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双向交流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问”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既要学,也要问,二者都做好了,才能使自己真正做好学问。双向交流既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一、双向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究竟谁是中心?有人认为这是教学方式改革中根本性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当师生的积极性水乳交融的时候,就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了条件,而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可见要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不仅教师要教,教师要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也必须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开展好双向交流。
曹光久等人在论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一文中曾经写道:早期传统学习只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定被动状态。”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教师中心论,又错误地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论点,认为儿童自身的活动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他把儿童比作太阳,一切学习措施都必须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旋转,否定教师的作用,他从一个极端走向中了另一个极端。之后,凯洛夫又批判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恢复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他虽然也提出了“学生自觉与积极性原则”,但实际上他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正确理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教师用的知识之矛射向学生的无知之盾,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为了促使矛盾的转化,要让教师准确、顺利地运用知识的矛,学生也要使教师更了解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双向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双向交流的方式
(一)课堂上的双向交流
当教师在讲授某一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总会关心学生是否已经听懂。假若没有听懂,千万要抓住这一良机,老老实实说没有听懂,坦诚地提出疑问,直至自己真正听懂为止。要知道“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骄傲”。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要大胆、虚心地提出疑问。这样做才能使教师明白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如何讲才能更容易使学生听懂。
很多成人学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相比,不过是某些理论问题的修养相对差些。当教师在阐述一些涉及实践的问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认识,以取长补短。这样,教学相长,也是一种有益的双向交流。
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口误或笔误的现象,一旦发现,学生可中肯地指出其错误。避免其他不知道错了的同学无意中接受了还以为是正确的错误知识。这也是课堂上的双向交流。
成人学习往往有意安排了一些讨论课,或者教师采用讨论的方法讲课,这是双向交流的大好时期,不但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来解决自己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来取得知识、巩固知识、深入理解知识以及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也有机会提出一些与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在讨论课上,也会听到学友们从不同角度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还可听到教师的精彩总结性发言。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确能够达到师生间水乳交融的学习境界。
(二)课后的双向交流
学生应充分和善于利用课余时间。成人课堂学习课时数一般安排不会过多,往往留有充足的自学与自习时间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除用来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外,还应主动找任课教师,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自己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与教师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对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开展课后双向交流。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表现了孔子作为大教育家谦虚的品格,而且说明向同行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不仅在讨论课堂上要认真的听取老师和学友的意见、观点,而且在课余时间应随时向老师学友请教,甚至有意识地展开争论,“真理愈辩愈明”,借此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启发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双向交流的必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