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末,人民解放军二野某团进驻羊楼洞,学校全体师生和地方群众敲锣打鼓,张贴标语,鸣放鞭炮,表示热烈欢迎。周祖训趋访郑团长,汇报学校留原地迎接解放的经过情况,并请部队派人到校接管学校自卫用的枪支,同时请郑团长到校向全体师生讲话。当日下午郑团长偕团政委马胜到校,全体师生集合表示欢迎。郑团长和马政委先后讲话,首先对学校保护公共财产,维护地方秩序,艰苦撑持,胜利迎来解放表示嘉许;接着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咸宁早于羊楼洞解放,分校主任李浴派甘永和、潘荻到汉口,以周祖训的名义打电报给设在开封的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吴芝圃,报告中原临中坚持斗争迎接解放的情况。吴芝圃复电表示慰问并指示将学校迁往开封,同时电示武汉军管会协助学校迁返。消息传来,全体师生无不欢欣鼓舞。接着分校教师潘荻偕同四野龙江部队随军工作团李队长前来校本部。李队长对全体师生勉慰有加,为学校解决了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协助学校办理迁回河南事宜。学校在迁返前,配合李队长大力动员学生参军。教师孙克恭、潘荻、黄仲元、尤克文、胡麟祥、卢大地、高文荷等7人作为倡导,首先报名参军。接着学生踊跃参加者在200人以上。
当时,平汉铁路从羊楼洞到河南信阳一段,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尚未修复,师生返回河南,只能步行。学校决定以部为单位由部主任及教师率领,按行军方式行进。大队行至咸宁时,驻当地解放军奏军乐表示欢迎,并由驻军首长向全体师生讲话,师生受到很大鼓舞。以后大队北上,沿途随时受到解放军协助,深感军民关系与国民党统治相比较,确有天壤之别。
全体师生到信阳后,改乘火车北上,6月中旬到达漯河。漯河市人民政府教育科传达河南省教育厅指示:原定中原临中迁往开封,因开封找不到校址,将校址改在郾城。郾城当时尚未设县,受漯河市人民政府领导,城内有许慎祠堂,有不少闲房,略加修缮,即可作中原临中校舍使用。师生已长时间远离家乡,巴不得早日在郾城安居下来。
漯河市教育科李恒位科长具体负责安置学校的工作,河南省教育厅派刘科长来漯河主持此事。刘科长来漯河时带有吴芝圃主席给周祖训的亲笔信。信用国文教师特有的习惯,毛笔正楷书写,一笔不苟。信内除寒暄外,主要说明新中国的教育宗旨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还特别指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仍是目前教育的组成部分。周祖训读信后感到特别温暖和欣慰。教育厅刘科长与漯河市人民政府协商,成立中原临时中学新的领导机构——“中原中学管理委员会”,李恒位任主任委员,周祖训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除管理师生生活外,主要是领导师生进行政治学习。学习内容有毛泽东著作和重要的革命文献等。6月底学习结束,省教育厅决定在郾城成立河南省立郾城中学。中原临中至此结束。管理委员会宣布:凡愿留郾城中学教学和学习的教师和学生可进行登记,愿到他处工作和学习的,由漯河市教育科介绍到他处去。
7月1日,周祖训由漯河乘火车去开封,下榻他曾担任校长的开封私立维新中学。晚7时应吴芝圃邀约,到省人民政府晚餐。饭后到吴芝圃家长谈。周祖训和吴芝圃于1935年初先后离开内黄县楚旺中学后,曾在开封吴芝圃寓所见过一面,尔后一别十数年未再晤面。当晚互谈别后十数年的生活及工作情况。吴芝圃勉励周祖训要认真学习毛泽东主席最近发表的《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两篇重要文献,提高认识,并以之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根据“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义,从此日起,周祖训决定将他自己一直坚持写的《求己日记》改名为《新生日记》,标志他一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新起点。
周祖训弃暗投明的举动,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和拥护。但也有少数同事不以为然,在背后责难说:“周祖训过去教育师生养正气,他却跑到共产党那里去了,怎么不投长江里死了啊?”周祖训得知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这是对我倡导的养正气的误解。我带领师生投向解放区,投向共产党,正是‘养正气’的具体体现,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解放区是正义的,是代表民族正气的。责难我的人,若不是对共产党有敌意,便是十分幼稚可笑的!”
新中国成立以前,周祖训连续任国民党中等学校校长15年之久,大权在握,经他手处理的钱物无数,但他一尘不染,生活俭朴。迁回河南解放区在郾城安家后,他家里除日常生活用品和书籍外,别无长物。周祖训在信阳师范毕业的学生、著名作家叶楠在《对母校的回忆》一文中赞道:“校长周祖训自身朴素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