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采尔出生在德国东部的一个小城布莱斯劳,他父亲原是一名教师,后来开办了一家石印作坊。
石印术是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兴印刷技术。门采尔从小就在作坊里帮助父亲干活,通过石印培养起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为了发展儿子的绘画才能,父亲将他的石印作坊搬到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不久,父亲因病去世,15岁的门采尔不得不接手父亲遗留下来的石印作坊,独立进行经营。18岁时,门采尔费了很大周折,才考进了柏林艺术学院,在一个雕塑班里学习。但事隔不久,艺术学院的院长嫌他天资不佳,认为他不可造就,门采尔被迫离开了这所学校。从此,他开始了勤奋刻苦的自学。
门采尔的创作是从石版画开始的。他曾为歌德的诗文作过插图,因此被吸收进入柏林青年艺术家协会。后来,他又用10年时间创作了600幅《腓特烈大帝传》插图,从而一举成名。
为了画好这部史书的插图,门采尔阅读了腓特烈本人的着作,同时还研究了德国18世纪的历史资料,临摹有关文物达7000多件。这些插图内容非常丰富,素描手法严谨缜密,富有表现力,是版画中难得的杰作。
在门采尔笔下,腓特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独裁者,也不是皇帝,而是有着普通人感情和弱点的人。
门采尔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画家。据说他随时随地都带着铅笔和一叠厚厚的画纸,凡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不管周围的条件如何,他都要争分夺秒地把它画下来。有一次,在一个晚会上,观众们都在安静地观赏节目,却发现一个人一会儿从台下跑到台上,一会儿又从台上跳到台下,忙个不停。这个人是谁呢?他到底在干什么?后来,人们得知,这个人就是门采尔,他在忙着为演员和观众画速写。
还有一次,门采尔跨水沟时不小心弄脏了鞋子,他便低着头坐在臭水沟旁,专心致志地画起了他那只满是污泥的鞋子,水沟中散发出来的刺鼻臭气,他似乎一点儿都没有闻到。从这里路过的人见了,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个不停。
这件事情被他的一个朋友听说了,开玩笑地问道:“您大概是患了‘绘画狂热症’吧?”
门采尔诙谐地回答道:“我希望这个病永远治不好。”19世纪70年代,德国依靠法国20亿的战争赔款进行建设,积极发展重工业生产,门采尔对工业劳动的题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好有一位顾客找到他,预定一幅表现工厂场面的油画,他欣然允诺,亲自深入到轧钢厂,体验工人的生活。为了画这幅画,他画了几百幅速写。事后他这样回忆道:“我一直处在危险之中画这些习作,仿佛随时都会被轧钢机器吞进去似的。”
1878年,一幅名叫《轧钢厂》的杰作诞生了。画面的中心是一群正从炼铁炉中制取铁锭的工人。画的左边,是换班的工人在擦洗身子;右边是一群工人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在充满蒸汽和烟雾的车间里用餐。门采尔曾设想给这幅画取名叫《现代的基克洛普》(基克洛普是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以此表示他对劳动者的敬意,同时表现他对工人们所受的劳动重压和贫困生活的同情。
《轧钢厂》问世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俄国19世纪后期权威评论家斯塔索夫看过这幅画后,情不自禁地赞叹道:“门采尔以令人惊异的真实描绘了现代工人。”
门采尔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油画、版画、水彩画和素描、速写,但大多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之中。他90岁去世时,德国皇宫为他举行了只有元帅、将军才能享有的盛大葬礼。
艺术家逸闻
女士和鹅
有一次,门采尔正坐在饭馆里,进来了三个外国人,一位女士和两位先生,他们在旁边的一张桌子前坐下。画家抬头一看,发现那位女士正向两个同伴耳语着什么,他们打量了画家一番,便格格地笑了起来。
门采尔长得又矮小又丑陋,当他发现有人嘲笑自己的时候,不禁怒不可遏,他的脸涨得通红,但他没有说什么,而是取出速写本,认真地画起画来了。
他一边画一边不时地望着那位女士的眼睛,瞅得她有些慌乱。她觉察到自己刚才嘲笑过的邻座这个怪人正在给她画像,心里很不自在。
门采尔并没有让她的目光扰乱了自己,满不在乎地继续画他的画。突然,其中一个男的朝他走来说:“先生,我不允许您画这位女士。”
“哎呀,这哪里是一位女士呢?”门采尔心安理得地说道,并且把速写本递给他看。只见那位先生道了声对不起,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原来,门采尔画的是一只引颈高叫的肥鹅。那个男人不知道,“鹅”在德语中可以当成骂人的话,意思是“蠢女人”。
艺术家逸闻
倒过来试试
有一天,一位画家登门拜访门采尔。他向门采尔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用了一天工夫,可是卖出去却要一年?”
门采尔认真地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如果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工夫就准能卖掉。”
§§第五章 英国艺术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