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奇妙的“透光镜”

  “透光镜,”在想象中应该是一种透明物质制作而成的镜。一般来说, 应用最多的、最常见的透明材料是玻璃, 那么, “透光镜”是透明材料的镜子吗? 回答是否定的, “透光镜”是铜制的。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三面西汉时的透光镜, 当时, 周恩来总理参观博物馆, 对这些透光镜发生了兴趣, 并指出应研究透光的问题。

  在中国, 铜镜的制作由来已久。大约在4 , 000 多年前, 青海和甘肃地区就有人使用铜镜。战国成书的《考工记》中还有关于铸铜镜材料的配方。西汉时, 铁产量远远超过铜产量, 但是铁易生锈, 不适宜铸镜体。这使铜镜仍很流行, 这就大大刺激了铜镜铸造技术的发展。

  透光镜是怎样“透光”的呢? 从表面上看, 透光镜与普通铜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 当把透光镜放在阳光下, 使镜子反射的光照在墙上就会发现, 镜背面的画纹和字迹会清楚地映在墙面上。就好像是光线照在镜面透过金属再从镜背面反射出来一样。

  透光镜这种奇妙的效应使许多人惊奇不已。日本人也很喜欢这种能“透光”的镜子, 他们称它为“魔镜”。19 世纪初, 欧洲人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市发现了透光镜。后来, 法国的一位科学家把一面透光镜赠给法国科学院, 并做了演示, 引起了欧洲科学界的热烈反响, 并为此争论了100 年。

  由于日本与西方接触较多, 欧洲人研究的透光镜主要是日本的“魔镜”。1974 年, 在东京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日本一位教授放映了一部名为《魔镜》的影片, 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许多代表都争相购买魔镜进行研究。

  透光镜奇妙的效应受到历代科学家的重视, 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 其代表人物是宋代的沈括和元代的吾邱衍。

  沈括的收藏中有透光镜。他发现, 透光镜是否透光与镜的厚薄无关。他认为, 铸镜有一个冷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铭文或花纹的地方比较薄, 冷却得慢些。没有铭文或花纹的地方比较薄, 冷却得快些。冷却快的地方收缩得较大, 这就出现了与铭文或花纹一致的花纹。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但沈括并不放心, 他仍提出了疑问: 按照这样的解释, 凡是有厚薄的铜镜都应“透光”, 而实际情况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对沈括的观点有进一步研究。

  镜面微小的凸凹不平造成“透光”现象, 而不在强光下照镜子是难以发现的。他还举例说明: 水面很小的波纹把阳光反射到墙壁上就会发出点点莹光。

  吾邱衍分析透光镜之所以“透光”是因为镜面不平所致, 但是这种不平并不像沈括所说的那样。他认为, 先用“清铜”铸镜, 在镜背铸就一定的花纹( 如盘龙状), 而后再用质地不同的“浊铜”补铸在镜面。用它反射日光就会再现镜背的纹饰。

  透光镜为什么可以“透光”, 虽有沈括、吾邱衍、郑复光等人的解释, 但是透光原理仍未揭示, 特别是它的铸造技术都一直是个谜。

  1975 年, 上海一些单位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仪表铸锻厂的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方法制成透光镜, 都有较好的“透光”效果。

  复旦大学概括沈括的说法, 采用了“淬火法”, 即将铸好的青铜镜磨光之后加热, 投入盐水中冷却。这样, 镜子再抛光后就具有“透光”作用。然而, 西汉的铜镜比较脆, 用淬火法极易断裂, 因此, 用淬火法不可取。后来, 上海交通大学和仪表铸锻厂采用砂型铸造后再磨研, 磨成薄镜, 镜子就“透光”了。

  经过测定, 透光镜之所以“透光”, 这是由于镜面有微小的凸凹不平所致, 人眼是不易觉察出来的。因此, 西方人把透光镜叫做“曲率不等镜”。这种铜镜反映出西汉时高超的冶铸工艺和刮磨技术, 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