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宫廷乐师的家里。他父亲列奥波尔德是一位颇受人们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引起了他的关注。
那是小莫扎特五岁时的一天,父亲走进他的房间,只见他正在五线谱纸上写着什么,便问道:“儿子,你在写什么呢?”
儿子听到父亲的话抬起头,神秘地笑了笑,却没有回答。
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正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合乎规格。
父亲故意同他开玩笑说:“亲爱的儿子,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我知道。”小莫扎特生气地说,“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需要一遍遍地练习、修改呀?”
为了使小莫扎特迅速成长起来,列奥波尔德竭尽心血,精心栽培,除了要求儿子掌握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还带着他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等等。小莫扎特没有让父亲失望,小小年纪就被公认为音乐“神童”。三岁时他就能在钢琴上弹奏出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五岁时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相传莫扎特七岁那年,他用完父亲一位朋友的小提琴后回到家中,对父亲的那位朋友说:“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分之一音。”父亲和朋友都不信,取来琴当场验证,莫扎特的话果然分毫不差。
小莫扎特六岁那年,父亲就带着他和10岁的姐姐安娜前往维也纳举行演出。父亲想让两个孩子见见世面,争取到好的前途。自从12世纪阿尔伯特一世召集一批乐师组成了皇室乐团后,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小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宫邸里做了第一场表演。隔了一天,弗朗西斯一世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皇后便召唤他们到宫廷里进行表演。当这两个孩子开始演奏时,观众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对莫扎特的表现非常满意,他要求莫扎特用一根手指演奏,莫扎特照做了,而且做得很出色。
离开维也纳后,他们又到奥国宫廷里演出,皇族成员们在申巴龙夏宫中兴致勃勃地欣赏了两个艺术神童的精湛表演。在长达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小姐弟俩或是单独演奏,或是四手联弹,或是根据现场给出的主题即兴演奏,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有人还别出心裁,用布巾盖上琴键,让莫扎特在上边弹。在这种情况下,莫扎特居然能毫无错误地完成技术复杂的曲目,令在场的人同声赞叹。
从1762年开始,莫扎特一家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人们称莫扎特是“18世纪的奇迹”。
在法兰克福的一次音乐会上,后来成为德国文学巨匠的歌德观看了莫扎特的演奏,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在他是一个七岁小孩的时候曾经见到过他,那时我才14岁,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时他是一个头戴假发,身佩短剑的小大人。”歌德记得一点儿不错。每次上台演出时,莫扎特姐弟俩都穿着维也纳皇室赐给的用金线缝制的宫廷服装,头戴扑满香粉的假发,活像两个洋娃娃。
在巴黎,莫扎特姐弟俩的演出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很快就成了上流社会和艺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新年时,小姐弟甚至得到了站在国王桌子旁边的机会,而在当时这被视为最大的荣幸。
1772年,莫扎特一家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家乡萨尔茨堡。
16岁的莫扎特成为大主教柯罗瑞多伯爵宫廷乐队的首席乐师。柯罗瑞多大主教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非常高傲,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尽管莫扎特在整个欧洲都享有极大的荣誉,可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每天都得等在前厅的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有时候大主教心情不好,就会无端地斥责和辱骂莫扎特一通。有一次,大主教甚至公开宣称莫扎特无知,说他“应该到那不勒斯公立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莫扎特实在忍受不了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便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茨堡。然而,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宠儿却被现实社会无情地冷落了,没有人愿意给他提供长久的职位,也没有人请他写歌剧。更让莫扎特悲伤欲绝的是,一路陪伴着他的母亲因为风餐露宿而染上了疾病,竟在途中与世长辞。莫扎特一筹莫展,只有回到那可恨的萨尔茨堡。
对待去而复返的莫扎特,柯罗瑞多大主教变得更加刻薄。莫扎特在尝够了辛酸与窘境后,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音乐家如果失去王公贵族的庇护,就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父亲列奥波尔德竭力劝说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却遭到了莫扎特的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的新婚妻子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他们两个人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开支,莫扎特不得不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但还是改变不了窘迫的境地。有一年冬天,几个朋友到他家做客,从窗外看到他们夫妻俩正在翩翩起舞,不由得赞叹不已。等到进屋后他们才弄明白,莫扎特没有钱买煤,夫妻二人冻得够戗,只好利用跳舞来取暖。
尽管处境艰难,莫扎特的才华却是掩盖不住的。1782年,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部喜剧杰作《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为他赢得了一片喝彩。1786年,莫扎特创作的另一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后也大获成功。在七个月时间里,它重复演出了九次。
1787年底,名满天下的莫扎特终于被指派为皇家宫廷作曲家。虽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个保障。
就在莫扎特的事业到达顶峰的时候,他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他妻子也卧病在床,莫扎特只好向好友借钱,把妻子送到巴登温泉去疗养。
这一天,莫扎特正独自在家写作,突然一个身披黑色袈裟的男人出现在他面前,只见这个男人脸色铁青,就像是个鬼魂。他丢下一些钱,对莫扎特说:“请你为我写个《安魂曲》。”转眼间,这个人就不见了。
莫扎特这一惊非同小可,他误以为那个男人是死神派来的,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所以死神才要他写《安魂曲》。根据莫扎特传记作家的考证,这个身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伯爵派来的。他经常隐名埋姓订购着名音乐家的作品,冒充是自己的,在家庭音乐会上发表。这个伯爵想借莫扎特之笔写个《安魂曲》,献给自己故去的妻子,同时自己也能名存后世。
莫扎特决定按照那个神秘黑衣人的要求,把《安魂曲》写出来。像往常一样,他一开始创作,就进入了狂热的状态,但这一次他的心情变得非常烦躁,感觉郁闷,而且疲惫到了极点。不久,他就重病缠身了。就在他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仍在挂念自己没完成的作品。他的最后一口气,就是试着发出《安魂曲》中的鼓声。
1791年12月5日,一代音乐奇才莫扎特告别了人世。他的遗体被装进一口简陋的棺材里,草草地葬在一个贫民墓园里。葬礼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在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几天后,他的妻子才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急急忙忙地从巴登赶来,却在众多的坟茔中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莫扎特究竟葬身何处,但他的音乐却永远在人世间流传。
艺术家逸闻
破格选拔的院士
2岁那年,莫扎特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歌剧作品的创作。
有些人不相信莫扎特的天才,他们散布谣言说,莫扎特的那些曲子是他的父亲代写的。于是,德国波伦音乐科学院就为莫扎特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
主考官把莫扎特带进一个秘密房间里,交给他一个密封的纸包,限他在六个小时内根据纸包里的一个题目谱成钢琴曲。
主考官走后,房门锁上了,任何人也不准进去。
谁知不到半小时,莫扎特就在里边“砰砰”地敲起门来,说是乐谱已经写成了,要求主考官把他放出来。
待在外边的院士们大吃一惊,纷纷议论了起来:“即使是最有经验的音乐家,也不可能这样快就写出一首钢琴曲呀!”
房门打开了,莫扎特拿着写满音符的卷纸,从容地走了出来。
院士们大为叹服,决定破格选拔小莫扎特为院士。
文化小常识
莫扎特与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原意为“竞赛”,16世纪时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17世纪后半叶起,指的是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个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除了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就是协奏曲。他一生中共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具有了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因此,莫扎特被公认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