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在一条并不太宽的马路两边,一边下着颇大的雨点儿,另一边却滴水未沾。说怪也不怪,这是强对流天气下阵雨的特有现象。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产生上述天气的时段一般是从夏至到立秋。“夏至”这天,一般出现在阳历的六月21日前后。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近地面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按我国古老的“干支”纪日法,即用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为日序(天干有10字,地支有12个字,它们依次组合形成以六十为轮回周期的六十“花甲子”)的纪日方法。“头伏”(一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第一个顺序十天;第二个顺序十天称中伏或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往后顺序十天叫末伏或三伏。“三伏”是三个伏的总称,大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多数地区这段时间最热。
夏至这天虽然感觉不是最热,但从夏至开始,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局地性的阵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怪现象”。
翻开日历,看到“夏至”这一节气,它给予我们的农业预测信息不仅是炎热、多雨的季节开始,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进行许多工作呢!首先看看东北区:此时正是麦田选种;玉米铲趟;水稻拔草;棉花掰水蔓的时候。在华北地区,有谚语说:“夏至定禾苗”,“小暑前草拔完”。此时主要农活是定苗、中耕除草,整枝和防治病虫害。西南区夏至时,水稻栽秧应完成。“夏至不栽,东倒西歪”,因此,必须在夏至节气争分夺秒抢栽。其他旱作物应中耕,防旱、防涝、防治病虫害。华中和华南则以双季稻、三季稻的农业管理为主。进入七月的第一个节气是“小暑”,它一般在阳历7月8日前后出现。“小暑”是以温度特点命名的节气。说明已是盛夏,天气已很炎热了。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农谚说:“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主要是指这段时间雨量很大。尤其是华北、东北等地区,这段时间是雨量比较集中的时段。
小暑节气,虽然颇感炎热,但地里的农活儿却不能放松。在东北区,小麦和马铃薯收获后要及时整地、施肥。高粱、玉米、棉花、大豆铲趟、追肥。水稻除草、追肥,并要加强防沙,注意排涝。华北地区这时则是棉花盛花期的开始,要对棉花及时中耕除草,整枝打顶,防治病虫害。西北地区春麦边收边深;玉米人工授粉;谷子灌水、追肥;糜子除草。近年来华北、西北等地在旱地农业保水、保墒耕作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些地区还进行了抗旱剂、免耕栽培等技术的应用,我们应当及时吸取新的、好的耕作技术,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以促进农业发展。
西南、华中和华南此时主要是水稻的田间管理,这里便不再详述了。“大暑”出现在阳历7月23日前后。暑是炎热的意思。
《通纬》解释大暑和小暑是“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大暑的称谓,显然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期间,多数地区都是高温、多雨、多雷暴。大暑多在中伏前后,此时的高温是气候正常的表现,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我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
天气虽然,农民伯伯却不能休息,这段最热的天气是农忙的又一高潮。在东北区,“大暑”预示着要加强防洪排涝及小麦下茬作物的管理。在华北则预示着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抽穗开花,必须抓好田间管理;棉花整枝,“头伏”打尖,二伏打杈”。西北区玉米灌水、糜子中耕、除草、灌水、施肥。在西南区,除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外,还要进行中、晚玉米和早栽甘薯的中耕、追肥、培土、除草及防治病虫害。华中区春播早熟作物先后成熟。早稻、春玉米及时收获,两熟制种地收获,抢种晚秋作物。沿江与中部地区双季稻和三熟制地区“双抢”开始。大豆防治豆虫,谷子收获。棉花要适时打顶,抹赘芽,注意适当灌溉。华南区早稻收获,中稻追穗肥,晚稻插秧。并抓紧其他作物的栽、管、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