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为何一向被人们重视珍爱,并随着时代步伐不断深化呢?究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玉石本身是晶莹温润的优美之处外,更重要的是它不单纯的物质美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是中国佛、道儒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反映,特别是后者更为被人们所珍惜、所酷爱。这种艺术成果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加之玉器自古以来人们把它看作是人神交流感情的崇拜物,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玉器文化世代相传,永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玉器与语言的关系。汉语是世界上字数最多、涵义深刻、词汇丰富的语种之一,而其中不少美妙动听的语词都与玉器有关,以至借喻成各种各样的雅句洁词。《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意即别的山上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玉。又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书歌颂卫武公的品德和文彩的《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个文彩的君子,像角牙般切错过,像玉石般的琢磨过,显得庄严大方,轩昂堂皇)。“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那个文彩的君子啊,宝石耳饰多明亮,发弁上的玉儿像星一样)。“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那个文彩的君子,金锡般的模样,璧玉般的温纯)。《礼记·乐记》说:“玉不琢,不成器。”所有这些都是古人以整加工玉石的过程来比喻人的品德行为的实例。还有用“金友玉昆”来比喻一家兄弟德才俱美。“金枝玉叶”比喻王孙公子高贵门第等。
由于玉器制作过程在古代来说是十分细腻复杂和难度最大的工作,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才能琢磨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古人往往把写文章提练修改的工作比成琢磨玉器那样细微周到,从而鼓励人们不断拼博、精益求精等。我们平常表彰某人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写得很好,时常喜用“金相玉质”的成语来称赞。
玉器制作是非常精细的工作,玉石一旦作成器形以后,是不易改变的,这种特性给人们语言的影响颇大,像成语“金科玉律”,“金口玉言”等都是由此而来的。还有把劝告人的肺腑之语比喻为“金玉良言”等等。
玉的晶莹润泽的自然本质,给人们以高洁雅致之美感,故人们往往借以喻人之品德,战国时期的《王度记》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记载:“王者有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薄不浇,廉不伤,疵不掩,是以人君宝之。”把玉上的斑点比喻成和人的缺点和错误。又如《诗经·大雅·柳》篇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里的玷即是斑良可以磨掉,但人言之玷,是没法磨掉的,提醒人们平时讲话要谨慎小心,不要信口开河。还有“瑾瑜匿瑕”、“璞玉浑金”等典故,都是用玉来比喻人的优缺点和品质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说:“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饮其宝,莫知名其器。”
由于玉是传统美德的象征,具有超凡脱俗之功能,与此相应产生了一系列以玉为美的代名词,如把人长得漂亮比喻为“美如玉”、“有女如玉”,尊称别人的女子为“玉女”。甚至把人的行为之美也用玉来形容,成为我国达官贵人和知识界衡量言语之美的一种标尺,使对方听了欣慰万分,形成口头敬语。《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见赵太后说:“……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玉体”二字就是对太后的尊敬,直至当今人们在写信时仍然喜用“玉体康健”、“玉安”等词来祝福对方。把人把人走路也称“玉步”。把那些忠义大节坚贞不屈而死称为“玉碎”。还有成全别人之美称“玉成”,特别在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时大多喜用此词。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还把玉用在外交上,成为美丽的外交辞令,《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鲁僖公派殿喜说服齐侯时把齐侯入侵比成“玉”,原文载展喜语说“寡君闻君亲举玉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前文讲到的用途是耳饰,同时的名称同样也被吸收为语言用辞。璧也是如此,“完璧归赵”是流传千年之久的动听语词。因和决是同音,在古代其意义也常常相同,表示“决绝”。玉环之环又与还同音,也具有还的意思。《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则绝。”这就是说古代君臣断绝关系时,只要收到,则是不吉祥,表明要与他断交,假若收到君主送来的环则表示国君愿意把他重新召回去,恢复旧情,这一传统到秦汉时仍然盛行。哙炙人口的鸿门宴这则古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颇详,当时范增看了几次项羽,“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三次向项羽举玉璧,暗示项羽赶快杀死刘邦,彻底斩断与刘邦的关系。“”还有决断之意,《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即是卫公公希望石祁子要决断。《王度记》也载:“大夫俟放于郊三年,得环乃还,得乃去。”至于用玉来命名人名、花名等就更不胜牧举了。据查,《说文解字》用玉字作部首的达117个,是最多一个,如印日玉玺符日玉符,食则日玉羹、琼浆,楼房称琼楼,水池称瑶池,居则日玉屋,以及玉、玉函、玉、玉笙、玉管、玉砚、玉人等等不胜笔书。所有这些都说明玉器对语言的文化影响是何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