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海滨附近的乡村里,这里偏僻荒凉,但民风淳朴。米勒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并萌发了描绘大自然的愿望。但是因为家境贫寒,直到20岁时,他才受到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正规美术教育。后来,他靠着奖学金得以去巴黎深造。
米勒在巴黎过得很不愉快,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经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米勒真想离开巴黎,回到美丽的故乡,但是卢浮宫中那些前辈大师的不朽作品挽留住了他。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不由得惊喜地叫起来:“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儿钱。结婚后,有了孩子,米勒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但他自以为十分认真创作出来的画,常常一幅也卖不出去,全家人陷入贫困和绝望的深渊。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个朋友从美术馆长那里拿到40元钱,就连夜来到米勒家里。他敲了半天门,却没有动静,便推门走了进去,只见米勒正用一件破破烂烂的大衣裹着身体,蜷缩在角落里的一个箱子上发抖。屋子里的炉子中没有一根柴火,厨房里找不到一片面包。
那位朋友惊讶地问道:“你是怎么生活的呀?”
米勒回答道:“我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让孩子们挨饿实在于心不忍,剩下的面包屑全都给他们了……”
那位朋友立刻把钱掏出来,都交到他手里。米勒高兴坏了,立即冒着严寒,到外面去买救命的面包和取暖的柴火。
为了养家糊口,米勒不得不经常画些能卖钱的裸体画。
他也不喜欢画这种东西,但贫穷逼得他无路可走。由于他具有卓越的绘画才能,他画的那些裸体画在市场售价上颇高。他一度被人称为“裸体画大师”。
有一次,米勒正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路过一个明亮的橱窗时,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在议论着陈列在橱窗里的少女裸体画像。一个年轻人说:“这幅画糟透了,简直令人厌恶!”另一个年轻人说:“这就是那个米勒的画。他除了会画女人的裸体,别的什么也画不出来。”
听到这些议论,米勒的脸刷地一下红了,他感到头晕目眩,赶紧离开那个橱窗。一回到家里,他就对妻子说:“你也受够了苦,但只有请你再忍耐忍耐。我决定今后不再画裸体画了,即使生活将变得更苦,又有什么办法呢!”
妻子望着脸色苍白的米勒,通情达理地说:“我并不以为这就是苦,你为你所确信的美好世界去努力吧!”
米勒拉住妻子的手,对她说:“谢谢你。我已经厌恶巴黎了,我想回到农村去,住到农民中间。”
1848年,米勒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好友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去定居。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了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于是,米勒毅然迈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米勒带着自己的妻子和五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离开正在流行黑热病的巴黎,坐上了一辆笨重的马车,驶向距离巴黎90千米的枫丹白露。到了枫丹白露后,他们又背起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位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的巴比松村。
巴比松村风景优美,当米勒望见这里的树木和田野,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听到了森林中传出的天籁,青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又浮现在他眼前。他高兴地喊叫起来:“啊!上帝,这里真美呀!”
米勒在巴比松村一住就是27年。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在不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常常穷得连颜料都买不起,他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但这改变不了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随后又相继创作了《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取材于农民生活,日后都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十分有名的杰作。如果他不回到农村,他的这些作品是永远产生不出来的。在那个时代的画家中,没有谁能像米勒那样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对农民一往情深,也就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画出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杰作来。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和米勒一起生活在巴比松村的还有很多风景画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自然界中的诗情画意,而唯有米勒在法兰西农民身上发现了美感。他们衣衫褴褛,肌肤黝黑,身躯佝偻,手掌粗糙,但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劳动,缔造出了美丽的国家。
然而,米勒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认可,他的作品一次次地遭到官方沙龙的拒绝。他的《倚锄的人》展出后,立即遭到很多人的攻击,甚至有的评论家指责米勒在诬蔑农民,不理解农村生活的美。对此,米勒引用《圣经》中的话做了严肃的回应,他说:“当我看到人怎样以脸上的汗水挣得自己的面包时,为什么不准许我在画布上直率地描述?某些人说似乎我没有看到农村生活的乐趣。不,我看得很多,不仅是它的乐趣,而且是它所有的无穷的壮丽,我没有贬低他们。……但是我还看到他们一早起来劳动,我听到了他们的喘息,我感觉到了他们背上的重负。这隐藏在痛苦中的壮丽的美,我怎能够不想到!”
直到1867年,米勒的作品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米勒在世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画很少有人问津,有时好几幅作品仅仅能换得一双小孩子穿的鞋。他去世后才身价倍增,法国人为了购回他创作的《晚祷》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文化小常识
巴比松画派
法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青年画家不满七月王朝统治下的现实生活和僵化的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绘画,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他们陆续来到巴比松一带作画,有的还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个风景画派。这就是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厌倦都市活动,信奉“回到自然”,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国外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个画派属于浪漫主义美术运动。
文化小常识
卢浮宫镇宫三宝
卢浮宫位于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190年,当时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今日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拿破仑称雄欧洲时,从被他征服的国家掠夺来几千吨的艺术品,全都运到了卢浮宫。虽然后来归还了5000件艺术品,但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卢浮宫中。卢浮宫中最珍贵的艺术品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和“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它们合称卢浮宫的镇宫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