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
1984年以前,昌江区无敬老院,1984年9月,竟成乡集资21万元,新建敬老院1所,面积1700平方米。11位孤寡老人迁人新居。院民每人每年生活费500元。其中村筹200元,乡政府补助300元。次年10月,乡政府筹集资金6万元为敬老院创办起翠云印刷厂,经营所得的利润用于扶持敬老院事业。1994年又办起水泥预制厂,年产值70多万元。创利润8万元。院里关注老人住房修缮,经常更新老人生活用具、配有电扇、电热毯、沙发、床上用品及家具,建有活动室、娱乐室、购置彩电、冰箱、安置程控电话和加密电视,每月还发零用钱,每年重阳节组织老人外出参观旅游,开展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文体竞赛活动。老人无忧无虑,安享晚年。竟成镇政府还在全镇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捐赠活动,捐赠款11万余元。竟成镇敬老院形成以院办厂,以厂养院、集体扶助、社会捐助的发展格局,连续9年受到省民政厅表彰。1995年11月,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模范敬老院”。2000年,在院18位孤寡老人吃、穿、住、用、葬等由院里全额负担,年人均生活费达2094元。
竟成镇创办敬老院以后,全区各乡镇也先后办起了敬老院。2000年,全区有敬老院5所、床位109张,人院孤寡老人61人。年人平生活费由1991年的568元提高到1465元。
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状况1983年以前,昌江区的残疾人无统计数据。1984年8月1日至9月30日,只对全区盲人、聋哑人进行普查。全区共有盲聋哑人268人,其中盲人75人。男性42人、女性33人;聋哑人193人,男性105人,女性88人。盲聋哑人占总人口数的0.24%
1990年以前,昌江区无残疾人工作机构。1990年成立区残联,挂靠民政局,未配专职工作人员。2000年统计,全区有残疾人3202人,占人口总数的2.48%。其中盲人358人,在残疾人中构成11.2%;聋哑人416人,在残疾人中构成12.9%,肢残人1426人,在残疾人中构成44.5%;精神病人380人,在残疾人中构成12%,痴呆人622人,在残疾人中构成19.4%。残疾人年龄分:9岁以下96人,10一16岁222人,17-25岁274人,26-35岁656人,36-45岁758人,46-54岁632人,55岁以上564人。按残疾类别分:9岁以下盲人4人,聋哑8人,肢残36人,痴呆44人,精神病4人;10-16岁盲人32人,聋哑44人,肢残82人,痴呆56人,精神病8人;17-25岁盲人34人,聋哑44人,肢残98人,疾呆70人,精神病28人;26一35岁盲人72人、聋哑100人,肢残284人,痴呆102人,精神病98人;36一45岁盲人50人、聋哑88人,肢残378人,痴呆144人,精神病98人;46一54岁盲人82人,聋哑70人,肢残316人,疾呆94人,精神病人70人;55岁以上盲人84人,聋哑62人,肢残232人,痴呆112人,精神病74人。
55岁
文化培训昌江区没有开办残疾人学校和短期培训。残疾人的文化学习,主要是适龄儿童与适龄少年残疾人就近人学就读。据19%年,“两基”教育统计,全区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人学率城区100%,农村80.5%。
就业安五据统计,2001)年全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206人,其中盲聋哑人406人(盲人88人、聋哑人318人)。已安置就业的490人(其中盲人12人、聋哑人142人)占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40.6%
福利生产
1970一1989年,昌江区没有福利生产。1990年,区政协委员“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建议在近郊创办社会福利工厂”的提案,得到区政府采纳,将完成镇翠云印刷改为福利工厂。1991年,区民政局下拨资金8万元,扶持乡镇、街道办福利工厂6个,安置57名残疾人就业,当年获利润10.5万元。1994年以后,占半数工厂管理不善,产品质量跟不上,工厂停产。1995年,农村福利厂停办4个。200()年全区实有福利工厂2家,年产值90万元,年利润10.2万元,在岗残疾人26人,人平年工资8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