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百〇三章 的发现与发掘

  1975年2月2日,在岐山县京当乡的董家村农民在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处窖藏铜器,共37件,计有鼎13、簋14、壶2、鬲2、盘1、1、1、签2、豆2.

  这批铜器有30件铸有铭文,有的铭文长达200多字。从其制作时代言,从穆王时期到宣王时期,几乎每个王世都有。其中卫簋、卫、卫鼎、此鼎、此簋和公臣簋等,由铭文内容可以肯定这些器物的制作时代分别为穆王、恭王、厉王和宣王时期,有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名号和纪年,而且铭文中人物与过去传世的铜器中的重要人物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为西周中晚期的断代标准器增添了一批实物见证,为研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艺术增添了新资料。

  这批铜器的铭文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段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卫铭文记载了恭王三年三月,裘卫用值贝80朋的瑾璋,向矩伯换取土地十田(一千亩)。裘卫又用值贝20朋的两件赤琥、两件麂、一件贲,向矩伯换回田三田(三万亩)。裘卫把此事报告给伯邑父、荣伯、定伯、伯、单伯等执政大臣,这些大臣命令三有司会同矩伯和裘卫授田。所有这些田地和林地交易的史实,说明当时的土地并不是“田里不鬻”的时代了,土地可以与实物交换,树木林地可以互易主人,这说明,土地国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奴隶占有制正在向封建土地关系转化或萌芽。从以上换取林地比较方便,无须经过批准,双方同意即可,这也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首先是从荒山野林的占有开始的。同时也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西周穆王末年恭王初年已经衰落了,此时我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已经孕育着封建制的因素了。

  朕铭文记载了牧牛和他的上级师打官司,牧牛违背先誓,输于诉讼,按照罪行应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为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铭文里的鞭刑、墨刑和赎刑,均与《尚书·舜典》记载的五刑相印证,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法律判决书,是研究我国法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以上材料可见,在位于岐山之阴的岐邑之地是经常出土西周文物的重点地区,尤其青铜器窖址更为丰富。文物分布密集区在扶风县的齐镇、齐家、陈家、任家、康家、刘家、强家、云塘等村,和岐山县为京当、贺家、董家、王家咀、礼等村庄。

  同时在距离岐邑较远的地区,如周原以西的宝鸡和以东的武功等县,也经常出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等文物。其中著名的有宝鸡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等地,共清理发掘了西周墓葬27座,车马坑2座,马坑4座。出土文物总数达2675件、89组,这些文物都是西周强国贵族所占有,是研究西周时期方国史、民族关系史和西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75年—1976年平整土地所暴露的周文化遗址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重视

  紧接着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37件西周重器的问世,同时不断在周原地区出土西周文物,特别随着大规模的平整土地、修筑水渠等农田基本建筑的开展,在周原地区出土西周文物,犹如雨后春笋,常有新的文化遗产与世人见面。这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他们虽然整天奔波在田野,忙得应接不暇,但乐在其中,亦可说其乐无穷!

  1976年3月,扶风县召公乡穆家村农民在修筑水渠时,从一灰窖中挖出西周铜鼎1件,经调查现场,发现在该村西南有一处西周文化遗址,有些在土壕断崖暴露无遗,文化堆积厚达3米,内涵十分丰富,搜集到不少磨制钻孔石斧、绳纹陶片等,和西周常见的鬲、缸、盆、瓮等文物。

  1974年春天,扶风县法门乡的白家窖村的附近,因在水库东岸,村民在此修建砖瓦窖时又发现了两件西周铜器,后经扶风县图博馆调查和试掘,在此砖瓦窖周围发掘了四座西周墓葬和一座马坑。这些墓虽然盗挖严重,但仍出土了不少文物,有300多件,其中铜器31、陶器2、原始青瓷2、玉器10、蛤蜊135、贝6、甲片85、蚌鱼30条和墓壁壁画等重要文物。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之国,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从出土的文物看,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能制造、烧造原始瓷了。到了周初,周人也开始烧造了,白家窑村M4出土的西周青瓷为我们研究我国瓷器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家又一创新,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长安,几百座宫殿、寺庙和数以千计的唐代帝王将相的陵墓,无一不以金壁辉煌的壁画著称。目前陕西已出土了近2000多平方米的唐墓壁画,内容犹如生活海洋,无一不有艺术风格多姿百艳,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然而我国墓中壁画究竟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白家窑M4这座西周墓的壁画出土,给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打开了思路,说明至少在3000年前我国在周代,人们就已重视把人间的事物绘在阴间的墓壁上了。在该墓的二层台上1.25—1.85米之间的墓壁四周,绘有大小约略相同的菱形二方连续的带状的壁画,是用白色颜料涂抹在经过加工铲平的生土墓壁上,围绕墓壁四周绘成带状壁画。这种菱形带状,从我们对周原遗址出土的菱形汉白玉建筑物上的装饰品分析当是人间生活的反映。

  铠甲是我国古代于战士作战的防御护身物,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说,发现并不多,已公布和了解到的资料,目前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皮甲,秦始皇兵马俑的石铠甲,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铁甲等,而像扶风白家窑西周墓出土的牛角甲,尚属少见,这种牛角甲在西周墓中较多,扶风北吕、西周墓中也有出土。同时也有用其他骨料制作的。

  1976年元月,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农民在挖土积肥时发现一处西周青铜器窖址,当时我奉省文管会派遣之命,和郑洪春同志一起前往现场调查,并给农民作工作,当时这些农民很好,主动把这些铜器集中在一起,让我们检查,嗣后安排保存地点,然后交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这一窖址青铜器共9件,有勺2、壶盖1、5、盖1.各器均有铭文,其中伯公父勺2件,铭文连读,每器铭文3行,共28字,自命该器为“金爵”。伯公父盖有铭6行,17字。伯公父盖有铭2行,13行。伯多父4件,盖和底部均有铭文,皆2行,10字。这批器物铭文虽短,但对研究伯公、伯多器和西周时期的器形、纹补充了新资料。

  发掘的几个阶段:

  1.在凤雏遗址处开掘探沟

  在1975年底我们派李陈同志在凤雏村居住,注意调查农民平地的情况,是否有文物或遗址暴露,并叫他带领一些民工先在凤雏村农民平地处开一条挖沟,以摸清红烧土堆积遗址的走向和地层堆积情况。当时他开了一条东西向的探沟,约10米长。这条探沟的剖面很清晰地露出了房屋建筑基址的夯土层次,明确了这是一处建筑遗址,并从探沟中挖出的为数不多的带有瓦钉、瓦环的板瓦,更使我们清楚了这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址。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建筑基址的范围,在1976年元月确定这里为发掘点后,我们又决定在原有东西一条探沟基础上,又开挖了南北向的探沟一条,约30米长,这样遗址的范围大体弄清,是一处夯土很厚范围较大的基地。

  这些工作主要是李陈同志做的,我们派他驻守在这里,一方面是保护这些发掘点,另外,由他负责开挖探沟,作一些发掘前的摸底工作。

  2.举办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及其收获

  陕西周原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在1976年3月20日正式隆重开学,这也是这次周原考古的开工日子。大规模的周原考古,160多人分成四支队伍,分别在四个点进行发掘。

  陕西周原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采取“七、二、一”的工作制,即七天在工地发掘,二天在室内或就近学校教室上课,一天休息。上课时,由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省文物考古的教授、专家给新招来的学员和北大西大的学生讲授商周考古、地层学、石器时代考古、文物保护等知识,尤其强调田野考古的常识和注意事项等涉及内容十分丰富,确实既是考古工地,又是学校课堂。

  “七、二、一”也是灵活的,有时下雨,工地无法开工时,就改为学习上课或休息,但所分配的时间必须得到保障。

  第一期短训班从3月20日开始到6月12日夏收季节时结束,共三个月左右。

  在这三个月的工作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和亦工亦农学员以及大学的师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团结一致,奋斗在工地。可以说捷报频传,每个发掘区都有新发现,成果累累,十分可喜。

  岐山京当乡凤雏村西南的西周遗址,经过近三个月的发掘,初步摸清了这组建筑的布局与结构,从已揭露出的9个探方,(每个探方10×10米)900平方米地表土层来看,已暴露出的夯土和院子地面,可初步了解这一组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及其建筑技术。

  此外,在扶风召陈村北工地也发现了四周铺有石子散水、房顶全用瓦的西周中晚期建筑物的一部分。

  在岐山贺家村西壕的西周墓地,揭开30余座西周墓,并出土了先周时期的手、脚被砍的俯身葬小墓,共陶缸随葬也是早期特征与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罐类似。

  在扶风云塘村制骨作坊区出土了西周时期堆积的废骨料、残铜锯、砺石、骨镞、骨等。还发现了几座西周墓葬,并出土了铜器和陶、玉等文物。

  总之,通过近三个月的发掘,在原选择的四个发掘点,可以说每个点都有重要文物出土,这充分说明选点工作是成功的,当然作为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遇到这种情况时充满着喜悦与自信,是不足为奇的,并有“天助我”之自豪感!

  3.1977年—1980年发掘新收获

  因冬天严寒,一般讲在这个季节考古工地发掘工作都要停止,我们也不例外,除了作些室内整理外,大部时间用在查阅资料和研究上了,解释和回答已出土文物的价值意义及其问题成了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自从第二期考古短训班结束后,由于大学师生要上课,来工地实习任务完成后,原他们做的工地余留工作也都落在我们肩上了,对于这种变化了的情况,工地的工作安排也随之而变,更根据实际,从1977年3月开始,省、地、县文物干部,少数教师和已培训二期的亦工亦农学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岐山凤雏村和扶风召陈村两大西周建筑基址工地,其他工区基本结束。这样人力集中,目标明确。计划把这二区工地全部清理完毕后,作为大规模的周原考古发掘暂告一段落,待撰写完这次《周原考古发掘报告》后,然后再计划开挖新的工区。

  一个考古工地能否取得成果,主要取决于选点是否准确和细部清理是否细致,判断和分析迹象是否无误等,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开始发掘时清除土层,车来人往,热闹非凡,但到文化层的清理时就必须耐心思考,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否则重要文化迹象就会被一铁掀、一铲土的被挖去,这是考古工作者最忌讳最不愿看到的。正因为如此,对刚经过数月训练的亦工亦农学员来说,其经验远远不够,所以作为省、地、县经验多的考古专业工作者来说,一方面自己要亲自动手,更要注意手把手地培训这些亦工亦农学员。

  第一期和第二期考古短训班,结合两次大学的学生实习,像学校似的有开学和结业仪式,随着学校师生的返校,自此以后周原考古队按照以往的发掘程序,遵照考古发掘守则要求,和留下来的学员一起进行工地的细部清理,这一环节是考古发掘全过程最细心的工作。从1977年3月开始至1980年,前后用近三年的时间进行细部清理。整个发掘工作从选点、办短训班算起,共用五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工区的工作。到1980年以后周原考古队又另外选点,发掘了不少车马坑和西周墓葬,也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

  1977年3月以后,我们继续对岐山京当乡凤雏村和扶风黄堆召陈村西周遗址进行细部清理,经过二年的工作,全部弄清了岐山凤雏村和扶风召陈村这二处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散水、柱洞排列、院落组合、地面、墙壁、墙基和建筑用材及营造技术。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