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般的秋天是美丽的,古代诗人也曾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来赞美秋天的美丽,也许你要说,秋天的美丽有寒潮的功劳,但农民却特别不喜欢寒潮。
为什么呢?原来随着“一场秋雨一场寒”,时间老人的脚步一踏入冬天,寒潮这个“不速之客”就一次又一次地撞入南方,它带来的奇寒、大风雪会冻伤没有防备的农作物。
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时寒潮还会带来严霜、低温阴雨,甚至是冰雹。试想:正在地里生长的农作物,怎能经得起如此的霜冻雹击!
寒潮侵袭时,主要是出现大风、严寒、暴冷和霜冻。寒潮大风能吹塌简陋的房屋,吹坏不牢固的防寒设备,刮倒和折断树木、庄稼,毁掉成熟的果实。同时,寒潮大风对江湖海面上的渔民作业、水上运输以及航空等,也都有很大的危害。大风呼啸后出现的暴冷,使农作物不能正常地吸收和运输养分,若暴冷过后,天气变暖,庄稼就会因水分供应不足而干枯甚至死亡。寒潮过后引起的霜冻,又会使作物和果树受到冻害。早春由寒潮造成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常使田里的秧苗大面积烂掉。
寒潮的危害如此之大,难怪农民对它恨之入骨了。也难怪做农业预测的叔叔阿姨总是特别及时地告诉大家寒潮的消息。
那么寒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顾名思义,寒潮就是指一种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奔流过来的意思,人们习惯上也把寒潮称为寒流。但并不是每次冷空气侵袭过来的现象都叫寒潮,还要看这股冷空气势力的强弱。农业预测中所说的寒潮,是指一次冷空气能使长江中下游以及它的北部地区,48小时内气温降到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到4℃或4℃以下,陆地上和海洋上都有成片的大风出现。
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寒潮,寒潮也有“故乡”,就是地球的最北端——
北极地区。寒潮总是沿一定的路径南下,它在向南奔袭时,冲在最前面的冷空气——寒潮前锋所走过的地方,就是寒潮南下的路径。影响我国的寒潮,一般是从北极地区的新地岛以东或以西、冰岛以南这三处移到西伯利亚,然后从那里进入我国。
寒潮南下的速度可快了,同火车速度差不多,一昼夜均可“奔驰”1000公里。一般从西伯利亚到达我国西北地区只要1~2天,到达华北、东北地区要3天,到达长江以南要4天。
寒潮这个“急性子”到来时,冷空气就像没有刹把的自行车从平地转入下坡一样,往南直逼,于是偏北风呼啸奔流。当它奔驰在大陆上,风力可达6~8级;奔驰到海上,风力可达10级。大风既干燥又寒冷,华北叫做“朔风”,一般持续1天左右,在沿海一带可持续3~4天。在干燥地区,寒潮大风还有一种并发症——“沙暴”,沙暴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寒潮虽然凶猛,但若在收听到农业预测预报后及时做好抗寒保暖工作,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害的。现在农民伯伯用以御寒防冻的措施很多。有风障、冷床、温室、大棚、薄膜覆盖等。
风障,就是用高粱秆、玉米秆、稻草或芦苇等,做成一人多高的篱笆,围在菜畦或其他地的北面(稍向南倾斜),可以挡御或削弱寒风侵袭。
冷床,常用土墙做,前墙高4~5寸,后墙高1.5尺,向南倾斜,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或玻璃),这样可以充分透光,拦截地面热量放出,隔断外面冷风的侵入。
温室的构造和防寒道理同冷床大致相同,不过温室的规模一般比冷床大得多。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还试用和推广了多种形式的塑料大棚,咱们冬天吃的红艳艳的西红柿、绿茸茸的黄瓜、翠滴滴的青椒、紫微微的茄子大都是农民用温室或大棚种出来的。
人们防霜冻的办法也很多。如:我国西北地区在春季,对大面积苗期作物还采用沙土或细土覆盖防冻,一般盖土2~3厘米,在霜冻结束后再将土及时扒开。此外,采取麦田压土、油菜壅根培土、蔬菜低沟种植等办法,也能防止作物受冻。
有农业预测预报,有劳动人民的勤劳的双手,再凶猛的寒潮他们也能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