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训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艰苦卓绝地奋斗了大半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曾将一些独到见解、真知灼见撰写成几十篇教育论文,有十多篇先后在国家、省、市的报纸杂志上发表,引起教育专家和教育界同仁的赞许。兹将其中四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择要介绍于后。
1931年,周祖训在中央大学教育系读三年级时,因受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学说的启迪,曾深入农村调查,搜集第一手材料,并查阅大量有关资料,深入探讨当时中国教育现状和农民关系的问题,写出一万多字的《中国现代教育与农民》一文,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发表,因遭上海“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被毁,该稿亦化为灰烬。后来周祖训又重新整理出来,发表于《河南教育》杂志上。周祖训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农民在中国占重要之地位,无论从历史方面、人口数量方面,或经济方面,均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农村与教育同趋破产之时,对中国现代教育与农民之关系作一番考察,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
周祖训旁征博引,运用大量事实,集中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现代教育是拒农的。他把中国农民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美、德、英等国农民在经济地位、农田占有、实际收入、生活标准诸项作比较后,尖锐地指出:“中国农民经济能力之低实令人可惊,然则其子弟又何配进现代学校之门,尝一尝教育滋味呢?”“所以国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虽日唱教育机会均等、普及教育之高调,而多数农民子弟,终被摈在学校门墙之外。”第二,中国现代教育是出农的。文章指出,“中国传统的教育……唯一的目的在造就统治人才或官吏”,国人对现代教育的“观念还未改变”;“一入了学校,便算是上等人……便不屑与短打的(农民)为伍”,“都跑到都市里去找工作”,“最奇怪的是学农业的学生偏也是出农”。据调查,“学农而在农界任事者31人中无1人”,“农村方面送100个子弟到学校,农村就失掉100个子弟”。第三,中国现代教育是败农的。文章指出中国农民历有热爱农村、热爱劳动、性格质朴等优点。可是,“乡间儿童到县城里入了高等小学校以后,便对于旧日乡间朴质生活已过不来,旧日的饭亦不能吃了,旧日的衣服亦不能穿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据调查,“在不识字之农民中,有好品格者,比在受过教育之农民中多百分之二十三”。周祖训最后一针见血地得出结论说:中国现代教育对农民之关系,是拒农、出农、败农的!论文主题之鲜明,论据之充分,论证之有力,语言之犀利,就一个大学生而言,委实难能可贵。
1933年,周祖训在中央大学毕业前夕,撰写的毕业论文《初级小学国语教科书文字分量研究》,是以当时全国初级小学普遍采用的新时代、新主义、新中华、新课程及基本五种教科书,共约20万字为材料,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统计、整理出来的,曾在当时的《实验教育》杂志上发表。全文计25个页码(16开纸),分量很重,学术价值很高。当时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著名教育家艾伟,曾对此文给予很高的评价。16年后即1949年,艾伟在他撰著的中国教育心理研究丛书《阅读心理汉字问题》一书中,在第三十节“艾伟周祖训二氏之研究”里,对该文作了专门的介绍与评价。一个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著名教育家、导师在其撰写的学术鸿篇巨制中加以引用和评价,并在前言中表示鸣谢,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946年9月8日,发表于《河南民国日报》上的《创设工读中学刍议》,是周祖训写的又一篇教育论文。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大多数农民生活均在饥饿线下……奚暇送其子女入学校哉?”而“工读中学之设,在使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工作”,“工作所获工资,可用作求学之用,而劳动之精神与技能亦可于工作中养成”,“教育机会均等,学用配合二问题,均可迎刃而解焉。”显而易见,这篇论文关心农民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他15年前撰著的《中国现代教育与农民》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周祖训对中国农民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何等关心啊!接着,文章就学校组织、教学与训导、工作种类与场所、读书与时间分配、修业期限、学生选择等问题,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清朝教育家颜习斋曰:“口头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乃是不自欺,乃是有实得。”周祖训写《创设工读中学刍议》一文,绝非泛泛而谈,空发议论。这是他在1939年至1945年于师岗镇信阳师范学校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实践的总结与升华。
1979年周祖训被彻底平反昭雪并恢复高中校长职务后,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振奋精神,拼命工作。他在回顾总结连续担任25年中等学校校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优秀的校长,要具备‘三个包住’的理论”。这是他在一篇总结体会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包住”之一,是校长每天在校工作的时间一定要“包住”师生在校工作、学习的时间。一个优秀的校长,每天到校要早于师生,离校要晚于师生,把师生每天从早到晚的一切活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校各项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周祖训在25年的校长生涯中,除出差、患病之外,几乎天天如此,无一日懈怠过。
“包住”之二,是校长的学识要博大精深,校长所掌握的知识面要“包住”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周祖训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校长要有一缸水、一池水。当然,校长也不可能是全才,问题在于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对自己知识面的弱项,要敢于正视,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有专长的教师学习,变弱项为强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只有校长所掌握的知识面“包住”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教师搞好教学。周祖训复职后,在听高二数学课时,有些地方弄不懂,他并不因为年迈而原谅自己,而是虚心向教得好的数学教师学习,很快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包住”之三,是校长要用自己的心“包住”师生的心。意思是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要全身心地扑在学校工作上,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和师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深切体谅师生的甘苦,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提高教育质量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