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的书体,在商代与殷墟甲骨文相似,到西周早期与殷墟甲骨文末期相似,但已经开始显得雄健有力,笔道或肥或瘦,首尾认锐出锋,结构谨敢,行款章法自如。到西周中、晚期,更显得便捷,特别是孝王、夷王以后的铜器铭文,字体变得长方,笔道均匀,结构和谐精到,连笔娴熟奔放,章法布局严谨规整。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向多样化发展,并将铭文安排在器物的显著部位,排列对称,不仅有史书的作用,而且有装饰的性能。文体多用韵文,惯用瘦长体,笔道纤细。在无越还出现了鸟虫文等,书写自由,可能随意增笔减画。秦国文字沿袭了西周的金文书体,经过改造提高。逐步发展为大篆小篆。列国文字,极不统一,这种不统一的局面,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得到了彻底改变。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奇艺之一,大量的青铜铭文,则是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一盏时代明灯。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几乎可与人类社会并生并存,早在母系氏族的原始社会就有了萌发,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和数字,即是很好的例证,自此以后的龙山文化、夏文化和正式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来的文明史,陶器上的文字始终未断。而这种陶文,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它是中国最早的字,也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这种书法到龙山文化,夏代时期开始篆刻在骨头上,到商周形成了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就是铜器铭文,后世亦称之为“钟鼎文”“大篆”“文”。周极热而统治天下达八百年之久,它所整理,发明创造的文字,是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基础,是秦书法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金文极殷商甲骨文书法的均衡对称的格局和章法上错落疏朗、严整端庄、古烂漫模的特色,在间架、结构、笔画的点、捺、横、撇等用笔方面,都有创新,已形成了中国汉字书法的基本格局,自成一体,逐步进入了汉字书法的成熟时期。特别是在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都为以后中国独有的小篆、汉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友鼎铭文体现在书法上的特点,是起笔、收笔和转换多为圆笔。这种圆转、藏锋的笔法,即是汉体、唐楷中圆笔笔法的由来;每个字的结构更超规律性,显得紧密、平正、稳定。如文中的“多”字,多次出现于几处,但其结构完全一样”通篇章法,行列严整规矩,谨严有序,纵成行,横有列,字距疏朗开阔,为汉体章法开启了先河。到秦代以后,逐渐演变成小篆、隶、楷、行、草等各类书体。可以说,没有金文就没有今天的书法。所以,中国青铜文化这种固有的优秀传统,乃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是书法艺术家模拟的时髦书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