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节气一般都出现在阳历的2月5日前后。
当我们还处在隆冬严寒的时节,大部分农业活动尚未开始的时候,如果你想知道新的一年里,哪月哪日将会发生什么农业活动?那么,你不妨翻开日历,它会告诉你。你看!2月4日——
立春”“立春”意味着黄河流域将要进入春季,天气逐渐转暖,春种、春播工作应该着手进行了。“立春”节气本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
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早在甲骨文中人们就用太阳和草的形象组成了“春”字。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节气时,春仅在岭南,岭南是“姹紫嫣红花似锦,小麦扬花忙春耕”。随着太阳的北移,春风逐渐拂绿祖国大地。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风恬日暖荡春光”要待到春分过后;而北国“严冬过尽绽新蕾”,“无边光景一时新”要在清明时节呢!
虽然立春时,南、北方季节差异较大,但总归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
降雨,这时段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同一个节气即使同处一省,由于省所跨幅员仍较广阔,
地形复杂多样,也会有明显差别。就拿四川省来说吧,春天最先来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立春前后即开始春耕播种,比盆地约早两个节令。雨水节气,盆地候平均气温由南至北先后上升到10℃,春光初露,蜂飞蝶舞。在山区,气温随着山的高度而递减,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所以川西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要到立夏后才会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色。
我国的江南时至立春,预示着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总之,“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无论江南和江北农业的忙季即已开始,农民伯伯要多干活、少睡觉了。
“立春”过后,紧接着“雨水”节气将至。“雨水”一般在阳历二十日前后。“雨水”节气在农业预测中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黄河流域在雨水节气到来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逐渐上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雨水”这一天如适逢春雨,多称为“知时好雨,”自然十分珍贵。因为此时正值温度升高,风速加大,蒸发量剧增,是越冬和小春作物正增加需水量的时候,所以农谚说:“雨水要淋”“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但是,就一具体地区来看,“雨水”这天并不一定有雨。它只能表明多数地区由降雪逐渐转为降雨了,雨水这天即使没有雨,也不能预示今后庄稼的好坏,可见对于有关雨水节气的农谚应该灵活地从本质上去理解它的含义,不应拘泥。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农业上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要抓紧进行,果木嫁接、植树造林已是时机,春灌追肥可以开始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雨贵如油”。农业上必须注意及时补水和保墒。
“惊蛰”是第三个节气,它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
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节,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此时正值: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之时。
在北京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约4℃,并处于冷暖空气交替时节,好天气时,光照充足,温升很快;冷空气侵袭时,又大幅度降温,农业生产中宜多注意温差的变化,以减轻各种灾害。在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惊蛰节气时的日平均气温已超过10℃,已是春季喜温作物的播种时节了。但同样要注意频繁冷空气的入侵,按当地农业预测的安排行事,
不可盲目早播。农谚说:“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是很有道理的。一些预示农时的谚语,如:“相子开花种花生”、“苦楝不开花,谷种莫先下”等,都是多年物候观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