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踏浪”
禅月贯休大师,俗姓姜,字德隐,浙江婺州兰溪人。他生不逢时,出生在战乱频繁的唐朝末年的一个破落士大夫家庭。
父母无力养活他,更无法培养他,年仅七岁,就将他送到寺院,出家做了小沙弥。许是宿具善根,聪慧的贯休,不几日便将一部洋洋十万言的《法华经》背了下来。禅宗祖师们从无门户主见,启蒙学僧的功课,总以儒家的经典诗文为主,所以,年仅十五六岁时,贯休便以诗名闻于江南。
一年初夏,他云游来到大随禅师的禅院。但见山色空明,泉水淙淙;池塘里,数朵白莲风中摇曳;绝壁上更有一座佛塔高耸云霄。于是,他欣然拿笔,在禅堂雪白的墙壁上写道:
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
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贯休退后两步,欣赏着自己的大作。忽然,身后一声喝问:“如何是此心?”
是大随禅师。贯休的诗句中虽然充满了禅的意境,但是,那仅仅是想象推理,是文字上的解悟,所以,大随当头一喝。真正以禅的凛然机锋与之相接之时,贯休通体大汗淋漓,却无言以对。由此,他知道了,禅,不是文字游戏,不是智巧机辩!他一改文人骚客的浮躁,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参究禅之心要。
寒冬时节,他又来到苏州横山楞伽寺,参谒道旷禅师。他来到方丈,合十行礼之后直截了当问道:“如何是楞伽月?”
据佛经记载,楞伽山是佛陀宣讲《楞伽经》的场所。此山系由种种宝物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炎,犹如百千万个太阳共同照耀金山。此山,乃是古昔贤圣得道成佛之处。
当初,达摩西来,传授给二祖慧可印心的,就是四卷《楞伽经》。所以,禅宗当初又称楞迦宗。贯休巧借道旷禅师的寺院名称,以“如何是楞伽月”来探问禅的妙旨。
“非日月。”道旷禅师回答说。
贯休一愣:我是借事问禅,他怎么将错就错,答非所问?然而,正是这样的回答,将他原来的思路蓦然截断了,使他在那一瞬间处在了空灵的状态。正当他前念已断,后念将生未生之际,道旷禅师手中的拂尘砰然落下,狠狠敲打在他的头上!
咚——
一声霹雳之后,贯休的身心与整个虚空都一起粉碎了,那颗曾经疯狂奔走驰求的心灵,猛然找到了家乡。
“慧心小语”
禅的开悟,无须语言。贯休一直未悟,因为他一直执著于语言,后来道旷禅师的当头一棒,把他的那颗执著心终于赶跑了。开悟后的贯休,禅心犹如灵明的圆月,随时随地散射皎洁的清辉。他不仅诗写得更加飘逸、更加深邃了,而且下笔如有神,书画俱佳。他的草书,直逼张旭、怀素,被称为“姜体”(以他的俗姓命名);他的绘画,大胆夸张,生动鲜活,流传至今的《十六罗汉图》,被日本视为国之重宝。纵观贯休一生,诗书琴画,无所不精,成就卓然,堪称一代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