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柴科夫斯基:我不愿做他们的鹰犬

  柴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镇。父亲是矿上的总督察,母亲是法国人,喜欢音乐,柴科夫斯基六岁时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弹钢琴。柴科夫斯基的父亲有一只怀表,能够自动演奏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使他非常着迷,由此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48年,柴科夫斯基全家迁到圣彼得堡。两年后,他父亲出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使得柴可夫斯基有条件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他父亲还让儿子拜一位从纽伦堡来的知名钢琴家为师,跟他学习钢琴演奏技巧。不过,父亲坚决反对儿子以音乐为职业,10岁的柴科夫斯基只得服从父亲的安排,进入法学院学法律。

  1858年,柴科夫斯基离开学校进入司法部,成为一名书记员。在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还参加了司法部的合唱团,偶尔也试着写些音乐。

  1863年,柴科夫斯基发现自己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对自己从事的法律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经过痛苦的思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抉择,前去报考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事实证明,柴科夫斯基的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沙皇政府少了一名碌碌无为的司法官,全人类却得到了一位值得永远崇敬的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进入音乐学院后,师从院长安东·鲁宾斯坦。186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其作品清唱剧《快乐颂》获得了银奖。这时候,院长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正在筹建莫斯科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应聘前往执教,一边教书,一边进行音乐创作。有一段时间,柴科夫斯基还尝试着当指挥,但是性格内向的他一上台就头晕目眩,心慌意乱,“有人头落地的感觉”,不得不用左手支住下巴,害怕脑袋真的掉下来。

  直到1885年,柴科夫斯基才克服了这种舞台恐惧症。当时,他创作的歌剧《女妖》正准备上演,指挥临时有事不在场,柴科夫斯基只得上场救急。从这以后,他逐渐习惯了在舞台上指挥乐队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期间,一个名叫安东妮雅·米露可娃的女学生疯狂地爱上了柴科夫斯基,扬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相要挟。柴科夫斯基出于怜悯,与米露可娃结了婚。事实证明,他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蜜月刚度了两周,后悔不迭的柴科夫斯基就跳进冰冷的莫斯科河中想自杀,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炎。他再也无法与米露可娃一起生活下去了,便逃到圣彼得堡。

  他哥哥安纳托利到圣彼得堡火车站接他时,几乎认不出面前这个一脸憔悴相的男子就是自己的弟弟。安纳托利火速将他送到邻近的旅馆,柴科夫斯基在这里整整昏迷了两天,才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

  柴科夫斯基大病初愈后,被他的朋友送到外国疗养。在旅居意大利期间,柴科夫斯基对街头艺人演唱的歌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晚上,他走在佛罗伦萨的街道上,听到一个孩子正在卖唱,歌声非常动听。过了几天,他又碰到那个孩子,当时正赶上狂欢节,孩子的父亲为了赚些小钱,逼迫那个孩子不停地唱歌,他的嗓音已经嘶哑了,但歌声格外惹人爱怜。后来,柴科夫斯基根据那个孩子演唱的那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编成了一首独唱歌曲,题为《佛罗伦萨之歌》。

  1876年,柴科夫斯基开始和一位热爱音乐的富孀梅克夫人通信。梅克夫人十分喜爱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为了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她答应对柴科夫斯基提供资助,条件是两个人永远不能见面。于是,柴科夫斯基辞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

  1877年5月13日,柴科夫斯基写信给梅克夫人说:“我正忙于写《第四交响曲》,我想把它献给你,因为我知道你想在它里面找到你内心的感情和思想的回声。”

  梅克夫人很快就写来了回信说:“你说要把你的交响曲题献给我,说实在的,只有你才有这种权利。”

  1878年12月,《第四交响曲》演出大获成功。梅克夫人又接到柴科夫斯基的信:“当我开始写这部交响曲时,我们还相识不久,但我清晰地记得,我是在为你写下每一个音符。凭我的直觉,我知道,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对我的音乐会激起如此深刻的共鸣。我知道,你和我在精神上靠得很近。对于这一部作品所表现的境界,我知道,你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了解得更清楚。”

  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鱼雁传书14年,他始终恪守诺言,没有提出与她见面。但在1890年,梅克夫人破产了,他们的奇妙而神圣的关系才不幸中断。

  1879年,柴科夫斯基根据德国大诗人席勒的长诗《奥尔良之女》创作出了歌剧《贞德》。贞德是法国的民族英雄,英法百年战争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王查理七世加冕。战败被俘后,她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火刑。柴科夫斯基用丰富的音乐语言,歌颂了这位英勇不屈的女英雄,表现了音乐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贞德》在圣彼得堡公演时,很快就引起轰动,剧场前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们狂欢高呼,把柴科夫期基请到幕前达24次,抛送到舞台上的鲜花像雨点一般。但是,在官方报纸上边刊登的却是一些恶意抨击的言论,甚至把这部歌剧从剧目中删掉了。柴科夫斯基忍无可忍,他愤怒地喊道:“我不再写歌剧了!”

  尽管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沙皇政府的种种压制,却阻挡不住他的音乐传遍全国,并传到国外。外国的音乐界都承认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成就,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向沙俄政府提出,希望让柴科夫斯基参加世界性的音乐集会。这使沙皇政府很头痛。他们出于无奈,就指派他作为俄国的音乐代表,出席1878年1月1日举行的巴黎音乐博览会。

  四个月后,柴科夫斯基接到沙皇政府的正式公函,指派他作为俄国的音乐代表,前往巴黎参加音乐博览会,月薪1000法郎。有些人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很兴奋,认为柴科夫斯基终于有出头之日了,纷纷登门向他祝贺。这些人没有想到的是,柴科夫斯基竟然拒绝出任这个职务,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沙俄政府这是想以此拉拢自己,达到笼络民心的目的。他响亮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不愿做他们的鹰犬!”

  艺术家逸闻

  民歌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非常热爱俄罗斯的民族音乐。1869年,柴科夫斯基住在基辅附近的妹妹家里。有一天,忽然听到从窗外传来一阵歌声,旋律沉郁委婉,令柴科夫斯基悠然神往。他来到窗边往外一看,原来是一位粉刷墙壁的工人正在一边干活,一边唱歌,自得其乐。柴科夫斯基连忙找到那位工人,记下了这首民歌的曲调。后来,柴科夫斯基把它用在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极》中。几年后,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到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

  艺术家逸闻

  柴可夫斯基和《天鹅湖》

  1875年,莫斯科帝国剧院院长毕季切夫组织人力编排了一部四幕芭蕾舞剧,名叫《天鹅湖》,请柴可夫斯基谱曲。

  由于编导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它在1877年2月20日首演时遭遇失败。然而,时间最能说明问题,它那优美的旋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演出最为频繁的芭蕾舞剧之一,也成为柴科夫斯基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文化小常识

  柴科夫斯基和《第六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又名《悲怆交响曲》,它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通过音乐将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做了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同时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了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他在给侄儿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这首乐曲饱含着我的个人感受,它在我的旅途上萦绕不散,孕育在胸。一想到它,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1893年10月,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了这部交响曲的演出,九天后他便身染霍乱与世长辞了。

  艺术家逸闻

  不见来客

  柴科夫斯基有个创作习惯,只要一开始动笔打草稿,除非把它写完,否则决不会休息。

  有一天,柴科夫斯基正在进行创作,他家的门铃忽然响了。

  仆人走进来通报说:“先生,有一位音乐家要求见您,看样子还是一位名流。”

  柴科夫斯基对这种交往从来都不感兴趣,他头也没抬地说:“请你告诉他我正在工作,不想会见任何人。”这时,门铃又急促地响起来,而且响个不停。

  柴科夫斯基皱起眉头,起身前去开门,发现来者是一位很体面的绅士。

  他不认识柴科夫斯基,一见有人来开门,便说:“我来拜访了多次,很想见到柴科夫斯基先生。能告诉我他什么时间在家吗?”

  柴科夫斯基回答说:“对不起,先生,很难说他什么时间在。”说完,柴科夫斯基赶紧关上门,回到屋子里边又继续写下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