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来,儒学即与政治结合,并加速在社会中的传播,初步参与西汉政治社会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这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同样是以儒学为中心展开的。
东汉自光武帝开始,皇帝及皇族大多受过较多的儒学教育。因此,东汉诸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地学经,还经常亲自讲经并撰写经学著作。如此一来,便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并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政策。当时之世,儒学已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从若干个中心向更广区域传播,引起东汉社会儒学的同质化,儒学价值逐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的价值观。在儒学经典的整理及提倡名节、表彰忠孝等儒学价值诸方面,政府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修习儒学,就是为了推行并实践儒学的价值。汉代,政府把一些将儒学价值体现得较好的敦厚长者褒扬天下,充作楷模。东汉一代,中央更是不断派出使者,巡行天下,观览民风,推行教化,以移风易俗。史载,“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汉和帝刘肇十分注重德教风化,提倡以德治国。《太平御览》中记载:“(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上日,上以‘五经’义异书传意殊,亲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朝无宠族,政如砥矢,惠泽沾濡,鸿恩茂笃。外忧庶绩,内勤经艺,自左右近臣,皆诵《诗》、《书》。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方国协和,贞符瑞应八十余品,帝让而不宣,故靡得而记。”
汉章帝时,居巢侯刘般病逝,按照规定,应该由他的长子刘恺袭位,但为了满足父亲的遗愿,刘恺坚持将爵位让给弟弟刘宪,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认为刘恺此举不合法度,上奏请示收回其封国,汉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对和帝又提起此事,再次请求和帝收回刘恺的封地。
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刘恺为了自己的兄弟而放弃爵位,证明他有一颗乐善之心,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善举。若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和的教化啊!”
汉和帝深以为然,于是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不仅同意刘恺的弟弟刘宪袭位,而且召回刘恺,封他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