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宗庙建筑基址的座向为座北朝南,偏西北10度,基本呈南北向,而其基座由南而北呈一个平面,只是前堂的基础略高。这种定向和平面,同样是建筑科学上一个重要课题,没有一定的科学手段,要使这么多房子规整地得到有机的排列和组合是不可能想象的,当时用什么科学手段来测平和定向的呢?这虽然至今未发现这种仪器,但《周礼·考工记》却有一段记载给我们以启示:“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这里的景即影,郑注云:“古文臬假借字,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尔雅曰,在墙者谓之,在地者谓之臬。”“日出日入之景(影),其端,则东西正也……自日出而画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则为规,测景两端之内规之,规之交乃中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指臬,则南北正。”贾公彦疏:“言朝夕即东西也,南北正则东西亦正,故兼言东西也……北辰者当夜半考之,尔雅云北极,谓之北辰,辰时也,天下取正焉,故谓之北辰。极、中也,以居天下之中,故谓之北极也。”这是说,“匠人构筑城墙和房屋时,首先借助于“水”(水准)和线坠抄平施工场地。在整平的场地上立一标杆,用线坠检查标杆是否竖直。以标杆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用规划圆,与日出日没时的杆影相交于两点。这两点的连线,就是东西方向线。此外,白天正午的杆影,夜晚北极景的方位,都可以作为制定方向的参考”(引自闻人毕著:《考工记导读》80页)何晓昕先生解释说:“在水平的地中央竖柱,并通过悬绳使之垂直于地面,然后观察所画的圆的两交点连线即正东西方向,再参考正午时或夜晚极星的方位来校正”(《风水探源》10页)。由此可见,当时定向的科学手段是用杆影和北斗星,测定平面的方法是用水,这不仅在当时是重大的创造发明,即使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