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的微粒说相对立的是光的波动说。首先明确这一理论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格里马第。他将光看做一种波浪式流动的东西。
英国科学家胡克也主张光的波动说, 他的观点写在他的《显微说》一书中。他认为, 光是一种振动, 是发光体的振动在媒质中引起一系列的球形脉冲的扩散。1678 年,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建立了光的波动说。
当我们观察水波时, 可以看到水面上下振动传播着波。
水波传播时, 水本身并未被运走, 这与微粒说是不同的。微粒说认为, 光信息装载在光微粒( 物质微粒) 上行进。波动说则认为, 光信息的传播是光引起的效应的传播, 并不伴随物质的输送。
波是如何传播的呢? 惠更斯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简单地说, 这一原理可以表述如下: 波阵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新的波源。这就是说, 波阵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当做是一个子波源, 这些子波是一个个球面波,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 以相同的速度行进, 因此与所有子波相切的新波阵面就产生了。
一般来说, 从平面波传播的波阵面是平面, 从球面波传播的波阵面是球面。在惠更斯看来, 光线只是从光源传来的波的方向线。
利用波动说可以满意地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例如, 各种色光在媒质界面上传播会发生折射, 根据折射程度可以计算出, 红光波长最长, 它的偏折最小; 而紫光波长最短, 它的偏折最大。又如, 对于两束光交叉, 利用波动说解释, 交叉通过的光束不会彼此发生干扰。
惠更斯的波动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例如, 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果光像声一样是波动的, 光应该可以绕过障碍物而传播, 但这与光的直线传播相矛盾。另外,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中的光媒质是什么呢? 惠更斯把“以太”引入波动说。所谓“以太”, 这是一种连续的没有质量的弹性介质, 它充满“空虚的”空间, 并充当光的媒质。它有些像中国古代的“元气”。但对“以太”的测定是不可能的, 就像测光速一样的困难。
对于光速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变化, 波动说与微粒说的预言正相反。因此, 判定哪个学说是正确的, 测量光速就成为一种判决。
19 世纪中叶,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测得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要小。这对微粒说是决定性的打击。人们似乎可以说波动说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