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学到西周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巫医,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学科。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寄生虫、蛀齿等疾病的记载,对体表病种已有了初步分类的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初步分类的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等有关医方和针炙、经络学的著作。据考察研究、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八百多年内,已出现了专门医学著作即《黄帝内经》。虽然成出于公元前3世纪,但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经过多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原书十八卷,包括《素问》、《针经》、(亦经《炅枢经》)。《内经》全书贯串了阴阳学说,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人体维持相对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备条件,并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脏腑、经络的功能。《素向经脉别论》说饮食经过胃和消化系统的吸收,其水谷精微之气,散之于肝;精气的浓浊部分,上至于心,由心脏输送精气滋养血脉,血脉中的水谷精气、汇流于肺,再把精气传输到全身,包括体表皮毛和体内各脏腑,即“肺朝百脉”。这对人体和肺循环的认识在当时说是了不起发现。并认识到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说:“心是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体”。
在诊断方面,春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扁鹊已运用切脉结合法诊断疾病了,在以后的《内经》中进一步发展了切脉、望诊等理论,归纳了四十四美、三百十一种病症,几手包括了各科多种,常见疾病,对不少病的原因、症状、治法都有卓越的见解。在治疗方面提出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即“治未病”,早发现早治疗,即“上工救其萌芽”。同时提出治本治表结合治疗法,而以治本为主,即“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至于手术治疗,解剖学在本书中也有论述,所有这些都为我国以后的医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奠定了基础。
针炙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科之一,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石块尖端作针炙工具治病。到了周经络学有了新的发展,针炙也随之向前迈进。在《黄帝内经》中从多方面论述了针炙的适应证,包括脏腑疾病、热病、虐疾、痈疽等,还介绍了各种针炙手法。春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就是一位针炙神医,当时虢国太子因休克病死,他望诊切脉后使用针炙疗法救治了太子一命,所以扁鹊成了起死还生的神医,一向为人民所传颂,陕西临潼扁鹊墓、山西运城有扁鹊寺。
时于脉诊,即对人体百脉的认识,以及对中华药的认识,在当时都取得了可贵的成就。《诗经》中已正式记载了药用植物,如“苤苜(车前子)”,“(贝母)”、“(益母草)”等。在《山海经》中明确提到120多种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并叙述了这些药物的用法和治疗疾病种类,还指出那些药物可以防病或绝育等,如“膏蓉,食之使人无子。”“箴鱼,食之无疫疾”,“磬石能毒鼠”等。这说明在饮食卫生方面也有了初步的预防知识。《周孔·疾病》素把五行学说应用于诊断治疗之中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也)其死法,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脏)之动”。《左传》和《国语》等文献还朱动地记载了六气(风、寒、署、湿、燥、火)失和致病的故事。扁鹊除针炙治病外、还用砭法、沥液、按摩、熨贴等中医疗法,其中砭和针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总之,这个时期的医学成就是医大的,给我国中医学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