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以发达的农业著称于世,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一位农业专家,其时代相当于夏代。西周时农业生产成为奴隶劳动主要工种,人们依赖农业生存。此时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并出现了有关记载农耕技术的记载,在甲骨文和古文献中均可见到。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因时、因地制宜地去认识土壤,辨别土质、适时耕种的记录,如《任地》、《辨土》、《审时》等章节即是。《禹贡》一书列举了当时九州各类的土壤和农作物,把黄河、长江流域各州的土分为黄土、泥土、盐渍土等,与实际相一致。《管子》一书更进一步把各地的土壤分为上、中、下三类,每类又分六种,并指出各种土壤的肥沃程度和适宜於种植何种作物等,其经验一直被后世所继承。
为了提高产量,当时在用地养地、维持土地肥沃方面发明了休耕制、轮作制,使地力久不衰竭。
在耕作技术上已出现了除草、牛耕、耙、锄、施肥、进行精耕细作等。
农田灌溉方面、除了利用河、池、泉、溪等各种水源外,还发明了开凿水井,兴修水利工程。
西周的井田制,即把田规划为方块整齐的田亩制,它和灌溉、道路都必须配套。在井田中间开挖的灌溉系统称为遂、沟、洫、浍、川,与此相应的道路系统称为径、畛、涂、(逾)、道、路。并规定在方田周围取土筑堤后的沟渠要环绕方田合成灌溉和道路系统。
当时一亩为一百步:“一夫百亩”(即合今31.2亩)。
西周的轮作制。第一年除草木,叫“蓝田”,第二年整治沟、洫、道、路,称为“新田”,第三年开始耕作,称为“畲田”,三年正好对土地轮流休耕一遍。
生产工具中已正式使用牛耕,这在周原出土的“牛九耕”的甲骨文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