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华南地区每当水稻成熟的季节,本该沉甸甸笑弯了腰的稻穗,常常是一改金灿灿的黄色为灰黑色,个个蓬蓬松松昂首挺胸。
如今每当收获水稻的季节,驻足华南地区、江淮大地、
云贵高原,尽收眼底的是一片沉甸甸的金黄。
原因何在?原来是寒露风预测见奇效。
何谓“寒露风”呢?“寒露风”是华南地区对出现在“寒露”时节的凉冷、干燥、强劲的偏北风的一种称呼。少年朋友都知道,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出现在十月份,正是万里稻浪吐穗扬花的时候,这时若遇寒露风晚稻就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形成空壳秕粒,出现昂然挺胸的“翘穗”。现在,随着各地耕作制度的改革,双季晚稻已扩展到江淮大地、云贵高原。这些地区,在9月份的秋分前后冷空气侵袭时,也会发生类似华南寒露风那样对晚稻结实的影响。
这样,寒露风已成为危害双季晚稻孕穗开花、以低温为主的不利天气的通称了。因此,有的地方也称这种天气为“秋季低温”、“水稻冷害”等。
据研究,晚稻生长对低温较敏感的有三个时期,就是幼穗分化期(抽穗前25~30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穗前10~15天),以及抽穗开花期(始于9月上、中旬)。
其中,抽穗开花期易受低温危害,减数分裂期受低温危害较少(但受影响后危害较严重),而幼穗分化期基本上不易受低温危害。
那么,低温究竟怎样危害晚稻抽穗开花呢?
一是影响抽穗的速度,使抽穗缓慢,穗子甚至不能完全抽出来。有人对籼稻进行过测定:日平均气温23℃,穗子每天伸长7厘米,3~4天就可以出穗;日平均气温降至19℃,穗子每天只伸长4厘米,5~7天才抽穗;气温更低,穗子不能完全伸出叶鞘,穗子下部颖花被叶鞘包着就不能开花结实。当气温下降到10℃左右时,穗子就完全伸不出来了。
二是影响颖花的开花授粉受精,形成空壳秕谷。在晚稻开花的盛期,如遇晴朗暖和的天气,上午10时左右就可看到水稻张开内外颖,花丝伸长,伸出几个花药,很快弹散出无数的花粉随风飞散。但在低温或阴雨天气,直到下午1~2时,稻子才开花,有时甚至不开花,这样由于低温影响了花粉的正常发育成熟和授粉受精过程,因此就会造成空壳秕谷。
三是影响米粒正常灌浆发育,形成瘪粒。在通常情况下,日平均气温升到25℃以上时,开花第二天米粒就开始膨大(即灌浆),先是纵向伸长,然后横向发展,大约7~9天米粒长到最大,这时几乎没有瘪粒。但日平均气温降至22~24℃时,米粒长到最大就要10天左右,瘪粒达13%;日平均气温20~22℃,米粒需12~24天才能膨胀到最大,瘪粒率达15%。
低温虽然是形成水稻“翘穗”的主要原因,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水稻品种的特性和秧苗素质等。
少年朋友们知道了什么是寒露风,又知道了“翘穗”是怎样形成的。现在来看看寒露风预测是怎样发生奇效的。
知道吗?农业预测站的叔叔阿姨一般在早稻播种和夏收夏种之前发布寒露风的长期预测。告诉大家当年寒露风出现的日期比历年平均出现的日期偏早、偏晚、还是正常。主管农业生产的领导部门就根据预测结果安排双季稻生产的种植计划,如江西省乐安县农业预测站,1973年及早向县委和农业部门提出了当年寒露风出现比正常偏迟的长期预测。县委根据预测对全县后季稻生产计划进行了全面的安排,调整了品种搭配,全县后季稻种植面积比1972年增加了2万亩,
比历史最高年份多两万亩,晚稻比1972年增产680万斤。
你说奇不奇?
为了防治长期预测的不准确性,农业预测站还发布寒露风的中、短期预报,预测出寒露风出现的确切日期,使大家能及时采取措施,提前作好抗御寒露风的各项准备。例广西灵山县农业预测站,1973年及时准确地发布10月6日的一次强寒露风天气,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建议。全县人民得到消息后,每天出动十多万人喷水、喷磷,有效地抗御了寒露风危害,夺得了全县晚稻大丰收。
在防御寒露风的斗争中,人们还总结出一条“有水不怕寒露风”的好经验。他们一般是用温度较高的河水,采取日排夜灌和灌深水的方法。有的地方在寒露风来临的前一天傍晚,灌了7厘米的水,发现地温比不灌的增高2.4℃;灌4厘米深的水,则地温增高1.3℃。另外,用人工熏烟、造雾,用水面增温剂冲灌稻田等,也有增温效果,都可减少翘穗率。
为了减少翘穗率,提高水稻对低温的抗御能力,一些地方还在寒露风来临前喷施叶面肥和根外追肥。如广西南宁农业预测试验站,在寒露风来临前一星期,喷施磷肥加人尿,翘穗率减少13.5%。而且,在寒露风期间和过后施肥也可大大减少翘穗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