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挫折复原力,帮助孩子摆脱逆境

  世界电器大王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

  培养孩子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快乐的性格。人生之中会有很多失败,教育孩子学会承受挫折,不怕失败,是非常重要的事。

  很多时候,因为害怕挫折而失败了,很多时候,因为不怕失败反而胜利了。害怕挫折,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本来能够做的,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做不好,做不了;害怕挫折,孩子心里会产生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想法,丧失尝试的动力,以至于长期处于无能的心理状态。

  让孩子学会乐观面对困境和挫折

  如果说,困境和挫折是走向成功的绊脚石,那么乐观就是走出困境、经受挫折的垫脚石。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两个长途跋涉的年轻人在沙漠中不期而遇,他们看上去都十分憔悴,但不同的是一个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而另一个却是满脸忧愁。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半瓶水”,他们两个的所有食物都已经吃光,所剩的仅是半瓶水,那个悲观者很是担心,嘴里老是念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只剩下半瓶水了。”而乐观者却恰恰相反,他边走边哼小调,心里想着:不错,还有半瓶水。就这样,悲观者在自己的忧愁中郁郁而终,而乐观者却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走出沙漠。

  在困境和挫折面前,悲观者选择了逃避,且最终失去生命,而乐观者却勇敢面对,最终成功。可见,面对困境和挫折,乐观的态度是多么重要。

  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

  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6岁的小刚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小刚回来时,就发现小刚有点闷闷不乐。妈妈问道:“小刚,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今天一点都不好玩。”小刚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小刚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小刚。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小刚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小刚同意了妈妈的看法。一路上,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人的一生沟壑无数,困境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尼采说过,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利。困境和挫折可以轻松度过,而不要将困境和挫折放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就使你沮丧悲观的话,生命岂不被痛苦占据?

  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面对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面对挫折,坦然接受是一种乐观;面对困境和挫折,努力克服是一种乐观。芸芸众生,人生无常,不被艰难困苦吓倒,方显英雄本色;风雨欲来,春花凋谢,不因风雨袭击而颓败,阳光总在风雨后;高山险峰,直耸云霄,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方能一览众山小;要时刻记住,困境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乐观待之。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困难,遭遇很多失败、痛苦。在挫折面前我们要教育孩子微笑着去面对,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善于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摆脱失败,走向成功。在遭遇到挫折时,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得到升华,这是最为积极的办法。善于采取升华这种积极的方式,就能像贝多芬说的一样:“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面对困难和挫折,让孩子抬起头来,微笑对它,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今后会好起来”。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质。如果这会儿下雪了,就要引导孩子说:

  “下雪了!”而不要说“该死的天,又下雪了。”因为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雪的事实。当然,就算说,“太好了,又下雪了”,也不能使雪发生任何改变,可是如果把这种话说给孩子听,情况就大不一样!“瞧,太好了,又下雪了!小鸟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们都得到了雪的滋润。”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他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红红刚上小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艳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小艳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红红就这样遇到了友谊挫折。

  当红红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红红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的人!”

  妈妈的呵斥让红红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红红的变化时,红红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让孩子勇于接受失败

  世界上每个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失败的时候,收拾行囊,继续上路的。他们没有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败,就停下追求的脚步,反而这些都成为他们继续上路的动力。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大脑,又缺乏学习的意愿。然而,他却凭借自信与乐观成为文学史上的泰斗。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以后有什么出息?”正是这个看似无用的爱好却成功铸就了一位伟大的人类学家。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苏黎世技术学院时,也被拒之门外。

  提起梅西百货,每个美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创始人梅西于1882年生于波士顿,年轻时出过海,以后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卖些针线,铺子很快就倒闭了。一年后他另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仍以失败告终。

  在淘金热席卷美国时,梅西在加利福尼亚开了个小饭馆,本以为供应淘金客膳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岂料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什么也买不起,这样一来,小铺又倒闭了。回到马萨诸塞州之后,梅西满怀信心地干起了布匹服装生意,可是这一回他不只是倒闭,而简直是彻底破产,赔了个精光。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兰做布匹服装生意。这一回他时来运转了,他买卖做得很灵活,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商店。头一天开张时账面上才收入11.08美元,而现在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区的梅西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

  梅西最终成为了世界百货大王,但是他的成功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是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业,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收拾行囊、继续上路的精神。他没有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放弃自己。在失败挫折中不放弃,而是重整旗鼓,重新来过,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梅西做到了,这正是成功者与碌碌无为者的区别之一。

  美国著名电台广播员莎莉·拉菲尔在她30年职业生涯中,曾经被辞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处,确立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部分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观众,没有一家电台愿意雇用她。她好不容易在纽约的一家电台谋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说她跟不上时代。

  莎莉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之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清谈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也一度犹豫,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去尝试。她对广播早已轻车熟路了,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即将到来的7月4日国庆节对她自己有何种意义,还请观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兴趣,她也因此而一举成名了。

  如今,莎莉·拉菲尔已经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得重要的主持人奖项。她说:“我被人辞退18次,本来会被这些厄运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莎莉·拉菲尔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她身上那种坚韧的品质值得每个孩子学习。她的求职历程充满了艰辛甚至歧视,但是每次失败后她都是重新出发的。没有因为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最终她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也给那些曾经看不起她的人一个很好的回应。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也必然会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也许会有人觉得你就是一个小混混,根本没有什么大出息;也许别人认为你不够聪明,只能平平凡凡的,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是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别人这样或那样的评价,不管这些评价怎样,都一定要让孩子相信:他可以把它们变成进步的动力。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目标,即使会遇到暂时的失败,但是终将会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现代的家长都是与时俱进的,他们越来越多关注对孩子的培养,有部分家长更是不惜重金,给孩子所谓最好的教育。

  可是很多父母只是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其他方面反而重视得不够。

  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教师培养教育孩子更是义不容辞。但是父母不要忘记:要从遵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出发,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崎岖、充满波折和困难的,人的一生也许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如何正确面对失败,这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事。

  身为父母,要教育孩子不但要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而且要把它作为走向成功的财富,失败也是每一个生活强者的必经之路。父母应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失败的难关,从各方面锻炼孩子战胜困难的能力。

  小华是个要强的孩子,上小学时,总是班里的第一名。

  但是,进入初中后,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一次期中考试时,小华的排名是班级第三,这让小华非常不好受,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小华的妈妈不理解儿子,反而说:“以前都是第一的,这次考了个第三,你退步太大了!”这让小华一下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不要对孩子讲:“看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是猪脑子?”“早知如此,不如当初不要你!”“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些话语的反复“暗示”中,往往会接受这种错误判断,从而将这些错误判断作为自我评价的一部分,长此下去,必定形成怯懦、自卑、害怕挑战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当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时,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如果遭到失败,有可能会一蹶不振,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帮助孩子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一个不怕挫折的人才是真正坚强的人;一个人面对挫折而露出的微笑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微笑。”在失败的境地中,任其沉溺只能沦为颓废,坚强的人懂得吸取教训,重要的是心态。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形形色色的失败。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他们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易受情绪因素的影响,不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失败。如果孩子悲观失望,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来对待挫折,实际上就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已经失败中,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在旧伤痕上又添新伤痕。此时应告诉孩子:“别灰心丧气,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多想想以后怎么做。”孩子对家长的态度十分敏感,更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家长要告诉孩子,父母关心并理解他,但是战胜困难却要依靠自己。

  成功是个积累经验的漫长过程,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理解、观察、掌握知识,也需要时间去练习、巩固知识和能力。

  家长跟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从各方面锻炼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毅力,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逐渐走向成功。

  坚强刚毅的品格并非上天赋予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我们不要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那种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曾经出现过。鲁迅彷徨过;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过自杀;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是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心态和懦弱的心态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对软弱进行斗争,就会掌握成功的艺术,成为一个坚强刚毅的人。

  成功的花朵,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谁知道她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态度决定一切”,有一个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的心态,可以帮助孩子在挫折面前站起来,并勇往直前。成功就在不远处,只要孩子一路直行,哪怕跌倒,那也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就在前方。让孩子有平和的心态,勇于接受失败,迎接崭新的机遇。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据报道,湖北省荆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平时成绩很好,也喜欢帮助同学,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只因一次帮助同学考试作弊,被老师赶出考场就承受不了,最后羞愧地跳入长江自杀身亡。

  事实上,孩子自杀,“病”在儿女,“根”在父母。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炼,没有经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表面上看,这些孩子个性十足,其实内心里十分脆弱,就像剥离的蛋壳,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当今,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而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许多家长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和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1989年,日本松下公司公开招聘管理人员,一位名叫福田三郎的青年参加了应试。考试结果公布了,福田名落孙山。得到这一消息后,福田深感绝望,顿起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他自杀未遂。此时公司派人送来通知,原来福田被录取了,他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二,因当时计算机出了故障,所以统计时出了差错。然而,当松下公司得知福田因未被录用而自杀时又决定将他解聘。其理由是,连这样小小的打击都经受不起的人,又怎么能在今后艰苦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近年来,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话题中,挫折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洗养尊处优的习气,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们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这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很难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学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和体验生活。这种名为修学旅行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体验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开展的挫折教育相仿。

  在韩国,家长同样也很注重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他们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呆上一阵儿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可是我们的挫折教育做得却很不够。由于父母的娇宠,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相当脆弱,一点点小的挫折或失败就有可能酿成一桩惨祸。

  因此,我们家长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孩子的年龄,对孩子进行体验痛苦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痛苦,增强痛苦意识,具有痛苦这种情感体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痛苦的训练,他是这样说的:“当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植根于儿童心灵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性质固然不明白,但一旦获得了,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相和谐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吃苦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对孩子进行痛苦教育十分必要。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逆境时,不必立即出面去替他解决,而应给他们自己处理的机会。另外,应经常和他们讲述一些名人遭受痛苦而成才的故事,观看艰苦创业的故事影片,孩子通过耳濡目染,达到对痛苦的认识。必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和竞争性。特别是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应如此,不要太娇惯他们,以至于心理上“弱不禁风”,这样,孩子长大之后,面对人生的难题,才会不被吓倒、压倒,成为有作为的人才。

  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哪位父母又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遭遇挫折呢?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才能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为了孩子的成才,除了要对孩子进行快乐安静的性格培养之外,还必须使他们有挫折的情绪体验。统计数字表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坎坷不幸的童年,难怪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成功的训练时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不光作家如此,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其他有成就之士,如科学家、艺术家也都类似。前不久《经济日报》登载了几十位“逆境中成功的美国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他们都有着不断失败的经历,但他们都具有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美国人从小就不知不觉地对孩子进行自主性的生活教育,孩子从小就被要求独立性强、竞争性强,并要多次承受痛苦挫折。我们的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要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可能,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失败的思想准备。若失败了,就要觉得,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情,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以前没有遇到失败,或者成功的时候多,失败的时候少,是因为以前遇到的问题的难度还不够大,而且有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以后自己独立处世,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要有所准备。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在点滴的挫折中提醒孩子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孩子取得成功,害怕孩子失败,一看到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些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身后,遇事总是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给孩子尝试挫折、克服困难的机会,这就使得孩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性,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缩,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让孩子长期处于安全环境下,孩子的独立性及智力的发展会日渐迟缓。例如,当孩子初学走路时,对周围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充满极大的兴趣,经常不知深浅地去接触种种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东西,如火炉、暖壶、刀具等等,父母怕孩子受伤,根本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东西,结果孩子长到了五六岁也不知道如何回避这些东西,动辄便被火炉或开水烫伤了,或被刀割伤了。

  常言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能使孩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才能真正地“长大”。如果在他最初探索周围环境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对各种东西的属性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女口了解火或开水会把人烧痛或烫伤;刀很锋利,易把人割伤。有了一定经验,孩子就会自觉地回避那些可能造成伤害的东西,而不必让父母担惊受怕、过分保护了。

  孩子在其人生的早期遭遇挫折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挫折给人以教益,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不好的一面是挫折会引起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消极的对抗行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挫折的成因,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孩子总要经历或多或少的挫折才能得到成长,关键是家长是怎样看待孩子们的挫折,是责备,还是鼓励呢?

  一位母亲准备带她5岁的女儿去野外旅游,临行前,她告诉女儿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并让女儿自己收拾行李。到了野外,女儿发现不仅自己的衣服带得太少,而且忘记了带手电筒。

  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这里的天气和城里一样,没想到这儿冷多了,下次再来,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母亲说:“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这儿的天气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手电筒又是怎么回事?”

  女儿说“我想到手电筒了,但在出发时忙来忙去,就把它忘了”。

  母亲说:“你一定要记住,如果不细心地对待每件事,你就会尝到粗心的苦头。”

  女儿说:“我明白了,以后我一定要像爸爸出门时那样,先列一个物品单子,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没关系,这次我把你忘掉了的东西都带来了。”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把东西拿了出来。女儿一下子高兴起来,并跑过来亲吻了母亲。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与女儿的这个故事流传已久。年幼的女儿第一次出游,少带了东西,这是很正常的。对这种失误,作为母亲,并没有立即指出来,让她弥补,而是让它既成事实,让孩子在尝试中接受教训获得经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要允许孩子有过失,甚至给他们“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让其在挫折中成长。

  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一个有名望的家庭,父亲经营一家船舶制造厂,拥有巨额家产。由于家境优裕,父母溺爱和娇生惯养,格林尼亚在青少年时代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倒是整天梦想当上一位王公大人。由于他长相英俊,生活富裕、出手大方,很多年轻关貌的姑娘都非常爱慕他。

  但是,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刚从巴黎来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这话如同针扎一般刺痛了他的心。他猛然省悟了,开始悔恨过去,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从此他发奋学习,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21岁时,他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留下了一封信,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来的。”

  他来到里昂,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耽误的全部课程,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苦学的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的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仅从1901年至1905年,他就发表了200篇左右的论文。鉴于他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他突然收到了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寥寥一语:“我永远敬爱你!”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但是孩子缺乏一般的认识能力、抵御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他们受挫折后,往往心里痛苦不安、后悔、自卑,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任何事物缺乏热情和信心,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应当经常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及时了解孩子受挫折后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克服因挫折产生的心理障碍。

  当孩子遭受到挫折之后,父母首先要帮助他把思想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从而将不良情绪引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升华到有利于社会的高度。有的孩子由于先天缺陷或意外伤残,往往沉浸于痛苦之中,消极颓废,不能自拔。对此,家长应该倍加关心,用榜样的力量去唤起他们振作向上。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作为榜样,不畏挫折。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一个战士,饱受疾病摧残后,他正视现实,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精力投入到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去。他满腔热情地进行文学创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如张海迪,虽然瘫痪,仍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为中华崛起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她被称为轮椅上的英雄,成为鼓舞青少年前进的一面旗帜。儿童生活中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现实中的家长,可能从内心深处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败,尤其不希望孩子遭受挫折。而孩子本身,始终成长在全家上下左右瞩目的过于被保护的环境中,更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或以自己的判断为准绳,没有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甚至会在挫折面前变得手足无措。但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都是平坦的,家长应在孩子所面临的失败中,或遭受挫折后,适时地引导孩子重新认识和反省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善于克服困难与挫折,这对孩子的成长历程将是难得的一笔财富。

  坚持就是胜利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缺乏坚持力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较高智商者作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功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三是自信。由此可见,持之以恒的坚持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具有坚持力的孩子在学习时,往往会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日积月累就会取得好成绩。缺乏坚持力的孩子则往往表现出没有耐心,无法坚持做完一件事情,这些都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困难。

  胜利贵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即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胜利的标志,也可以这样说,坚持就是胜利。

  佟文,这个来自天津的柔道女孩因北京奥运会上的惊天逆转,令更多人见识了柔道项目的魅力,了解了柔道选手的坚韧,18秒的惊天逆转已成为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在体育节目中反复播放。

  经历了惊心动魄18秒的佟文在嘶声呐喊后全然平静了下来,教练吴卫凤说,佟文已经长大了。

  佟文的胜利应了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四年前,正值巅峰期的她却因膝盖受伤而错过了雅典奥运会,但她却坚持到了北京奥运会,她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不都是依靠坚持而取得胜利的吗?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他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坚持,再坚持。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就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坚持写《史记》,那么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部巨著、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所以他的成功、他的胜利,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

  杰克·伦敦,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他坚持把好的字句抄在纸片上,有的插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终于他成功了,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比其他人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样,坚持也是他成功的保障。

  坚持力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坚持力进行训练,当然也需要父母的坚持力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坚持力。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这也就像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坚持就是胜利,它坚持了,最终赢得了比赛。

  孩子做事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或者胆怯懦弱,遇事优柔寡断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孩子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下去时,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坚持性是优秀的意志品质之一,是指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心理特征。对孩子“无长性”的缺点,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

  比如,你可以帮助孩子确立行动目的,鼓励他们坚持到底。孩子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行动目的,他们的行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稍有困难就很难克服、排除,也就谈不上坚持性。成人应帮助孩子确定行动目的,培养他们做事先确定目的的习惯。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要启发他们自己提出行动目的,使他们能为达到目的而坚持行动。例如在孩子动手玩积木前,让他们说说想建造什么东西。但对孩子的要求不可过高,应是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如果要求幼儿园中班孩子坚持画画40分钟,这要求就太高了。

  有时候,孩子会被周围世界的各种新奇刺激所吸引,从而分散了注意力,也就不能坚持做完原先正在进行的事情。这时,父母要想方设法使他的注意力回到所做的事情上。例如:明明跟着妈妈到公园做“找春天”的游戏,找着找着,明明被路边的小土堆吸引了,他用树枝在土堆上掏着小洞。妈妈见了,引导他说:“明明,春天在哪里啊?你找到了吗?”“看,我找到了,小蚂蚁都爬出洞来了。”明明经妈妈一指点,也观察起蚂蚁来了。这样做,是在不破坏孩子玩兴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

  还要强调的是,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如果今天要求孩子练琴半个小时,明天家长自己忘了,后天又被什么事给耽误了,那么,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另外,家长自己做事的态度非常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很难培养有恒心的孩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说透了,这还是坚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同样道理,绳子也能把木锯断。总之,都取决于坚持的力量。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你经历了多少磨难,就会有多少补偿,但前提是,别倒在黎明前。人生是很宝贵的,是过程,也是修行,珍惜过程,努力修行,这人生,才算没白来。没有什么是不能学习的,万事万物都是点化你的老师。

  今天最痛苦,明天更痛苦,但是后天很幸福、阳光灿烂。不要在黎明前倒下。让坚持成为人生的信条,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成长最悲哀的是当你长大成人后,在你遭遇挫折时,没有人会安慰你,鼓励你站起再重新开始,而在你获得成绩时,也没有人会称赞你、鼓励你再创佳绩。换言之,推动你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只有来自你自己,因此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自我激励的艺术。

  如果孩子是个完全不懂得自我激励的人,做错事或遭遇挫折时,会严厉地谴责自己、惩罚自己,从而不再让自己做平日喜欢做的事情;取得成绩时,又会觉得是理所当然,不会奖励自己,让自己开心一下。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很容易沮丧、情绪低落,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完全看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改变的方法就是学会自我鼓励。

  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1972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场面:

  一位黑人选手在左膝盖受伤的情况下,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跑完了全程。

  当他到达终点时,其他选手早已回去休息了。对他来说,跑不跑到终点,都已经没有名次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

  当他跑到终点时,一位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跑完全程的?”

  他回答:“我只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跑完!”

  这位选手积极的自我激励精神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1991年,一个名叫坎贝尔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不但战胜了森林和沙漠,而且通过了400公里的旷地。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完成这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举时,她回答说:“因为我说过‘我能’。”当问她对谁说过这句话时,她的回答是:“对自己说过。”

  这种不断告诉自己“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的做法就是自我暗示激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尔说过:“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经常用心理暗示自己:我行,我一定能行。

  父母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父母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是,孩子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和老师的赞许,还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因此,父母要及时指出孩子做的正确的事情,然后提醒孩子自己鼓励自己。

  一个善于自我激励的人,总是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出超越自己能力的神话;而一个不会自我激励的人,就算拥有良好的天赋,也无法开发出自己的潜力,甚至会走上绝路。

  对孩子来说,通过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从而使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反过来又会使孩子充满信心,不断激励自己。

  孩子学会激励自己,可以让他获得前进的动力,也可以让他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能够重新崛起的心;而不善于自我激励的孩子,往往就容易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的父亲为了激励儿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行为,常常给儿子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激励方法。

  有一次,小玻尔帮助邻居修好了自行车,父亲专门摆了一桌“庆功宴”以示激励。

  还有一次,玻尔与父亲争论关于水的张力问题,这对身为物理学家的父亲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父亲的讲解并不能使玻尔信服。为了激励孩子自己探索的精神,父亲与儿子达成了一项协议,即由儿子去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让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在这项协议中,父亲要求玻尔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而玻尔则要求父亲担任仪器制作和实验的顾问。结果,玻尔的实验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孩子的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沟沟坎坎常伴随着他们,如果孩子善于调整心态、学会自我激励,就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样天堑也能变通途。只有学会了自我激励,孩子才能不断地战胜自我,真正成为命运的主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

  • 家教:与孩子同行

    作者:章创生主编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向家长和我们的孩子讲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给我们小孩以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