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周祖训任信阳师范学校校长,就任不久,他便开始推行陶行知的办学主张。当时按上级规定,学校原来雇用一些勤杂人员,专门为师生服务。诸如挑水(当时没有自来水)、烧茶水、提茶水、打扫室内外卫生、清理厕所、拉运东西等等。针对这一情况,周祖训向全体师生灌输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心上劳力”等教育学说,发动师生讨论并决定,凡师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就不雇人,如提茶水、洗衣服、打扫室内外卫生和清理厕所等;凡师生能部分参加劳动的就轮流参与,如到厨房帮厨、拉运东西和挖防空洞等。当时为躲避日寇飞机空袭,学校常到信阳郊区树林中上课、露宿。这样,不仅提高了师生独自料理生活的能力,而且节省了不少开支,缓解了办学经费的拮据状况。
1938年9月,为躲避战乱,信阳师范学校奉上级命令,长途跋涉搬迁到内乡县师岗镇。这里是抗战后方。学校安置下来后,周祖训又着手继续推行陶行知的办学主张。这时,周祖训还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发现资本主义国家英、美、德、意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都很重视生产劳动教育。这就更进一步坚定了他实行陶行知教育学说的信心和决心。当时,物资缺乏,物价飞涨,生活十分困难。周祖训首先确定以工艺美术课为试点,试行陶行知的办学主张。在工艺美术教师梁冰潜的指导下,工艺美术课就地取材,用马武山石雕成砚石,用黏土烧成笔筒等文具,用龙须草、柳条编成提篮、提篓等实用品,用蓝靛印染和蜡染成头巾、被单、衣料等。这些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很受当地群众欢迎。接着,学校又购置油印机三部,缝纫机一部,其他零用机件十几种,扩大了生产规模,并腾出房屋作专用作坊。参加生产劳动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生产技能,还有微薄收入。经过半年多的初步实践证明,生产劳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建设,解决师生的实际生活困难,具有积极意义,是值得大力发展的。
但是有些师生受中国读书人传统的轻视体力劳动思想的影响,不以为然,对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说三道四,甚至飞短流长。周祖训当即请本校在美国留过学的化学教师王新甫,向全体师生讲述美国学生靠劳动生产维持学业的情形;他还在蔬菜园地的竹门上题“学圃园”三个大字,同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学圃”的思想相对立。这些疏导工作对深入开展生产劳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0年,周祖训把生产劳动课在全校推广开来,任命梁冰潜为生产劳动课主任,配备了会计、保管、采购、营销职员若干人,又采购了一批缝纫机、石印机、毛巾机、纺纱机、粉笔模和印染等设备;扩大了生产厂房,成立了印刷、缝纫、化工三个专业组。其中印刷专业组又分为誊写、油印、石印三个小组,缝纫专业组分为剪裁、缝纫、手工三个小组,化工专业组分为肥皂、粉笔、墨水三个小组。另外还有毛织绣花小组、印染小组、毛巾小组、纺织小组、牧畜小组和园艺小组等。因平时要坚持教学,生产劳动时间只能限在星期日和课余时间。学生纷纷争相报名参加,但因生产场地小,机器设备少,只能优先让生活困难的学生参加。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近百人。参加生产劳动者每月可有四至六个工作日,每日可得工资1.5元,月收入为6~9元不等。
参加生产劳动,使生活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例如,男生王青卫,勤奋好学,家境贫寒,从一年级入学起,便分配他誊写讲义,只要平时学好功课,还准许他自行安排时间誊写。三年中,他所得工资,不但解决了他日常学习、生活花销,而且购置了一定数量的衣着等生活用品。女生单云英,擅长编织毛线品和绣花,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允许她利用课余时间包件工作。她克勤克俭,收入的工资,足以保证她完成学业。
当时学生利用星期日和课余时间参加生产劳动,须求得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因此,周祖训曾撰写了《中等学校学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建议》一文,油印散发;后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荐,在重庆出版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为扩大宣传,生产劳动课主任梁冰潜写了《信阳师范学校实行生产劳动答客问》小册子,石印出版,向来校参观者散发。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指导人员注意将理论讲授和示范表演相结合,经常具体地给学生以帮助。生产劳动课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如节约原材料,保养设备、工具,做好交接班工作,严格考勤制度等等。
信阳师范从1939年试办生产劳动起到1945年再次西迁时止,在六年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仅就工艺美术课的理论讲授而言,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教师梁冰潜就执笔编写了《图案基础知识》、《剪裁法》、《印染法》、《毛织法》、《化学实用技法和知识》等多种教材,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劳动的深入开展。
周祖训领导全校师生,积极推行陶行知的办学主张,大力开展生产劳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的赞誉,也引起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当时的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曾多次派人到校视察,均称此办法不仅富有教育价值,而且使战区学生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得到经济补助,实为一大创举。周祖训亦被誉为“生产劳动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