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茂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对于云南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影响本身而论,更多人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即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少看到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云南各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抗日战争对云南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对云南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次:一次是由于滇越铁路建成通车、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了第一次发展较快的历史时期;另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使云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初步改变了云南交通落后的状况。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高山峡谷、河流众多,山势陡峭、崎岖,道路狭窄、蜿蜒、险峻,交通十分不便,货物流通只能靠人背马驮,辗转运送;旅行交通,全赖步行、乘骑、滑竿,等等。既耗时,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制约着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1910年修通了米轨滇越铁路,使云南有了一条沟通内地、国外的交通线,开了云南交通建设的先河。但由于滇越铁路控制在法国人手中,运输量有限,线路曲折,也没从根本上改变云南省交通落后、联系闭塞的状况。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云南的交通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抗日战争的爆发,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云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了打破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先后修通了滇缅公路、川滇东路(南段)、滇黔公路(滇段)、川滇西路(南段)、滇黔南路(昆明—兴义公路)、滇桂公路(昆明—文山段)、滇越公路(昆明—蒙自段)、中印公路,还加上其他县道、支线等,以及原有的虽被封锁的滇越铁路,这极大地改变了云南对外交通落后的状况。
为了抵御强敌,云南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曾掀起过一个铁路、公路、航空、油管铺设、江河试航、驿运等“六运”齐上的交通建设热潮。至抗战胜利,省内各地建成的一批大小机场,昆渝、昆蓉、昆粤、昆明至河内、昆明至仰光、昆明至加尔各答航线的先后开辟,又沟通了国际、国内的空中联系。据统计,当时,全省公路兴工里程5000多公里,新修、续修和由交通部门管、养、改善的路段达60多条(段)。其中新修通车公路27条(段),总长1793.6公里;续修通车17条(段),总长1258.9公里;新修通车“汽车运驿道”一条,27公里;专案新修驮马驿道一条,109公里;到省外通车公路412.9公里。到抗战胜利结束时止,总计全省有通车公路3608.4公里;通而后断(废)的8段,648.8公里(包括“汽车运驿道”一条27公里在内);已修未通公路22段,共长2071.4公里。“比之战前,公路总里程增加了2.19倍,通车里程增加了3.14倍;通公路县(设治局)由战前的19个增加到54个。”初步形成了以省会昆明为中心的公路网。其中特别是滇缅公路和贵昆公路、川滇公路的建成与连通,内连川、藏、黔、桂四省,外接越、缅、印及东南亚诸国,初步形成了云南外连内接的交通网络。因此,抗日战争时期是云南交通大开发、大发展的时期。
其次,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
由于云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处的特殊战略地位,加之大兴交通和大批人员的涌入,沿海工矿企业大批迁滇,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业,云南农业在抗战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产粮食。据统计,全省耕地1934年为2500.9万亩,1946年增至2621.5万亩,其中稻麦播种面积,1936年为1408.6万亩,1944年增至1642万亩,产量由4093.8万担增至4313.6万担。另外,据统计,抗战时期云南粮食生产逐步增长。1937年,水稻产量为2470万担,1941年增为3160万担。1937年,小麦产量为557万担,1941年增为839万担,增长幅度超过稻谷。这些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农业设施得到了改善,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和粮食总量都在大幅度提高。云南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工业,云南工业在抗战时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工业门类大大增加,近代工业的基本格局已初具规模。例如,钢铁、化学等工业从无到有,机器制造、电机电器等工业都已建立了成批的工厂。据1940年统计,昆明地区已有工厂企业80个,其中,机器厂11个,冶金业6个,电器业7个,化学工业25个,纺织业18个,其他工业13个,在西南各省八大工业区中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工业区,居第三位。1945年统计,云南省工厂经政府注册的达226家,资本额(按战前币值计)6175.5万元,工人29752人;工厂数比战前增长5.38倍,资本额增长8.23倍,工业年均增长126.8%。同上。这些数字表明,这个时期云南工业增长幅度和发展速度都是空前的,大大超过了过去十年发展的总和。这一时期是云南工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商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抗战中,大量资金流入云南,大批资金流入到了获利较快的商业。据1945年6月统计,经中央银行昆明分行汇入的款项总额为510多亿元,是1938年的8000多倍。昆明战前有商号商店2000多家,据1945年8月统计,经政府发给执照的商号为10000家,未注册领取执照的商号(店)更多达20000余家,同上。形成了云南商业繁荣一时的局面。
金融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战前云南有银行3家,银号5家,另有外商银行(东方汇理银行)1家。抗战中,全国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在云南扩展业务,据1945年统计,在昆明的银行、金库、银公司达48家,在全省达58家,其分支机构159家,在抗战后方19个省中居第二位。同上。
保险业也盛极一时,保险公司在昆明多达15家,险种有火险、水险、空运险、人寿险、兵险等。同上。
对外贸易方面,由于云南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对外贸易十分活跃,万商云集昆明。抗战时期云南的对外贸易,主要进口商品有棉纱、布匹、呢绒、染料、纸烟、药品、卷烟纸、海产品、牛黄、手表等,出口商品有大锡、钨砂、生丝、皮革、猪鬃、桐油等。云南的对外贸易也盛极一时。
总之,由于云南在抗日战争中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使工业、商业和金融、保险、对外贸易等行业出现了因战争而繁荣的局面。虽然这种繁荣只是一时的,但它却全面推动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时期是云南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文教事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抗战前,云南的文化事业总的来说,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呈逐步发展的态势。出现过一些近代的报刊,如《云南杂志》、《云南日报》、《云南公报》、《尚志》杂志、《救国周刊》、《学生爱国会周刊》、《滇潮》、《民觉日报》等;也出现过在教育、文学、语言学、文献、书法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一批学者专家,如陈荣昌、赵藩、秦光玉、袁嘉谷、赵式铭、王灿、陈一得等,为云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教育方面:(一)高等教育,云南的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03年,当时把昆明五华书院改为云南省高等学堂,此后还先后出现过一些办学一时即告停的高等学校,如一再改名的政法学堂、美术专科学校、英语专修科、体操专修科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又出现过规模较大的东陆大学(后改名为云南大学)、云南高等师范学校等。据统计,从1912年至1938年期间,云南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共2575人,其中省立大学培养了255人,省立专门学校培养了1639人,共计1894人,约占受过高等教育青年学生总数的74%;(二)中等教育,云南近代中等教育始于清末,后逐渐发展形成了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三种类型。据统计,到1938年,全省省立中学有29所,县、市立中学有46所,私立中学有3所;同上。(三)初等教育,清末称小学堂,民国后改称小学校。据统计,到1934年,全省共有10438所小学,学生人数占全省学龄儿童总数的26%。同上。
总的来说,抗战前云南的文化教育有所发展,进步很快,但与内地相比却落后得多,教育普及率极低。抗战爆发后,云南的文化教育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景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华北及沿海等主要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促成了云南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等院校有十余所,加上云南原有的云南大学,外来文教单位在昆明创办的一所新校——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等。这就使昆明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的中心之一。又由于这些大学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内迁云南后极大地促进了云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例如,到1945年6月,全省省立中等学校共有42所,市、县立中等学校128所,私立中等学校31所。初等教育方面,到1944年底,全省国民学校达7655校,受教育儿童达110.7万人,占学龄儿童的65%;受教育的成人达192.4万人,占成人总数的34%。
其次,云南的抗日民主运动迅速发展。
云南的抗日民主运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七七”事变到“皖南事变”的发生,云南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民主运动达到了高潮。在这一阶段中,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动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抗日救亡活动从昆明逐渐扩展到全省各个地区,形成了全省抗战的高潮。先后成立了“云南省学生抗敌后援会”、“云南省妇女抗敌后援会”、“云南省青年职工抗敌后援会”、“民众歌咏团”等组织,通过举行游行示威、开展歌咏活动等形式发动和组织群众,在民众中影响很大。第二阶段,从1941年到1943年底,云南的抗日民主运动处于低潮。第三阶段,从1944年到1945年,云南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被坚持抗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抗日民主运动所代替,达到了第二次高潮。
总之,抗战时期,云南在文化教育方面,不仅在学校的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全国知名学校、知名学者的到来,提升了云南近代文化教育的品位,教育普及率得到提高。云南抗日民主运动的迅速发展,又教育了人民,发动和组织了群众,使人民的觉悟迅速提高。当时的昆明成为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二、在抗日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的巨大牺牲
在抗日战争中,云南既是大后方,又是抗战的前线,这就决定了云南各族人民所受灾难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云南各族人民节衣缩食,承担起巨大的物资供应。
抗战期间,涌入云南的军民在100万人以上,而云南历来粮食不能自给,需要依靠进口越南、缅甸大米以作补充。滇越铁路被日军封锁,缅甸沦陷后,军民的粮食供应就十分紧张。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云南地方政府一方面按照国民党政府的规定实行征借征实,仅1944年征借征实就达360万石;另一方面,命令各县加收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积谷,每年云南120多个县积谷达百万石以上,情况紧急时,就动用这批积谷,以解燃眉之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军部队约20000余人驻在云南,云南各族人民的负担更重了。据《盟军日用小计》所载:每月供应肉牛40头、生猪60头、鸡1000只、鸡蛋60000个、面粉150袋、小菜1.2万斤。4年共计,肉牛5.84万头、猪8.76万头、鸡约146万只、鸡蛋约8760万个、面粉2.19万袋、小菜1752万斤。
还有,缅甸沦陷、滇西抗战开始之后,16万远征军大军云集滇西,当时其粮食绝大部分是由滇西人民拿出来的,从昆明方面运济的只有很少部分。1942年保山县交远征军兵站征实征购军粮47640大包零176斤(每大包200斤)。另外,余谷拨交军粮5048大包。1943年45413大包。同上。
滇西人民全靠人背马驮,把这么庞大的粮食运送到军队驻地,还要运送弹药等物资,滇西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承担了沉重的负担,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修筑滇缅公路,在施工高潮时,有20万人奋战在工地上,在无机器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力挖掘、挑运,据统计,死于爆破、坠崖、落江、土石重压、疟疾和其他疾病的,约3000人,死亡率高达1.5%。云南人民用自己的鲜血、汗水和生命筑成了滇缅公路,为此云南各族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次,滇西沦陷区的各族人民直接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掠夺,直接遭受了战火的洗劫。
第三,无数云南各族人民的男儿,远征抗日战场,有的战死疆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据孙代兴、吴宝璋主编的《云南抗日战争史》提供的数据,抗战八年,云南共征兵员38万余人,加上抗战前已有的后来组成第60军的4万余人,则一共至少在42万人以上。以第60军为例,血战台儿庄后,伤亡过半,全军不得不缩编为一个师。抗战时,云南所出动的3个军约22万余人,加上其他杂项兵源,共约27万人,这些军队的装备、给养大半为云南自筹,这对仅有1300多万人口的云南来说,实在是个沉重的负担。
总之,在抗战中,无数云南各族人民以坚韧的毅力,承担起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结束语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灾难。但对某些局部地区和某些时候而言,战争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活力,使其得到了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就是这么一种情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大发展,全面推动了云南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云南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我们也应看到,某些行业如商贸、金融等只是因战争而繁荣,随着战争的结束,也逐渐衰落了。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云南各族人民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云南各族人民饱受了战争的苦难。因此,今天我们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应发扬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谋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单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