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述了滇缅公路的筹备、修建情况,保山人民的伟大贡献及滇缅南洋机工的贡献,滇缅公路的作用。
关键词:滇西人民修筑公路南洋机工滇缅公路作用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终点为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中国境内从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公里,修建过程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由昆明至下关,1924年动工,至1936年完成,共用时十一年,全长434.8公里;西段由下关至畹町,全长524.6公里,比东段长90公里,于1939年8月31日全线通车,修建过程只用了九个多月时间。滇缅公路是继长城、大运河后的巨大工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称之为“国际运输主干道”,“抗战运输生命线”、“血线”、“输血管”等。
一、滇缅公路的筹备情况
滇西地处横断山区,总面积39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4%。其交通特点是高山峡谷相间,江河奔腾不息,水流湍急,通路崎岖,之字路甚多,溜索渡江,人背肩扛,山间铃响走马帮。1928年,龙云担任云南省省主席,积极主张修公路,将筑路、剿匪、禁烟、清丈田亩并列为四大要政。同年成立了云南省公路总局,将全省公路分为滇西、滇东、滇东北、滇南四条干道,下令同时修建。至抗战爆发前,云南公路建设初见成效,共修公路3300公里,约1/3初步通车。“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1937年8月7日至1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国防会议,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赴会。会议期间,龙云和蒋介石进行了单独会谈,就有关抗战问题交换了意见。龙云提出,国际交通早作打算,应着手同时修建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可以直通印度洋。公路由地方负担,中央补助,铁路则由中央负责,云南地方政府协助修筑。蒋介石非常赞成,责令铁道部和交通部与龙云协商。并下令中央拨款200万元(一说320万元),限期1年修筑滇缅公路,打通国际通道。
滇缅路由昆明经滇西入缅直抵仰光。在缅甸境内,已经有从仰光经曼德勒至密支那或腊戍的铁路,两处皆有公路通到云南边境。
滇缅公路东段已通车至下关。西段下关至畹町要在1年时间修好,时间紧,任务重,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英国驻华使馆参赞来滇视察后表示怀疑,美国人说不可能修成,参与工程的中国交通部人员也缺乏信心。问题不仅仅在于时间短和工程艰苦,还在于下关延伸入缅路线走向不能确定。早在1935年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由保山经腾冲入缅,另一种意见主张由祥云南下,经临沧入缅。1937年10月下旬,交通部次长王艽生专程到昆,与省政府及省公路总局会商路线走向大计,11月2日,确定了一个折中方案:出下关,经漾濞、永平、保山、龙陵、潞西、瑞丽入缅。不久,英国政府表明意见:以木姐作为滇缅公路入缅衔接点,后来实际施工改在距木姐18公里的畹町。
二、滇西人民为修筑滇缅公路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12月底,滇缅公路全面动工兴建。昆明至下关的东段已可以通车,只设安宁、禄丰两个工程处进行改善工程,下关至畹町的西段为全部新修,工程艰巨,需翻越三山三江(云岭、怒山、高黎贡山,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省政府在保山设立总工程处,由省公路总局技监段纬主持工作,下设6个工程分处,负责管理和施工,省公路总局代理督办禄国藩、会办杨文清时常赴滇西指导。澜沧江上的功果桥、怒江上的惠通桥由国民政府派公路处赵履祺科长、徐以枋、郭增望等工程师来协助设计和修建。
工程在西段全线展开,每天出动民工14万人,下辖凤仪、大理、蒙化(巍山)、漾濞、顺宁、昌宁、永平、云龙、保山、龙陵、腾冲、镇康、潞西、梁河、陇川、莲山、瑞丽17个县(设治局),其中有汉、彝、白、傣等11个民族,出工人数最高时每天达20万人。为了保证修路定期完工,省政府给有关各县长送去了鸡毛信和手铐。鸡毛信意为十万火急,手铐意为完不成任务者自戴手铐到昆明听候处分。
滇西人民靠巨大的爱国热情投入筑路工作。民工没有工资、没有劳保及医疗条件,还须自带粮食、衣帽、锄头等工具,无住房,民工们在山上砍树拔草搭建窝棚;无粮米,向亲戚借贷。粮食接济不上,只好摘果子及采野菜充饥,甚至有的乞食。施工沿线疟疾流行,恶性发作几小时即可夺命。然而民工们不畏艰险,日夜赶工,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路塌方了,再修,一次又一次与雨季洪水进行搏斗,用生命和爱国热情铺筑公路。由于工程艰巨,施工条件差,死于爆破、坠岩、坠江、土石塌方和疟疾的民工达3000多人。
1938年8月31日,起自昆明,终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的滇缅公路(中国境内长959.4公里)全线通车了。尤其是西段公路,从开工至通车,只用了9个月时间,比规定期限提前了三个月。据不完全统计,9个月中,共完成土方1987万立方,石方191万立方,石涵1400余道,木涵300余道,大中型桥梁7座,小型桥梁236座,其中惠通桥、功果桥、昌淦桥横跨怒江、澜沧江,是滇缅公路上最大最艰巨的桥梁工程,也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最早的公路钢索吊桥。短短9个月,使滇西天险变通途,这是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英国派人来考察后在《泰晤士报》称:“只有中国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1939年3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奉总统罗斯福之命视察滇缅公路回国发表谈话:“这条公路选线适当,工程艰巨浩大,没有机械施工而全凭人力修成,实属不易,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媲美。”他强调:“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路,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能及的。”
三、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国连接国外,取得抗战战略物资的国际运输大动脉,是抗战输血管与运输生命线
滇缅公路一通车便担负重任,成了中国抗战时运输生命线、抗战输血管与国际运输大动脉,它打破了日寇对我国沿海的封锁,对中国接受盟国援华物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8年12月初,苏联援华的6000吨军火由滇缅公路运至昆明,这是首批援华物资。此后,滇缅公路全线车轮滚滚,数千辆汽车长龙蜿蜒,昼夜奔跑,络绎不绝。据统计,1939年2月至12月11个月共输入物资2.978万吨,平均月运输量2544吨。1940年的9个月(英国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的运输量为6.1394万吨,1941年达13.2193万吨,三年总计22万多吨,1942年是抢运高峰。整个抗战期间,滇缅公路共输入战略物资44万余吨(主要是汽油、枪弹、轮胎、汽车、医疗器械),中国的土特产品(桐油、核桃油、猪鬃等)也由此出口外销。此外,滇缅公路还担任了中国远征军10万人入缅作战的军运任务。
四、炸不断的滇缅路
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有力支援了中国军队对日作战。日寇深感滇缅公路之重要,下决心要切断中国抗战这一命脉,卡断一切外援。1940年,日本与英国达成《克莱琪—有田协定》,7-10月封锁滇缅公路三个月,给中国抗战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国际舆论谴责下,英国被迫于1940年10月重新开放滇缅路。但日军却动用100架飞机,自滇缅路重新开放之日至1941年2月17日,组成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在4个月时间内对滇缅公路重要桥梁进行了大规模轰炸。据《续云南通志长篇》记载,敌机共轰炸功果桥、昌淦桥14次,轰炸惠通桥6次,出动飞机340余架次,三桥多次被炸损。但机智勇敢的中国桥工们并未被困难吓倒,他们总是随炸随修,保证滇缅路畅通。有几次桥被炸断,钢索坠入江中,日本广播滇缅路运输已断,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中国桥工们一边抢修大桥,一边把一百多个空汽车油桶连接起来,上面铺木板作为渡船往返渡车,使车辆仍得以通行。日机20次轰炸,滇缅公路中断运输时间只有13天零10小时15分钟。英勇的桥工们以不怕牺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有力地保障了滇缅路的畅通。当时有人称赞为“炸不断的滇缅公路”。
随着滇西大反攻的胜利,滇缅公路重新畅通,大量援华物资再度输入,对中国抗战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滇缅公路被冠以“血线”、“生命线”、“运输大动脉”是当之无愧的。
五、南洋华侨机工对滇西抗战的贡献
八年抗战中,侨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也有许多人回国投身抗日队伍。如缅甸侨领梁金山捐巨款修建惠通桥,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华侨有组织、有计划、规模最大的爱国行动还要数战斗在滇缅运输线上的南侨机工。
滇缅公路通车后,需要成千上万的驾驶员及修理人员。自“七七”事变后,爱国侨领在新加坡组织“南侨总会”,领导南洋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号召华侨青年、学生、工人组成“南洋机工回国抗日服务团”奔赴祖国,很快有3200余人报名,分九批于1939年到达昆明,招募条件为:(1)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2)要有卡车驾驶证或修理机器证明;(3)家庭同意。事实上,有的青年虚报年龄,有的瞒着父母秘密参加,有的中辍学业,有的别离妻子而走上了报效祖国之路。这些机工中,大的只有二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十七、八岁,甚至有四位女青年女扮男装,还有的向父母写了告别书,满怀一腔热血踏上了回国抗日的征途。
机工们主要分在“西南运输处”服务,抵昆明,经短期军训后,被编入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队,并组建了“华侨先锋运输队”第一、二大队。机修人员分配至昆明、贵阳、重庆等地汽车大修厂。1939年,在滇缅公路从事运输的共有17个大队3000辆汽车,而华侨机工组建的运输大队驾驶的汽车占了1/3,有1100余辆。侨工们怀着爱国之心,与国内机工一道,奔驰在滇缅公路上,历尽艰难和凶险。运输线全长1146公里,要翻山越岭,来回一趟半月有余,有1/3的路段是贴着悬崖,路宽不足7米,狭窄地方仅能容1辆车通过,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由于当时公路并未铺设柏油,雨季行车,道路泥泞,坑坑洼洼,沿途气候潮湿,蚊虫猖獗,瘴疠流行,并且经常有日本飞机轰炸袭击,因而给行车带来很大威胁。1940年秋,爱国侨领陈嘉庚、庄明理带着八百万华侨的爱国之心、殷盼之情到保山和滇缅公路沿线慰问南侨机工,勉励他们为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并说“能参加抗战报效祖国,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也要善始善终,坚持到抗战胜利”。
华侨机工不负海外亲人的期望,他们出生入死,战斗在千里运输线上,与瘴疠疾病搏斗,与狂轰滥炸的敌机周旋,在险峻崎岖的通道上艰难行进。他们以支援祖国抗战而自豪,乐观地把自己担负的运输任务称为“闯三关”,即疟疾关、路险关、雨季关。在侨工队伍中流行一首《运输救国歌》,其中有段歌词道:“运输能救国,安全第一条。听啊,哪怕到处飞机大炮,宁愿死,不屈挠,不怕路遥,收复失地,赶走强盗。”这些豪言壮语充分表达了侨工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南侨机工不畏艰险,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共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运了40万吨以上军火,抢修了上千辆军、民用车。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有目共睹,而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他们中因翻车殉难、遭敌机轰炸扫射而牺牲,患疟疾死亡的,达千人以上,占南侨机工的1/3.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5月5日惠通桥被炸后,尚有几百辆汽车在桥西岸未过桥,不少侨工身陷绝境,有的司机为不使货物资敌,把汽车翻入山谷而壮烈牺牲。华侨机工的“赤子功勋”永远铭刻在祖国人民心中。1987年7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集会纪念南侨机工抗战业绩,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让后代永远记住南侨机工们所作的贡献。
综上所述,滇西抗战期间滇缅公路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与云南在全国所处的交通及战略地位联系在一起。因而可以把滇缅公路所起的作用归结为三点:
第一,抗战初期,滇缅公路是云南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门户。滇越铁路被切断后,滇缅公路一度成为我国唯一的出海通道、国际运输大动脉、抗战“血线”和中国战时交通生命线。
第二,日寇侵占缅甸、印度以及进犯滇西前后,云南战略地位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先处于抗战后方,继之成为战争前哨,进而滇西成为陆军战场。因为滇缅公路的重要性,滇缅公路沿线主要城市、重要桥梁和交通要道成了日本袭击的目标。后期中国远征军举行滇西大反攻战役之时,滇缅公路沿线重镇特别是保山等地又成了后援基地。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云南运输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保密公路(保山至密支那)、“驼峰航线”、保山飞机场、中印输油管道等成为中美英同盟国军队“中缅印战区”军事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环节。
第三,滇西抗战实质上是一条路的战争。这条路上发生了抗日战争中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滇西人民为取得外援战争物资,争取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修路筑路,日军为封锁滇缅公路不断出动飞机而狂轰滥炸。中国军队为了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组建了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经过这条路走出国门入缅配合盟军对日作战。远征军作战失利后日军乘我方空虚侵入滇西,企图利用滇西人民修好的滇缅公路。日军易装混入难民之中,准备直抵昆明,威胁重庆。在历史的一瞬间我方炸断了惠通桥,破坏了滇缅公路重要地段,使日寇的阴谋未能得逞。人们可以修路,也可以毁路,滇缅公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修了这条路,取得了外援战略的物资,支持了全国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战略储备;我们修了这条路,运输10万军队入缅作战,并在滇缅公路延长线上修建了中印公路,保证了滇缅战场的伟大胜利;我们修了这条路,保证了滇西反攻战役的胜利,把日寇赶出国门,使滇缅公路重新得以畅通,保证了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但路不是万能的,犹如武器不是万能的一样,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是人而不是路,因为路是为人服务的,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路就成了活路。在滇西抗战的中日双方较量中,滇缅公路成了日寇的死路,一条不归之路,埋葬之路。同样,滇缅公路成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之路。滇缅公路所昭示的哲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永远不可能明白的。滇缅公路的伟大功绩,不仅在当时举世瞩目,而且在以后仍将为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外人士和史学界专家学者,乃至以历史题材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人们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