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施特劳斯父子:两代人奉献的优美旋律

  施特劳斯父子俩都叫约翰,为了加以区别,人们便在他俩的名字前面分别冠以“老”、“小”。其实,老约翰·施特劳斯并不老,他去世那年才45岁,而小约翰·施特劳斯活到了74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出生在维也纳,他父亲在多瑙河的沙洲上经营一家小酒馆。七岁那年,约翰的母亲就死了,不久他的父亲也自杀了,他只得和继母一起度日。幸好继母再嫁后,给他找的继父戈尔德性情和蔼,很喜欢约翰,这才使得他不幸的童年有了欢乐。

  为了招徕生意,戈尔德经常找来一些走街串巷的乐师进小酒馆演奏,小约翰常常听得入迷。戈尔德注意到孩子有这个爱好,就在约翰圣名日那天,送给约翰一把玩具小提琴作为礼物。从此,在学校里,一到课间休息时间,他总是要把这把小提琴拿出来,吱吱呀呀地拉上一阵。

  13岁那年,继父认为应当让孩子学点儿手艺,他就把约翰交给了一个书籍装订匠。但约翰不愿干这种活计,又哭又闹,师傅一气之下就把他关进了贮藏室。装订匠的妻子可怜约翰,趁丈夫不在的时候,把他放了出来。约翰抓起他的小提琴,朝着维也纳郊外跑去。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像那些流浪艺人一样,用小提琴挣口饭吃。他一直跑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又饿又累,怀抱着心爱的提琴,就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沉沉地睡着了。

  就在这时候,一位名叫赫尔·波利扬斯基的音乐家外出散步经过这里,发现了正在酣睡的约翰。波利扬斯基见他怀里抱着一把小提琴,就把他摇醒,同他谈起了音乐。约翰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波利扬斯基,波利扬斯基觉得这个孩子还有些天分,就答应免费为约翰授课,还出面为他说情,让他继父同意约翰学习音乐。在波利扬斯基的指点下,约翰进步神速,很快就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种种技法。15岁时,他就成了维也纳最着名的舞会乐团——迈克尔·帕默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后来,约翰拉起了自己的乐队,他所创作的圆舞曲赢得了公众的称誉。

  到了约翰24岁的时候,他的乐团已经发展成了八个乐队,受聘用的乐师有200多名。每天晚上,他经常坐着马车从一个舞场赶到另一个舞场,指挥各个乐队演奏圆舞曲。一直要忙到凌晨三点多钟,他才能回到家里。

  1834年11月,老约翰·施特劳斯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他的圆舞曲在国外照样大受欢迎。

  在英国白金汉宫举行的一次宫廷舞会上,即将登基的维多利亚公主随着施特劳斯的乐曲,带头跳起了华尔兹。从这以后,华尔兹就在英国的绅士淑女们中间流行开来。

  就在老施特劳斯名气日渐显赫的时候,他的儿子小施特劳斯渐渐长大了。他早早地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六岁时就能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

  老施特劳斯认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不希望儿子以后走自己的道路,儿子的音乐才能反倒让他大感不安,想方设法禁绝他与音乐接触。小施特劳斯的母亲安娜却为儿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从菲薄的家庭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给儿子上音乐课。

  老施特劳斯爱上了别的女人,很少回家,有一次偶尔回家,看到儿子正在练习小提琴,竟抓起鞭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他想把小施特劳斯送去学商业银行课程,但母亲暗中支持儿子的选择,使小施特劳斯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844年10月,19岁的小施特劳斯组织了一个乐队,还贴出了公演的海报。老施特劳斯气坏了,认为儿子这是向父亲公然挑战。盛怒之下,他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也举行一场音乐会。不久,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门票不如儿子那边卖得多,这才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

  演出的那天到了,人们早早地出城,向郊外的咖啡馆蜂拥而去,小施特劳斯的乐队将在那里举行音乐会。一大群没有买到票的人聚集在场外,吵着要挤进去,地方当局不得不出动骑警把咖啡馆围了起来。老施特劳斯的经济人赫希也组织了一些人来到现场,准备捣乱起哄。

  演出开始后,小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母亲的心》立刻征服了听众,人们爬上椅子,挥舞着帽子、披巾、手绢,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接着,乐队又演奏了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这一次听众更加如痴似醉,一再要求返场,结果这首圆舞曲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最后,就连赫希那一伙人也不再发出嘘声,赫希本人还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起来。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革命,老施特劳斯站在了保皇党一边,小施特劳斯则站到了起义者一边。为了鼓舞保皇党分子的士气,老施特劳斯写了好些轻快的军队进行曲,其中最着名的是《拉德斯基进行曲》。小施特劳斯则是起义者阵营的军乐团作曲家兼指挥,他创作了《自由进行曲》、《学生进行曲》、《街垒之歌》等,用来鼓舞起义者的斗志维也纳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小施特劳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老施特劳斯却因为支持保皇党而遭到痛斥。老施特劳斯在维也纳呆不下去了,只好带着他的乐团到布拉格、慕尼黑、海德堡等地巡回演出。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劳斯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两天后,他的灵柩被抬到庄严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整个维也纳有10万人来为他送葬,各处钟楼上几百口大钟齐鸣,钟声在空中不住回荡,伴随着曾给人们带来无数美妙旋律的老施特劳斯的灵魂远行。

  父亲死后,小施特劳斯过了一段沉寂的生活。直到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他的音乐才华才找到了重新爆发的机会。为了改变维也纳的沉闷情绪,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贝克一再找到小施特劳斯,请他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乐曲。小施特劳斯欣然受命。在酝酿创作期间,他读到了匈牙利诗人贝克的一首诗。贝克在这首诗中这样写道:“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和而柔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畔,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

  这流畅优美的诗句使小施特劳斯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他立刻动手将《蓝色的多瑙河》作为那首男声合唱曲的标题,并且把它化入乐曲的序奏之中。乐曲刚一开始,人们的眼前就仿佛出现那条汩汩奔流的大河。那充满激情的旋律,如同多瑙河一样跌宕起伏,奔流泻出,最终渐渐归于充满诗情画意的宁静之中……说来也怪,这部日后成为维也纳音乐标志的不朽名作,初次与听众见面时,竟然没有获得掌声,甚至被认为是小施特劳斯为数不多的一次败笔。听到演出失败的消息,小施特劳斯咕哝了一句:“嗯,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不久,小施特劳斯应邀赴巴黎参加博览会。《费加罗报》要为小施特劳斯做广告,有个编辑建议说,如果能让巴黎人听到一首从未听过的新曲子,肯定能为他的音乐会增色。小施特劳斯想起了那首《蓝色的多瑙河》,便打电报到维也纳去要来乐谱,亲自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

  当时没有人想到,《蓝色的多瑙河》在巴黎的首演,竟成了这届博览会一大轰动事件。小施特劳斯的名字也随着这首乐曲传遍整个欧洲。1872年,美国波士顿和平节的组织者开出高达10万美元的酬金,邀请小施特劳斯赴美演出。

  为了迎接小施特劳斯的到来,热情奔放的美国人真是煞费苦心。和平节的组织者特地建造了一个可容纳10万听众的建筑,组织了一支近2000名乐师和一个两万人的巨型合唱团。乐队增配一组由大小铁砧、火警钟和由挂在木架上的参差不齐的钢轨组成的“编钟”,还有一个打击乐器编组,为首的“鼓王”的直径约5.5米。为了使这个庞大的团队能够协调行动,又配备了100名副指挥。

  一声炮响过后,演出开始了。只见小施特劳斯站在一个仿佛是了望塔的高台上,副指挥们用望远镜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再把他的每一个动作转达给自己下辖的演员。面对这样的场面,历来强调音乐准确性的小施特劳斯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演出获得成功后,小施特劳斯顿时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成为妇女们崇拜的偶像。她们都希望能索取到小施特劳斯的一根头发作为纪念。小施特劳斯满足了很多美国妇女的这个要求,送给她们一个个撒过香水的信封,但据说她们珍藏的并不是小施特劳斯的头发,而是从小施特劳斯那条纽芬兰狗身上剪下来的黑色鬈毛。

  小施特劳斯晚年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都在写曲子。1899年5月奥地利传统的圣母升天节那天,74岁高龄的小施特劳斯亲自指挥演奏他的歌剧代表作《蝙蝠》的序曲。

  他像当年一样充满活力,激情洋溢地指挥着乐队,一曲奏罢,他已经是大汗淋漓。演出结束后,他想要放松一下,就没有坐马车,而是从歌剧院步行回家。

  第二天,小施特劳斯就病倒了,医生诊断他得的是双叶肺炎。临终前,他已经被高烧折磨得昏迷不醒,但他却唱起来一首古老的歌曲:“小朋友,我的小朋友,现在我们只得分手了……无论艳阳多么明媚,终也有下山的时候……”

  6月3日那天下午,维也纳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一曲终了时,有人上前对乐队指挥克雷姆萨轻轻耳语了几句。克雷姆萨沉默了片刻,然后对第一小提琴手吩咐了几句,乐师们随即更换了谱架上的乐谱,弦乐手们在各自的乐器上加上了弱音器。听众们等待着克雷姆萨宣布下一个节目,可是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轻轻地举起了指挥棒,《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轻轻地响了起来,速度是那么徐缓,声音是那么低沉,仿佛是一声声叹息。听众们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们默默地散去,小施特劳斯去世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维也纳全城。

  在维也纳中央公墓音乐家墓地中,数小施特劳斯的墓碑最华丽,就像他创作的华丽的圆舞曲一样。石头垒叠的底座上是灰白色的石雕,底座和雕塑所用的石头似乎全部未经打磨,不规则的形状充满了天趣。石雕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的主体是一位立体女神雕像,她的右手轻轻地按在身旁的一架金色的竖琴上,竖琴右侧和底部的一竖一横两块大石给竖琴以有力的承托;女神的左手轻轻搭在身侧的墓碑上,不规则的基碑中间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女神头部的右侧和右上方是两个可爱的小天使。石雕的上部是一块长方形大石,大石中间是小约翰的头部浮雕,他满脸微笑,仿佛正在哼唱着他的传世之作《蓝色的多瑙河》。

  文化小常识

  圆舞曲

  圆舞曲(英文音译为“华尔兹”)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是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情绪热烈。后来它流行于维也纳的舞会上,19世纪时风行欧洲。圆舞曲有快步和慢步两种。圆舞曲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不像小步舞曲那么温文尔雅。经过老约翰·施特劳斯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改造后的圆舞曲称为维也纳圆舞曲。它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更复杂一些,它由序曲、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也比较深刻。

  文化小常识

  《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首进行曲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但很少有人知道,老约翰·施特劳斯用它题献给的拉德斯基将军,实质上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地镇压过邻国的人民起义,名声很不好。后来,就连施特劳斯父子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了。

  艺术家逸闻

  抢救出来的杰作

  有一天,小施特劳斯把一件换下来的衬衣随手扔在家里,便匆匆忙忙地外出了。当他的妻子特莉芙丝清理脏衣服时,发现丈夫换下来的衬衣袖口上写满了乐谱。特莉芙丝是一位歌星,凡是小施特劳斯创作的歌曲,大多数都是由她来首唱的。她照着谱子哼唱起来,发现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她知道这是丈夫的心血,就打算将它马上抄录下来。不巧,因为临时有急事,她离开家一会儿,等她回来时,丈夫的衬衣却不翼而飞,她大惊失色,赶忙到处寻找,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她忙去问邻居,得知洗衣店的工人刚刚从她家里取走了脏衣服。于是,她飞奔到洗衣店,看见洗衣工人正要把她丈夫的那件衬衣放进盛满肥皂水的洗衣盆中。说时迟,那时快,她扑过去一把将那件衬衣抓了过来。她所抢救出来的那首乐曲,就是不朽的杰作《蓝色的多瑙河》。

  文化小常识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上举行,指挥者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这场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随着乐队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变成了舞场,听众们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快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起源。

  第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始于1939年。当时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维也纳爱乐乐团内部出现了很多派别,各持己见。为了表明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演奏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音乐会。从此,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成了维也纳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成为世界上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权威演绎者。

  §§第四章 德国艺术朝圣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