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十四章 长兄东海王刘强早逝

  光武帝前后共有11子,除了阴皇后所生的刘庄成为后来的汉明帝以外,还有郭皇后所生的东海恭王刘强、沛县王刘辅等五子,阴皇后所生的东平宪王刘苍等四子,许美人所生的楚王刘英,他们合称为“光武十王”。

  东汉建立之初,阴丽华因为还没有为刘秀生下子嗣,按照母以子贵的封建规则,将皇后的位置让给了郭圣通。郭圣通为刘秀生下的儿子刘强被立为太子。皇太子刘强长大之后,非常喜欢钻研兵书。他既然是太子,刘秀不免要询问儿子对政事的看法。刘强对政务的见解倒也中规中矩,可是他对军事却显得过于热衷,常常表现出日后要开疆拓土、四方征战的心思。刘秀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是他实在不喜欢征战杀伐的性格。

  年轻气盛的刘强在这方面严重地让刘秀不满。相反,阴丽华所生的儿子刘阳,却在各个方面都让做父亲的刘秀非常满意。

  两个儿子在一起时,他经常忍不住责备刘强,夸奖刘阳。刘秀对儿子的责备,从他本人来讲,只是在努力调教一个未来的帝王,从严要求是很正常的。此时,刘秀由于宠爱阴丽华,已经多年没有亲近郭圣通。郭圣通于是认为是阴丽华在背后作祟。

  有一次,刘秀又在郭圣通面前夸奖刘阳,郭圣通再也忍受不住,跟刘秀大吵大闹了起来,说刘秀偏心,不在乎自己和太子。这次事件过后,郭圣通对刘秀的怨恨、对阴丽华的妒忌、对阴丽华所生的孩子们的猜疑都控制不住了。此时的郭圣通毕竟是皇后,处在风口浪尖的阴丽华没有办法,为了平抑家庭矛盾,她只好暂时避开郭圣通的怒火,移居洛阳以外的宫室。但是此举并没有使郭圣通的怒火平息下来,她又将怒火发到了刘秀的其他妃嫔身上。

  刘秀一开始认为郭圣通只是针对自己,自己也的确有做得过分的地方,因此还能忍受。但是,没想到三年来郭圣通愈演愈烈,居然整个宫廷都成了她眼里的仇家,更不能忍受的是她对孩子们的态度恶劣得无以复加。刘秀心想:如今我还健在,她就这样,有朝一日,我驾崩了,郭圣通还不知会怎样对待阴丽华和她所生的皇子们。

  建武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忍无可忍的刘秀突然颁下了一道废后诏书。事情终于发展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丈夫的发难,终结了郭圣通无名的怒火。

  自从母亲被废离宫,刘强就在忧虑中过着日子,再见弟弟刘阳聪明伶俐,亦自愧不如,决心让贤,他多次找到父皇刘秀,要求辞掉太子。刘秀知道刘强心地善良,不忍心废掉他,怜爱地扶着他的头,心酸地说道:“傻孩子,为父和你母亲的纠纷与你无关啊!更何况朕有过失啊,这让朕于心何忍?安心做你的太子吧,朕百年之后,还要将这大汉江山交付于你。”

  刘强跪在地上,泪水盈眶,但他仍哽咽着,一再请辞,言语中不乏诚恳,“父皇,儿臣确实缺乏治国才能,实在不想辱没太子之名,更不想有负于父皇的信任。愿父皇成全儿臣的心意,从弟弟们中另选贤德之人为储。儿臣也就欣慰了。”刘秀听了太子的一番话更为心痛,扶起太子,让他坐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擦去眼泪,整正衣冠,说道:“你先下去吧,朕要好好想想。”

  刘强再次行跪别之礼,含泪离开了。

  光武帝找来了皇后阴丽华,把太子请辞的事情告诉了她。阴丽华听了,也不禁流下眼泪。自郭后被废后,她一直对刘强视如己出,太子的决定使她备感心酸。阴丽华坚决反对更立太子,光武帝也于心不忍,事情只好暂时搁置。

  但刘强仍然不能安心地做太子,他屡屡向身边的官员和10个弟弟表示自己甘愿去做外藩亲王的心事。刘秀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父母的决裂不影响儿子是不可能的了,终于在两年后(建武十九年)做出了决定:改封刘强为东海王,将鲁国并入东海国,允许东海王使用太子仪仗。原来的东海王刘阳成为新任太子。刘强遂含泪磕头谢恩。

  此后,刘秀多次加封封地和财物给刘强以及废后郭氏所生的其他儿子。刘强虽然对父亲的慈爱感激万分,但也不禁对自己所得到的超乎常理的待遇而不安。于是,刘强屡屡向刘秀上书,请求以一个诸侯王的待遇对待自己就可以了。对于刘强的推辞,刘秀毫无商量余地地拒绝了。刘秀对儿子的良苦用心非常清楚,叹息着将刘强的奏章给公卿大臣们传阅。

  刘秀死后,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刘秀刚一去世,山阳王刘荆就想陷害刘强,逼他造反走上绝路,企图趁乱自己夺取皇位。刘荆假冒郭况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让人送给刘强,鼓动他为郭后报仇、夺回自己的皇位。刘强惊慌失措,连忙把这封信连同送信人一起交给刘庄。刘庄发现是自己的同胞弟弟在搞鬼,在处置了刘荆后,送哥哥刘强回到封国。谁料刘荆事件使刘强受惊过度,再加上常年郁积于心的苦闷与愁绪的双重打击,返回封国不到半年,刘强便一病不起。

  得知消息的阴丽华和刘庄非常焦急,派太医急赴鲁地为刘强诊治,并下令刘强的同母弟弟们都立即赶去宽慰兄长。但这也没有挽回刘强的生命,这年五月,38岁的刘强病逝于鲁地灵光殿。

  就在临终时,刘强写下了最后一道奏章:“我蒙受父亲和兄弟的恩遇,得到了两国的封地,还有超越礼制的宫室仪仗礼乐。由于我没有保重身体,常年患病,使皇太后和皇上担忧,络绎不绝地派来太医方士。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如今我命薄早逝,不能再为皇帝分忧,向太后尽孝,还要使得太后和皇上哀伤,心里非常惭愧。请皇上照顾我的儿女,为我的女儿们找到好丈夫。如今父皇崩逝,皇上要格外孝顺母亲。另外向其他的弟弟们辞别,为兄先你们一步去侍奉父皇了,从此永远不能相见了。”

  刘庄得知大哥去世的噩耗,感到痛彻心扉,捧着奏章泣不成声。刘庄随后下令,以皇帝的仪仗为刘强举行隆重的葬礼。诸王、诸公主、诸外戚及诸侯都必须参加。伤心的不只是刘庄,还有看着刘强长大的阴丽华。阴丽华对刘强的早逝就更为哀伤,自责未能恪尽母亲的义务,没有办好丈夫临终交代的事情,更对不起已逝去的郭圣通。在皇太后阴丽华的坚持下,刘庄扶着母亲一起参加了刘强的葬礼,阴丽华流着泪,一直将刘强的灵柩送到陵寝。望着棺椁下葬,封土,久久不愿离开。

  睿智明德,继体守文;控制外戚,

  约束宗室;杀害大臣,摧残士子

  睿智明德,继体守文

  汉明帝刘庄即位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为他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因而,刘庄做了皇帝之后,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改革,而是如何建设。对此,汉明帝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在即位之后颁布的诏书上说:“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宁。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协和万邦,假于上下,怀柔百神,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

  “继体守文”正是汉明帝刘庄治国理政的一大原则。所谓“继体守文”,就是承继先统、恪守规矩。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政治上相对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明帝即位后,遵奉光武制度,使这一局面得以继续。

  政治上,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对于继承光武帝帝位的汉明帝来说,巩固和发展光武帝建树的事业,责任异常重大。刘庄在政治统治上,非常注意吸取光武帝的统治经验。汉明帝仿效了光武帝的一些做法,同时,他也依据当时的形势,创造了一些新的统治方式。

  汉明帝继续限制三公的权力,对三公的选拔方式进行了改革。从有治理地方经验的郡太守中选拔三公,其目的是提高三公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同时还把品格高下作为选拔三公的条件。因而在永平年间,三公任职者皆为杰出人才。

  汉明帝对光武帝提高尚书台地位的做法也予以继承和发展,他非常重视尚书台各官员的意见,而且赋予尚书台举荐官吏的权力。鉴于尚书台权力日重,刘庄对尚书台各官员的选拔也更加严格,使其能够真正成为代表皇帝意志的官位。

  经济上,扶植小农 汉明帝即位时,东汉的社会经济经过光武帝33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汉明帝继续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保证小农稳定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条件。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当时有见识的政治家的注意。东汉建国后,光武帝便实行了积极扶植小农的政策。汉明帝继续实施这项政策,并且增加了扶植小农的方式。他多次向全国小农赐民爵,对赐爵的目的、具体办法及爵位的转让都规定得非常明确。明帝不仅对有户籍的小农赐爵,而且对“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也赐爵,这是汉明帝对赐民爵制度补充的新内容。汉明帝增加这项规定,是打算通过这个办法,把一些脱离户籍的流民,重新吸引回原籍,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人民。因此,汉明帝的这个做法,在重新整顿流散的小农方面,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吸引作用。

  汉明帝还实行“假民公田”,即通过赐公田的措施来扶植小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及苑囿、山林川泽租借给无地的贫民进行生产,安置丧失土地的流民。他以“赐”的方式来分配公田,这对解决当时小农丧失土地的问题,起到了一些缓冲作用。

  汉明帝还继续维持光武帝在常山、涿郡、渔阳、上谷、中山等郡国所设置的屯田聚落,进一步发展北部边地的屯田。公元65年,设置了度辽营,让弛刑徒在朔方、五原的边县一边戍边、一边屯田。公元73年,汉明帝派军队进攻北匈奴,窦固率东汉军队击败呼衍王,夺取伊吾卢地,设置了宜禾都尉。汉明帝还开始在西域进行屯田,主要屯田点有金满、柳中和楼兰。汉明帝在边郡和边远地区的屯田,是他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汉明帝利用光武帝积聚的经济力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他组织的水利建设中,以浚仪渠和汴渠的疏通最为著名。汉明帝重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等治理浚仪渠,从此“水乃不复为害”。汴渠得到治理,是促进东汉前期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大事。汉明帝在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他在发展社会经济中非常突出的贡献。

  汉明帝还很注意节省帝室财政的支出,特别是不轻易扩大后宫妃妾的生活费用。在宫廷的修建上,汉明帝也没有过分的举动。汉明帝不仅在他的个人生活上尽量克制奢侈欲望,而且对官僚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消费,也反对奢侈化。他严厉地指责了民间在丧葬、车服上的奢侈性消费,并且要求“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汉明帝反对奢侈消费,这不仅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而且对稳定小农和增加社会的积累都是非常必要的。

  刑法上,执法均平 汉明帝基本上坚持了光武帝的轻刑原则,规定死刑和劳役刑徒可以用财物赎罪。对在押的刑徒,一般都将其转变为弛刑徒,遣送边地屯戍。汉明帝一再下诏强调要执法均平。汉明帝实行轻刑的做法不仅没有使犯罪者增多,而且使社会秩序出现了安定的状况。

  可以说,明帝一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因而这时期的东汉已可称之为政治清明的典范,历代史学家都誉之为“永平之政”。《后汉书·明帝纪》说汉明帝“遵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在这个历史时期,不是着眼于改革,而是着眼于建设;不是着眼于重建,而是着眼于承传。这不能不说是汉明帝刘庄的明智之举。

  控制外戚,约束宗室

  汉明帝刘庄治理国家,既不同于他父亲光武帝刘秀的“以柔道行之”,又迥异于他儿子汉章帝刘炟的“每事务于宽厚”,而是“颇以严猛为政”,执政颇有“严切”之风。

  控制外戚势力 汉明帝刘庄即位时,已经30岁了。因此,刘庄显得比较成熟,有一定的治国经验。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刘秀的加强皇权、稳定内部的方针,奉行光武帝“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的明确规定,对新旧外戚势力予以严厉控制,防止外戚执掌权柄。刘庄不仅不许外戚干预朝政,还命令阴氏、邓氏等外戚家族互相揭发。因此,在汉明帝的严格控制之下,外戚没有掌握大权。

  公元60年,为了表彰东汉开国元勋,劝奉后世,明帝根据光武帝生前的意思,将跟随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28位将军画像供于云台,即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马援曾经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在东汉初年的功臣中,地位十分显赫,以马援之功劳,固然可以入列,但由于其女儿为明帝皇后。因此,马援不能序列其中。明帝对马皇后虽“宠敬日隆,始终无衰”,但不允许她“以家私干政”,其兄弟马廖为虎贲中郎将,马防、马光为黄门郎,在明帝一代均未曾改官。李通、邓晨也是同刘秀一起举兵打下天下的功臣名将,但因为娶了光武帝的姊妹,也没有列入。

  尚书阎章通晓典籍,能力颇强,且久任尚书之职,早就应予以重任,就是因为其两个妹妹被立为贵人,在明帝一朝却长时间得不到重任。馆陶公主为子求一郎官,明帝也不应允,仅赏赐钱千万。

  公元59年,阴丰犯杀妻之罪,按律当斩。阴丰的父亲阴就是明帝的母亲阴太后的弟弟,也就是说,阴丰和汉明帝是表兄弟。当时阴太后还健在,明帝却丝毫不加以宽赦,下令将阴丰处死,阴就夫妻也因受牵连而自尽,他的封国新阳侯国被取消。由此可以看出汉明帝对外戚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

  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的窦融,其自我约束能力很好,但却不善于约束自己的家人和子弟,子孙骄纵不法。结果,窦融的堂兄之子窦林因为犯罪被刘庄处死。窦融的长子也是光武帝的驸马窦穆,因为封地离六安国比较近,就想占据六安,于是假传阴太后的旨意,让六安侯刘盱休掉自己的结发妻子,而娶自己的女儿。后来此事被明帝知道,窦穆被免官,窦氏一家,除了窦融留京外,全部被迁回故郡。窦融也被明帝斥责,吓得赶紧提出辞职回家养病。窦穆等人后来虽然被赦免,允许回京城居住,但明帝却派人严格监视他们。窦穆心怀不满,口出怨言,又贿赂官吏。结果他和两个儿子窦宣以及后来赫赫有名的外戚窦宪的父亲窦勋均被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明帝特别还注意皇亲国戚的政治动向,打击他们的势力发展,奖赏抵制不法势力的官吏。永平初年,他的舅舅阴就为少府,显贵而骄横,到处招引宾客,朱晖却闭门不接受他的聘请。后来朱晖被东平王刘苍征辟任用。正月朔旦时,刘苍当入朝拜贺,而阴就下属却傲慢无礼,迟迟不予朝贺时所用玉璧。于是朱晖愤怒地从主簿手中抢来玉璧,告诉传令官代为通报。明帝听说后非常赞赏朱晖的壮举,把他提拔为卫士令,以奖掖其对外戚不法势力的抵制。

  虎贲中郎将梁松娶光武帝女儿舞阴公主为妻,尊崇无比,光武帝死后又受遗诏辅政。但梁松与山阳王刘荆等密谋叛逆,后又“数为私书请托郡县”,诽谤朝廷,于是被明帝下狱处死,妻子兄弟皆徙九真(今越南清化一带)。

  所有这些举措,对限制外戚势力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汉明帝在位时期,大权独揽,外戚和诸侯王慑于刘庄的皇威也比较收敛。

  严格约束宗室诸王 汉明帝不仅对外戚控制严格,对于宗室诸王,他也采取了“严切”的手法,予以约束和打击。特别是对当时心怀叵测的诸侯王,明帝更是手段强硬,将他们改撤封号,削减封地,甚至赐死,就连他自己的同胞手足、亲生骨肉亦是如此。

  明帝时期,诸王食俸收入不断减少,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公元72年,明帝分封皇子的领地比原来的诸王均减少了一半左右,此前大约是9~10县为准,此后则只有4~5县,连马皇后听到后都说:“各位皇子裁食数县,比较旧制恐怕太简约了吧?”明帝却说:“我的儿子哪里能够与先帝的皇子等同呢?每年给他们二千万的食俸就足够了。”

  光武帝时曾封功臣为侯,大国4县,如此比较,明帝时诸王的地位已跌落到与光武时期侯的地位相差无几,难怪马后惊呼“于制不亦俭乎”了!诸王地位下降后,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便无法再对抗中央。

  楚王刘英是光武帝刘秀与许美人所生的儿子。刘英在建武十五年封为楚公,十七年晋爵为楚王,二十八年就国,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由于刘英生母许美人并不被刘秀宠爱,刘英虽然被封为藩王,但他所封的楚国是东汉各藩国中最小,也是最穷的一个。楚王刘英自幼好游侠,喜欢结交江湖朋友,晚年还喜好道家黄老之学和佛教斋戒祭祀之事。但刘英由于自幼不受宠爱,因而对朝廷心生怨恨,对汉明帝也很不服气。他做楚王后,在楚国广交术士,曾制作金龟玉鹤,上刻文字,以充当自己做皇帝的符瑞,图谋取代汉明帝。公元70年,楚王刘英阴谋败露,被朝廷废去王位,刘庄将其迁徙到丹阳泾县。第二年,刘英到丹阳后便自杀而死。汉明帝还派人专门查办跟刘英有往来的人。楚王刘英曾经把全国有名的人编在一本名册里。这个名册被搜查出来后,官府就按照名册一个个逮了来,受到牵连的人很多。这样闹了一年多,许多无辜的人被逼死。后来,有个大臣劝说汉明帝,认为被逮的大多是受冤屈的人。汉明帝亲自查问了一下,果然发现洛阳监狱关着一千多无辜受牵累的人。他才下了一道诏书,把他们赦免。这便是东汉历史上有名的“楚英王之狱”。汉明帝打击不臣不轨的诸侯王,是出于他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然而,他将楚王刘英案件扩大化,就显得有些残忍了。

  明帝的同母弟刘荆,其才能在光武帝的诸位皇子中算是比较突出的。他给废太子刘强写信,说刘强无罪被废,应该从自己的封地东海起兵,像汉高祖那样取天下和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刘强接到书信后吓坏了,马上把信交给明帝。明帝因为与刘荆是同母兄弟,就没有追究此事,只是警告了刘荆。这件事之后,刘荆并没有悔改。后来羌人和东汉作战,刘荆又四处活动,明帝又让他去封地。去了封地,刘荆问相士,我长得像先帝,先帝30来岁当皇帝,我今年也30岁,可以起兵吗?吓得相士赶快告诉郡国的官员,刘荆很害怕自己会被下狱、赐死,但是明帝又一次没有追究。后来刘荆又使巫祭祀,被郡国的官吏报告。惶恐之下,刘荆最终选择了自杀。

  济南王刘康在封国内不循法度,与一些门客打得火热,刘庄发现后,削减了他的封地以示惩罚。

  阜陵质王刘延在封国内也图谋不轨,被发现后,明帝将其一网打尽,许多与刘延有勾结的外戚、官吏也被抓捕。

  此外,如东海王刘强之子刘政,济南王刘康之子刘错,皆以“淫欲薄行”、干乱法纪而被治罪;淮阳王刘延之子刘鲂及同族刘嵩、刘信、刘平、刘遵等皆因与诸王交通、谋反坐法或除国。汉明帝打击手法之严酷、态度之强硬,即使在两汉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由于汉明帝的“铁面”,有效地防止了宗王诸侯势力的膨胀,制止了他们的争权夺势,维持了政权的稳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诸侯王都小心翼翼。

  杀害大臣,摧残士子

  东汉初年,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权力甚重。按儒家君臣伦理规范,对于依为股肱的大臣更应以礼相待,可是明帝对尚书却十分刻薄,动辄笞杖,“九卿皆鞭杖”。

  有一次,刘庄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而负责登记的官员误把“十”字写成了“百”,刘庄发现后大怒,即让那个官员进殿,命令侍卫将其按住,他亲手持大棒,狠狠地揍了官员一顿。还有一次,尚书郎药崧因犯了一点小错误,而惹恼了明帝,明帝抄起木杖就打。药崧受不了,就钻到了床底下。明帝仍以杖击床,大喊大叫:“你赶紧给朕出来!”药崧在床下颤巍巍地说:“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以杖撞郎。”明帝一听,忍不住笑了,这才饶了他。

  明帝还大量地处死高级官员。据史书统计,明帝一朝下狱而死的高级官僚有:护羌校尉窦林、陵乡侯梁松、司隶校尉郭霸和王康、河南尹薛昭、司徒邢穆、驸马都尉韩光、大司空朱浮等8人。此外遭严切指责而被迫自杀者有少府阴就、司徒虞延等2人。朱浮早年追随刘秀,建立河北根据地,为建武朝中功臣之一。但此人直言时政,欺凌同列,刘秀对此很不满意,但他不忍加罪。至明帝时,朱浮却因“有人单辞告浮事者,显宗大怒,赐浮死”。《后汉书》李贤注说:“‘单辞’谓无证据也。”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依然被赐死,可见严切的政治有些走向极端了。

  对于功臣元勋的子孙后裔,明帝也是极力地控制和打击。明帝时,“云台二十八将”除马武外,其他都已去世,不可能再对东汉政权构成威胁。但他们的子孙后裔仍袭封为侯,有的还依恃其父辈的功勋声望和经济实力而作威作福、乱法干纪。所以,明帝同样采取严切的手段予以抑制。

  汉明帝的这种严切政治,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从当时的情况看,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唯“严”是用的统治方略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和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在这种统治之下,刘氏宗室受到了严酷的打击和摧残,使此后外戚宦官交相秉政之时,失去了维护政权稳定的一道屏障;对公卿百官多有罚不当罪、偏激过火、处理扩大化等等现象,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也形成了“争为严切以避诛责”的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学术文化,也是一次极大的打击和摧残,许多士人遭遇劫难,他们或因受诬陷而不明不白地死去,成为专制主义屠刀下的牺牲品,抑或“改变名姓,以逃其祸”,再度鼓荡起久已沉寂的隐逸风尚。在此情况下,“百官无相亲之心,吏人无雍雍之志”,公卿百官,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