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东方始终不间断的人事变动中,很多人都认为新东方的管理其实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与大多数成熟的企业相比,新东方似乎也谈不上有什么成功的管理策略。事实上,俞敏洪本人也经常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管理上的外行人,但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的话,新东方是如何成功上市的?又是怎么能在数次的震荡中安然渡过的?尤其是在新东方这种高学历人群聚集的企业中是怎么把员工管理得如此“与众不同”呢?
在分析了俞敏洪的成长轨迹后,我们发现俞敏洪对管理有着与其他企业家截然不同的思维,从而和其他企业的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化。
有一次,俞敏洪路过一间教室,他看到一位天才老师正手舞足蹈地对几百个学生说:“老俞哪能管新东方学校?管新东方学校的厕所还差不多。”这位老师的一番话惹得学生哄堂大笑。事实上,类似的笑话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已经是见怪不怪,但俞敏洪听后却都是一笑了之,甚至还有点窃喜。在别人看来,一般都不会理解俞敏洪的这种举动,如果换成任何一个企业家,恐怕也都无法容忍自己的员工在客户面前这样讥讽自己,但有的管理专家却认为这恰恰是俞敏洪在管理上的高明之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在新东方的日常运营中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言“新东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新东方,一些老师、员工发牢骚这都是必然的。当牢骚和不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就会发生质变,这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找到途径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允许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这种调侃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从实际效果看,虽然这种发泄方式在表面上会使形势更加混乱、难以控制,也会给管理层的决策带来困扰,但正如俞敏洪所说:“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人在背后说坏话了。”事实上的确如此,通过这种“混乱”能够把一些隐性的问题公开化,这样就更利于解决问题。实际上,“混乱”起来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有效避免员工之间搭帮结派,这样也就有利于管理层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以乱治乱,在乱中解决问题。
此外,企业想要高速发展,就要使用形形色色的能人,而使用能人就要承担必要的人才消费风险,个体的能力越大也就最容易出现问题,即使最终可能要以付出高昂的损失为代价,但这也是必须要做的。
对中国的企业而言,企业的高速发展和高层的人事斗争往往是“形影不离”的。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企业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葬送企业已经拥有的“大好江山”。从创办新东方开始,其人事震动的问题就如影随形,各种媒体的版面上也会时常看到关于新东方内部人员为权力、人事而争斗的传闻,其中2001年的小股东“逼宫”和2004年的胡敏和江博的出走,都被外界普遍看成是新东方高层管理者斗争的标志性事件。2001年8月,俞敏洪收到了王强郑重其事的辞职信,王强在信中历数俞敏洪平时的种种过错、新东方的管理弊端之后,正式提出了辞职,离开新东方。随后,徐小平和包一凡也都相继递上辞呈,要求辞去董事职务,以行动表示了对王强的支持,这无疑是对俞敏洪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俞敏洪立即“下课”,甚至还要求俞敏洪在短时间内离开新东方。当时形势是新东方有可能因此而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虽然尽管后来胡敏和江博公开说明他们的出走是因为个人原因,但很多人私下流传的版本就是因为新东方的“政治因素”,说他们因为内部斗争失败而离开新东方似乎更容易让人信服。
尽管俞敏洪后来一直强调这些事件与个人恩怨毫无关联,但俞敏洪并不否认新东方的内部人际关系曾经非常复杂。新东方的发展之所以没有受到这些波折的影响,俞敏洪认为是与自己对人际斗争的认识有关。他认为人际斗争在有人的地方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把它看成是企业日常运行中的一种常态来对待。也就是说争斗是必然要发生的,因为每个人的期待和现实结果总会产生一定的差距,人有欲望上的需求都是很正常的,如果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必然会引发斗争。由此可见,俞敏洪的这种观点的最大好处在于,他能够把对人际、权力斗争的思考理性化,而不是经常感情用事。
就如同解决企业经常会遇到的业务困难一样,一般都是去积极分析原因,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这样才更容易、有效地解决问题。也正是因为俞敏洪的这些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才造就了新东方,才铺平了新东方的发展道路,才使得新东方日益壮大。
§§第五章 俞敏洪的团队管理:减少纷争,兼容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