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兵败,天下大乱,大新政权气数尽矣。
关于气数这个问题,当年明月在其《明朝那些事儿》中曾有精彩的论述。明月以为,所谓气数,其实和保质期没什么区别。保质期已到,你做什么都是白搭。但事实证明,当权者是不会因保质期到期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王莽同样如此。因不愿退出历史舞台而做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有个专门名词为“最后的挣扎”。
“王莽的挣扎”
王莽所做的第一次挣扎,叫平息内乱。当然,这个“内”字不是指一国而言,王莽已经没有这种能力了,这个“内”字实指王莽所定居生活的长安。
长安长安,长安也不安稳了。
我们前面讲过,昆阳之战后,在当时的中国流行一种时尚,即造反。这种时尚也影响到了当时的长安。
却说长安有一位复姓西门名君惠的仁兄,其职业是道士,而道士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一下天文地理,钻研钻研谶文图符。西门兄是一位很敬业的道士,而他的研究也很有成果。他通过研究认为:按照谶文上的说法,皇帝轮流做,现在又轮到姓刘的了。
一般的人,研究一下得出结论也就罢了,但是西门道长很特别,不但注重理论研究,更热衷于针对自己理论成果的实践,不过人少力量小,西门道长知道单凭自己翻不起大浪,决定在王莽政权内部找一个合伙人,乃当朝卫将军、帝王宗室王涉。
西门道长与王将军已经认识很久了。王涉虽贵为卫将军,但很少带兵打仗,精力过剩之余,便添了门嗜好,那就是豢养道士。西门道长一直在王府混饭吃,可能是因为平时白饭吃得太多,心中着实过意不去,所以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与王涉分享。
说实在话,西门道长是冒了些风险的。
所谓“刘氏复兴”之类的言语,其真假及是否灵验暂且不论,放在当朝,则是十恶不赦的反动宣传。这种事情暗地里钻研一下还可以,真要把它当成一种理论成果拿到世面上去宣传,并且还鼓吹到王涉家里去,不是神经病,就是胆子太肥了。
事实告诉我们,西门道长脑子基本正常,胆子虽然不小,却也没夸张到哪里去,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把王涉看透了。
在西门道长的眼中,地位显赫、出身尊贵只是王涉的一面,其另一面则是很注意观察时局、野心勃勃、隐忍待发,用另一句话来概括:王涉渴望造反已经很久了,只是无人点破,缺个人推他一把而已。
西门道长决定做这个人,当然,这都是天意神授,绝非咱西门某的捏造。
一切都如西门道长所料,王涉在他的鼓动下,连假装生气都没有假装一下,立马去找大司马董忠商量造反事宜。真是一分钟都怕耽搁了。
董忠是王涉的死党,造反不造反不是问题,怎样成功造反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商量来商量去,两位仁兄一致认为,要想成功造反,还要再找一个人,此人即当朝国师刘歆。
国师,顾名思义,乃一国的老师,其称谓之霸道,尚在太师、少师之上,依据汉朝的百官制度,不但俸禄优厚,而且身份尊崇之至。如此一个人,你拿什么去劝他造反?
还好,王涉和董忠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给他更尊崇的地位。国师很牛,但没皇帝牛吧?既然谶文上讲“刘氏当复兴”,而刘歆又姓刘,干脆我们拥立他当皇帝吧。
事情议定后,王涉与董忠一同去找刘歆,准备拉他一起入伙。但事与愿违,刘歆似乎知道了两位的来意,躲在家里装聋,任凭怎么敲门都不开。王涉、董忠吃了个闭门羹,悻悻回到家中,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到了晚上,王涉又一个人偷偷前往。
可能这次王涉行动比较隐秘,刘歆关门又不及时,这次,王涉总算把刘歆找到了。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刘国师,王涉很激动,激动地都哭了。王涉哭泣着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但被刘歆一口气拒绝了。刘歆不傻,心想,你一个堂堂皇族宗室,闲着没事了来劝一个外姓人造自己本族的反,不是脑子有病,就是在试探我是否忠心。
王涉见刘歆有顾虑,只好进一步解释:没办法,我也不愿意这样办,眼见天下叛军四起,王莽政权就要关门大吉了,我提前反戈一击,为的是保全自己的宗族啊。
刘歆实在不相信王涉会有这么高的觉悟,继续推辞道:据我夜观天象,要当皇帝的人在东方,你还是去投奔他们吧。
罢了,事到如此,也只有出绝招了。
王涉先向刘歆讲了一个秘密。王涉说:你知道吗,其实当今皇帝(王莽)不姓王,他不是我们王家的人。
故事的开头很吸引人,刘歆决定继续听下去。
王涉接着说:说的不道德点,王莽就是个野杂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莽的老爸从小体弱多病,走一步路都要喘三喘,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王莽的老妈则是一个十足的荡妇,不但爱喝酒,而且一喝醉了就去找野男人。所以,王莽压根不是老王家的种。
刘歆惊呆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没想到崇尚儒学的王莽竟有着如此不雅的传奇。
趁着刘歆还没有反应过来,王涉又和盘托出了自己的造反计划。王涉说:我们准备这样干,董忠率领中军(驻防长安的军队之一),我率领卫队,由你的儿子做内应,直接奔王莽去,把这小子劫了,押到更始帝刘玄那里领赏去(言外之意,既然连你都认为能做皇帝的人在东方,那咱也不逼你做皇帝,投靠刘玄得了)。
王涉说完了,之后冷冰冰地望着刘歆,再也不发一言,直到把刘歆看得发毛。
刘歆总算是明白,自己算是上了王涉的贼船了——首先,王涉如此编排糟蹋王莽,自己竟然没有表示出离奇的愤怒,实属大逆不道,若这件事情让王莽知道了,是会出大事的。其次,自己已经知道了王涉造反的全部计划,如果不跟上一起干,那么第一个被开刀的就是自己。得!既然退路已经被全部封死,那就跟着你干吧。
刘歆终于答应了。
刘歆知道,王涉之所以千方百计拉自己入伙,并不是因为自己长得帅,更不是因为自己姓刘,而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做五官中郎将的儿子(姓名不详)。依汉制,五官中郎将主管宫廷禁卫,类似于后世大内高手的头头。五官中郎将要造反,王莽也算是活到头了。但让王涉料想不到的是,刘歆压根就没把要造反的事告诉儿子,更没有拉上自己的儿子造反。
在刘歆看来,造反是高度危险的工作,成功了还好,那时拉儿子一把就是换个公司吃饭的事情;如果一旦失败,性命基本不保。为不牵连上自己的儿子,还是不要让他掺和进来。这对刘家来说,好歹旱涝保收,不至于有断后之祸(这是他唯一的儿子)。是福是祸,都让老爹我一人承担吧。
刘歆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他不知道,就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离成功越来越远了,因为与此同时董忠正在游说孙汲一起造反。
孙汲,年龄及籍贯不详,只知时在司中大赘(王莽所设官名),握有兵权。
董忠拉拢孙汲入伙,可算是找错了人,因为这位兄弟虽然也是带兵的人,但有一个实在不该有的毛病——胆小。
我不知道孙汲是否被董忠成功说服,据史料记载,这位兄弟回家后仍然脸色苍白,胆颤不止,抖得吃饭都成问题。最后他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毫无疑问,孙汲将董忠拉拢自己造反的事如实相告,并问自己老婆怎么办?
怎么办?孙夫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就去找娘家兄弟陈邯商量。
陈邯一听之下,倒是觉得邀功请赏的机会来了,于是兴奋地拉上尚在胆战心惊的姐夫,找王莽告密去了。至此,一场针对王莽的密谋尚未实施就已基本失败。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中间经过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朝代。一般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虽然长相不同、性格各异,但基本都不能算是废物,都有各自的本事。新朝虽然是个在历史上挂不上名的朝代,但也是从基层一步步混起来的(有兴趣的读者可翻阅《汉书·王莽传》,他搞过阴谋,杀过人,登基后还搞了一次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社会大变革),尽管在镇压各地造反队伍上一败再败,但在自己说话还算数的长安平息一场已暴露的叛乱还是得心应手的。
于是乎,在接到陈邯、孙汲的告密后,王莽沉着冷静地开始了一系列平叛措施。
第一步,擒贼先擒王。在准备反叛的诸人当中,王涉虽然是宗族皇亲,又是这场阴谋的首席策划者,不过,官职最高、权力最重、破坏力最大的非董忠莫属。所以,王莽决定拿董忠开刀。
捉拿董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自打要造反的那天起,董大司马就预感到潜在的危险,所以干脆连家都不回了,直接住到军中。当然,董忠在军中也没有闲着,除了讲解一下兵法,操练操练士兵,就是继续拉人入伙。一段时间下来,中军基本被董忠控制住了,随时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来个鱼死网破。
问题是王莽根本就没给董忠鱼死网破的机会。
既然在军中动不了你,那就把你骗出来再动手。主意打定之后,王莽派使者去“请”董忠,当然,理由可以随意编一下,比如吃饭、跳舞、看电影、晒月亮,只要能把董忠骗出来就行。
使者去了,把话说了,但没能把董忠骗出来。因为,虽然使者花言巧语、天花乱坠,但关键时刻董忠决定去找部将王咸商量:皇帝要请我去吃饭(跳舞、看电影等),我去还是不去?
谎话忽悠个把人还行,忽悠两个人就不好使了。王咸一番分析后,说道:不能去。
王咸认为,皇帝什么时候请你不行,偏在这个时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造反的事情露馅了。王咸还认为,既然事情已经露馅,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使者(谁让你骗我们),就此反了。
又是一个关键时刻,董忠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不同的是,前一次犹豫救了他的命,这次则送了他的命。
下不了决心,还得找人商量。稍加踌躇后,董忠决定去见另外两个主谋:王涉和刘歆。请大家注意,董忠是要去见王涉和刘歆,而不是让王涉和刘歆来见他,这就意味着董忠要离开军营。
嘿,这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道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之前费了老鼻子口水都没把你给忽悠出来,现在自己送上门了。莫非这就是天意?不是,是人太蠢。要不然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一番大事了?
董忠主动走出军营和王涉、刘歆会面,彻底打翻了王莽的平叛计划,因为王莽由此可以把董忠等主谋一网打尽,以前拟定的计划全用不上了。
董忠和王涉、刘歆会面之时,王莽宣布动手。抓捕计划很成功,三大主谋无一人逃脱。
参加反叛的三位主谋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但死法各异。
董忠的死法最夸张,也最惨。这位仁兄被抓后,很有胆气,想拔剑自刎,但没有成功,转而被侍卫们斩成了肉泥。就此王莽还不解气,令虎贲军(贴身护卫队,乃王牌中的精锐)把肉泥挫成了肉沫,并把肉沫盛到了竹器内,命名为“反虏出”,四下宣传展览。董忠的宗族也随他遭了殃,王莽为他们安排了全新的死法,那就是与醯醢(浓度很高的醋)、毒药、尺余长的白刃、丛棘一起活埋。
对刘歆、王涉二位,王莽则放了一马,允许二人自杀,并不诛杀他们的宗族。
造反有风险,入伙要谨慎。
王莽成功平息了这场发生在宫掖长安的叛乱,但已无从挽救帝国的命运。就在王莽平息叛乱的同时,蜀地的公孙述、西北的隗嚣都在赶时尚,纷纷造反了,而且声势浩荡,排场极大。旬日间,两地和王莽政权再无任何瓜葛。
单从地图上看,雍凉在长安西南,更始和赤眉在长安东方,如今这几块地面都不跟王老大混了,长安被夹在其中,不仅很孤单,而且很危急。
王莽没脾气,因为能调动的部队基本上都死在昆阳了,尤其是经过这场叛乱之后,王莽再也不相信自己身边的大臣,而是把差点死在刘秀手上的堂弟王邑找回来任大司马,统掌长安的军队。
废物?白痴?好歹是自己人,用起来放心。
但王邑是个什么货色,王莽心里清楚,要靠他行军打仗,那日子就不用过了。靠不上别人,就要靠自己,王莽决定苦读兵书,关键时候自己上,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嘛。于是,在那段最后挣扎的日子里,王莽不吃饭(其实是忧闷得吃不下),也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把一切精力放在兵法的学习上。累了,困了,也不喝红牛,更不上床休息,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醒来后继续看书。
悲哉,王莽,你只是个书生而已,将军岂是加班加点看几本书就能练成的?
在王莽苦读兵书的日子里,更始丝毫没有因为他的勤奋好学而手下留情,而是趁机攻克了防守空虚的洛阳。
洛阳,地处富庶的伊洛地区。在当时,不只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洛阳的军事位置极为重要,占领了它,往西,兵锋直指长安。事实上,更始政权另一支大军由申屠建、李松率领,已经攻克武关。武关和潼关一样,同为关中地区的门户。
形势很危急,不是一般的急。怎么办?突击了几天兵书的王莽不知道怎么办。
此时的王莽就像无头的苍蝇、热锅上的蚂蚁,除了飞来撞去,就是急躁忧闷。这种状态下,饭是吃不成了,王莽一个劲地喝酒(借酒消愁啊),把主食改成了吃鳆鱼(鲍鱼的古称)。
为了让王莽不至于喝酒喝死、吃鱼撑死,终于有一天,一位奇人来到他面前,献上了一个堪称千古绝唱(虽然后来又有人唱过)的馊主意。
奇人的名字我先不讲,给大家留个悬念嘛,先来看看奇人这个馊主意。
据奇人考证:古代有了大的灾难,国君们只要大哭一场,灾难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奇人建议:不妨我们就去大哭一场吧!
这是一个十足荒谬的主意,但王莽居然采纳了。这也不难理解,抛开当时大的历史环境不论,单单从王莽身上找答案:这位仁兄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死马都能当活马医,何况只是去哭一场呢。
“鬼哭狼嚎”
于是,公元年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嚎运动拉开了帷幕,并注定在历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作为大新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王莽的哭嚎大会安排在长安南郊举行,在长安工作或因故逗留的所有文武官员均被邀请参加。
这场史无前例的哭嚎大会分两项议程。
议程第一项,由王莽做哭前动员讲话。
于是,王莽异乎寻常地回顾了自己参加工作到成为皇帝这数十年的奋斗史,讲述了创业的不易和守业的更难。末了,王莽振臂高呼:弟兄们,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大家尽情地哭吧。
议程第二项,哭嚎开始。
作为这场哭嚎运动的发起者和总带头人,王莽尽职尽责,哭出了成绩,起到了良好的鼓舞和典范作用。据权威媒介《资治通鉴》报道,在哭嚎大会上,王莽昂天大哭,姿势标准端正,其言甚凄,其情深切,直至哭哑了嗓子,哭尽了气力,仍坚持不退场,并趴在地上叩头不已。
皇帝如此,大臣们自是更加卖力。在领导和干部的带头下,这场史无前例的哭嚎运动也迅速波及民间,而且声势有增无减。
据《资治通鉴》报道,民间诸生,小民(普通百姓)旦夕会哭。这句话很值得分析,所谓“旦夕”,是指早晚的意思。所谓“会”,是指聚集到一起的意思。把哭嚎作为日常生活中如三餐一样必不可少的功课,而且还发展成为群众性运动。起初,我很佩服王莽的感召力,心想毕竟是皇帝,行人做事就是强人一等。后来,还是在《资治通鉴》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诸生,小民旦夕会哭,为设飧(晚餐或水泡饭的意思)粥;甚悲哀者,除以为郎。
至此,答案很明白了,只要哭,不但有饭吃,而且哭得好的,还有官做。
如此优厚的待遇,哭的人是正常的,不哭的人或哭得不够悲哀的人,脑子是进水的。
在皇帝的引导及鼓励下,全国上下哭声一片。这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也算得上是灿烂多姿绝无仅有了(以后虽然也有哭的,但范围较小,也就限于皇帝和少数大臣)。
不知上天是被感动了还是被哭晕了,王莽及其发动的天下子民的哭嚎运动终于哭出了结果,其结果就是哭出了数千郎官。
我们前面讲过,在这场哭号运动中,哭得好的(甚悲哀者),会有官做。所做的郎官说白了就是宫中的侍卫,在宫中侍候皇帝及皇帝的老婆孩子们,伺候得好的,让皇帝看了舒心的,过几年放出宫去就是县令和太守,是一份绝对有前途的职业。
按照人们的习惯,热门行业向来是一哄而上。于是,尽管王莽屡次提高哭得好的标准,还是有5000人在海选中脱颖而出,荣获郎官资格。
5000人,不是小数目,而5000会哭的人入宫做侍卫,估计王莽也用着不安心,一番熟虑后,王莽决定食言,给这5000郎官找点其他事做。
在王莽看来,郎嘛,侍卫嘛;侍卫嘛,兵嘛;兵嘛,要去打仗嘛。王莽决定让这5000人上战场。
当然,鉴于这5000人哭得实在是好,王莽决定把这5000人充实到自己最后的一支主力部队长安北军中去。而且,鉴于当时十分缺少军事干部(能打的不能打的要么战死了,要么逃跑了,要么造反了)。王莽从这5000人中挑出9位最猛的封为将军,号称九虎,率领数万北军精锐,东出长安迎击更始大军。
哭也罢,笑也罢;是人也罢,是虎也罢;大家折腾了这么久,并不是因为你王莽长得帅,而是因为大家都想活着,好好的活着,现在你让我们去送死,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不干。
但王莽却态度更加明确地告诉这5000哭出了名堂的郎官:不干?不行。
为了让将士们在前线安心卖命,不至于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王莽决定控军先控将,盛情邀请“九虎”的妻子儿女到宫中做客,盛宴款待,丝毫没有赶别人走的打算。另外,王莽还考虑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老理,决定给“九虎”们发点赏钱,每人4000钱。
4000钱,若在年景好的时候,这4000钱尚可置几亩地养家糊口,但自新政失败以后,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好些地方每升米都卖到数十两黄金了,长安虽然是天子脚下,物价没那么夸张,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说的损一点,4000钱,放在长安,买壶酒喝都不一定够。当然,这不是因为王莽没钱,毫不夸张地说,与所有亡国之君相比,我们这位仁兄是最有钱的一位。
据不完全统计,王莽当时的财产中,黄金就有60余万斤,其他宝物不计其数。如此富有的王莽之所以有如此惊人之举,原因很简单:强烈的占有欲。
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很大的原因要归功于人有欲望。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有性欲,所以得以繁衍后代;人有舒适欲,所以得以改造自然,变革社会;人有好胜欲,所以得以相互竞争,共同促进……但欲望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要有度,要适可而止。欲望若是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会物极必反,甚至毁灭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做了一番大事的人,他们不是清心寡欲,亦不是尽情纵欲,而是善于调度和支配自己的欲望,该增该消,运筹自然,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王莽没有掌握这个秘诀,所以他失败了。
被王莽当做叫花子打发了的9位老虎兄,心情很是不好,打仗不卖力。其统率的数万大军刚刚抵达华阴(今陕西华阴县),就被更始军于匡、邓晔部击溃,4只老虎趁乱溜之大吉,另2只老虎回来给王莽报信,在王莽的批评教育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杀了。其余3只老虎既没有跑路,也没有自杀,而是收拢残兵败卒,退守渭口(今陕西省渭南内)京师仓,好歹给自己找了一个吃饭的地方。
长安北军是王莽麾下最后的一支主力部队,北军在九虎的英明领导下溃败于华阴后,更始军西击长安再无抵抗力量。一时间,更始军李松、邓晔部迅速抵达长安城下,把长安围了个结结实实,并伺机攻城。
更始军围城,长安内一片混乱,如此形势下,哭是来不及了,而组织抵抗除了身边的数百贴身卫士,似乎再也找出其他人了。但领导毕竟是领导,智商和手段都高常人一等,就在众大臣们束手无策、束手待擒之时,王莽最后一次发挥出聪明才智,在茫茫人海中硬是拼凑出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的成分很特殊,是清一色的囚徒。在王莽看来,囚徒都是犯过事的人,犯过事的人都是胆子大的人,胆子大的人作战都是勇敢的。王莽把长安监狱里关押的犯人全部赦免释放,组织了一支他自认为勇敢的军队。为了控制这支军队,王莽杀了几口猪。注意,王莽杀猪的目的不是吃猪肉,而是喝猪血——与众囚徒歃血为誓,称如果你们打仗不卖力,或做出对不起政府的事情,那么政府的鬼(原来鬼也有隶属关系)是不会放过你们的。
一番恐吓后,王莽拜史谌为将军,率领这支别具特色的军队出城迎敌。
单就这点看,王莽是读过几天《史记》的,因为《史记》中的名人商纣王在西周大军兵临城下时,也曾赦免囚徒(以及奴隶)为军迎战,双方大战于牧野,这就是史上着名的“牧野大战”。
但稍微读过点历史的都知道,牧野大战中,商纣王的囚徒军是临阵倒戈了的,由此看来,王莽所整编的这支囚徒军,结果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与商纣王的囚徒军相比,王莽的囚徒军是有了些许进步的。其进步之处就是没有临阵倒戈,而是刚出长安城就一哄而散了,剩下史谌一人空手而归。
至此,压死王莽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了下来。
公元23年9月,更始军开始攻城。
“最后的战斗”
攻城之前,更始军众兄弟们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那就是把王莽家的祖坟挖了,而且一不挖二不休,将挖出的棺材及尸骨放火焚烧,来了个挫骨扬灰。据说火势很大,城外放火,却照亮了整个长安城,不知因此省去照明费的王莽兄作何感想。
在中国,扒别人的祖坟,不论埋在祖坟中的这位祖宗是忠是奸,更不论是好是坏,都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历来为国人所不耻。而冥冥之中似乎又自有天意,扒别人祖坟者,往往没有好下场,如明末张献忠扒了老朱家的祖坟,终未逃脱失败的命运。民国孙殿英扒了西太后的坟,名字臭到了今天,并将一直臭下去。
此时的长安城已经成了一座近乎不设防的城市。更始军攻城,除了长安城墙高难以攀登,长安城门结实难以破坏外,基本没有遇上像样的抵抗。很快,更始军由宣平门破城而入,打进长安城内。更始军将领张邯见人就砍,十足过了一把猛将的瘾。
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一朝代的统治者是心甘情愿退出政治舞台的,王莽兄同样如此,尽管败局已定,但他还做最后的挣扎。
王莽的挣扎很简单,就是组织身边的侍卫们分与王邑等人率领,与攻入城中的更始军打巷战。
巷战坚持了两日。
第一日,长安北城。
作为将死之人,昆阳大战中的败将、历史上着名的废物王邑却一反常态,显得异常生猛。在其指挥下,侍卫们奋勇杀敌,直到日落西山,打得更始军没能前进一步。
但夜幕终究降临了。
夜晚,是变故多发的时候,这个夜晚尤为其是。
这天晚上,长安城中的少年跦弟、张鱼决定冒死干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眼见王莽败局已定,城内混乱,想趁机捞一把。这一把很有讲究,最低限度是发点国难财。闹得好,就能成为更始军破陷长安的功臣,可谓名利双收。但作为长安城中的知名少年,其实就是混混、地痞和无赖,平时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还可以,杀人却没有胆子,更不用说去进攻王莽的卫队。一番谋划后,跦弟和张鱼决定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戏——放火。
放火的地点选择在皇城宫门。
这场火放得很成功,烧死了不少嫔妃、宫女和太监。可能是火借风势,很快蔓延到王莽居住的宣室前殿。于是,王莽的最后栖息之所也被毁了。
面对熊熊烈火,王莽没脾气,但是很勇敢。王莽端坐于大火之中,手持匕首,犹自呼道:老子是上天选择做皇帝的,更始军能把老子怎么样。
如此一直坚持到王邑率军赶来。形势危急,王邑令人把王莽从火里拖出来,并拖至前殿渐台。渐台四周皆是池水,正是辟火的理想去处。但等王莽及众公卿大臣登上渐台后才发现,更始军已经攻入皇城,并把渐台团团围住,而且前后围了数百重。
这时,天已经亮了。
第二日,渐台。
渐台,这处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兵力数百倍于敌的更始军却久攻不下。
在兵法上讲,王莽的处境已经陷入万劫不复的必死之地。但正因为是绝地,反而萌生了王莽及其残余侍卫们的必死决心,怀有必死之心作战,其勇倍甚。
勇敢的不怕死的人,是很难死去的。
直至又一个傍晚来临,更始军在付出大量伤亡代价后,才最终肃清这最后一小撮残敌。
王莽、王邑等均战死。
为表示对王莽死战的不满,更始军将领公宾一刀砍下已经死去的王莽的脑袋。为了取得将来邀功请赏的凭证,更始军奋力向前,分了王莽的尸。因为王莽的尸骨太少,诸军在分尸过程中大打出手,争相被杀者数十人。
“盖棺不定论”
砍头也罢,分尸也罢,王莽终究是死了。
据史书评价,王莽这位天才有如下特点:治礼、务恭俭,迂执信古而负大志。典型的书生本色。
这样的学究放在太学里教书还可以,出来当官搞政治就有些离谱,如今又当皇帝又搞变法,就更荒唐了,因为社会变革不像请客吃饭那样简单,它十分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权的存亡,小到一名普通老百姓的菜篮子、饭碗子。
变革一旦成功,国家昌盛、民族繁荣、政权巩固,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变革一旦失败,事情就来了,国家、民族会因此危亡,政权会因此覆灭,百姓会因此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世如王安石、张居正这样伟大的政治家,究其一生,倾其心血搞变法,到最后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收效甚微,特别是张仁兄还闹了个死后被挫骨扬灰的下场。
伟大的政治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读过几本古书的幻想家了。
为了实现对社会的美妙幻想,这位天才共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尽收天下田亩归国有,平均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以彻底解决社会兼并,消除贫富不均。
(二)彻底解放奴隶(这一点倒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三)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工商百业等收归国有。
看到上述举措,只要你读的书够多,你一定会联想起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股思潮。没错,那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数辈革命先烈的英勇探索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王莽在2000年前也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国家社会主义不适合那时的中国。
正如钱穆先生所讲的那样,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书生变法,一变就败。轰轰烈烈的王莽变法毫无疑问地失败了。
任何一次社会变革的失败,都有诸多的各个方面的或深或浅的原因,对于王莽新政,只讲三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变法措施不当,脱离了社会现实,而脱离之猛,竟有2000年之久。
第二点,失之太骤,无递次推行之计划。
第三点,用人失当,没有专门推行其理想的政治集团。
后两点,也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次着名变法失败的原因所在。
王莽新政取得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四起。这其中有向王莽要饭吃者(绿林军等),有向王莽要权力者(公孙述等),有向王莽既要饭吃又要权力者(上述人员的演化)。
倒莽吃饭大起义轰轰烈烈地发生了,王莽新政轰轰烈烈地失败了。
总之,王莽新政失败了,王莽政权必须要为失败买单。可这账单实在太大、太沉重,王莽政权买不起,也不想买。而不买单的结果就是上述三者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于是反抗愈加激烈,暴动愈加频繁,王莽也只能去死了。
然而,不论历史对王莽做如何评价,笔者却悲哀地写道:在一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上,王莽之后,再无王莽。因为王莽失败后,藉其教训,变法禅贤的理论从此消失,而渐变为帝王万世统一的思想。所谓的古代大同思想再也无人提及,更别说实践。此后,历朝历代在政治上只求保证皇室安全,亦绝少注意到一般平民的生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这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遗憾。
悲哉,王莽,如果你的理论不用于实践,你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你的理论一旦用于实践,便注定你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并将永载史册,遗臭万年。
天才的幻想与很现实的帝王联系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