19世纪,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转变时期,其间人才辈出,如过江之鲫。有许多音乐家不仅擅于演奏、精于作曲,而且热衷于以文律乐、著书立说。其中之佼佼出类者当首推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的兹维考。父亲酷爱文学,是位出版商兼书商;母亲是一位普通主妇。家里没有谁曾与音乐有缘。但舒曼6岁始学钢琴,7岁时尝试作曲,从小就显示出罕见的音乐才能。少年舒曼想象力丰富、情绪敏感,但偶尔也有过于激昂而不稳定的征兆。
舒曼10岁上学读书。他兴趣广泛,样样在行,与同学们自行组织乐队,自己作曲,并熟读了古今文学名著,还试写过剧本、小说。这些努力,都深得父亲的赞许与支持。
1826年,舒曼中学毕业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希望他能成为法官。舒曼不忍有拂母意,只好于18岁那年,勉难进入莱比锡大学。
大学期间,舒曼整天所好的是读文学、学哲学、练剑术、看歌剧,与法律几乎一无相干。这时,他虽然还在练习钢琴,且偶有音乐作品问世,但尚无心作音乐家,正徜徉在文学、音乐各种爱好之间。
1830年,20岁的舒曼去法兰克福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音乐会,大为振奋,遂痛下决心,舍弃法律学习,献身音乐事业。
两年前,舒曼初到莱比锡时,曾投师钢琴教育家维克。维克老师很器重舒曼的才华,深信不消几年,舒曼一定能成为第一流的钢琴家。为了不负师望,舒曼现在索性搬进老师家住,不顾一切地拚命努力练琴。然而,欲速不达,事与愿违。1832年,他擅自采用自己发明的加强手指训练的特殊方法:用带子捆住右手指,带子的另一端系在天花板上,其余的手指猛力敲击琴键。这种冒险游戏不仅于事无补,反倒损伤了他的右手,迫使他放弃了成为钢琴家的愿望,掉转船头,从师莱比锡的指挥多恩专攻作曲,并开始撰写音乐评论文章。
舒曼在音乐指评方面的建树,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他的文章观点鲜明、眼光敏锐、文笔生动、言词犀利,勇敢地为新一代浪漫主义音乐家摇旗呐喊,鸣锣喝道,有力地鞭鞑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庸俗保守的艺术观。
1831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向世界宣告了青年音乐家肖邦的天才;1853年,他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将默默无闻的勃拉姆斯带进了人们的视野。
1834年,舒曼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在杂志中建立了一个包括古今所有进步音乐家在内的假设组织“大卫同盟”。发表言论的盟员有三位:弗罗列斯坦、埃塞比乌斯和拉罗。这三位其实都是舒曼一个人。他以三种不同的性格、三种不同的口吻,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杂志的方针是“对那些过时的,注定要灭亡的东西,站在未来的立场上,给它一个先知先觉的无情打击。”这本杂志持续了10年之久,影响很大,包括肖邦、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在内的艺术家们都应感谢他的大力支持。
1836年春天,舒曼与相识9年的老师维克的女儿、杰出的钢琴家克拉拉相爱了。这对年轻人的爱情遭到维克先生的强烈反对。舒曼这时虽已取得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但维克仍然认为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儿。舒曼无奈之中只好求助于法律,他的法律知识居然现在还当真派上了用场。经法院判决,两个人才争取到结婚的权利。
1840年9月12日,他们历尽艰难,终成眷属。作为结婚礼物,舒曼送给克拉拉一部包含26首歌曲的歌集《桃金娘》。婚后,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并且常常一起演出:舒曼作曲,克拉拉演奏。舒曼这些钢琴作品清新明朗,饶富诗意,与克拉拉的精彩演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一年舒曼歌曲创作所获颇丰,人称舒曼的“歌曲之年”。他的歌曲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包括著名的《梦幻曲》在内的《童年情景》钢琴套曲也是他在1840年的作品。他对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写下了这部作品。每次弹这些曲子,童年时代的许多情景就会在脑子里苏醒过来,使我深深动情。”
1841年以后,舒曼开始构思大型作品。这一年他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B大调交响曲》,仅仅用了4天。克拉拉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罗伯特(舒曼)终于完成了交响曲。他大部分都是夜间写作,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他称这部作品为《春天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于1841年3月31日由门德尔松指挥首演于莱比锡,大获成功。
有了上次合作,舒曼与门德尔松的友谊日益加深。1841年,克拉拉在门德尔松领导的莱比锡爱乐协会“格万大厅”的定期音乐会上,演奏了舒曼的《a小调幻想曲》。1843年,门德尔松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聘请舒曼出任钢琴与作曲教授,舒曼欣然而往。
由于工作的繁忙劳累,舒曼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从1844年开始,他的精神出现异常;1850年后,日见严重;1854年,舒曼的精神完全呈现不健全状态,常常产生幻觉。一个冷天,他的病情发作,仅仅身着一件单衣就跳进冰冷的莱因河。
被人救起后,他已不辨亲人,遂被送至疯人院。1856年7月29日,他在疯人院内躺在克拉拉的怀中,离开了自己最亲的亲人。
舒曼逝世后,夫人克拉拉怀着深深的悲哀到各地去演奏旅行,不遗余力地大力介绍舒曼的作品,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献上了最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