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刺客——开“士为知己者死”文化先河

  说起刺客,许多人大脑中第一反应出的是“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已经成了绝唱。那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实际早在春秋吴越时期,吴国就已经出现了两位非常有名的刺客——专诸和要离。

这两位刺客都是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或武艺,为博取功名或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博取他人性命,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精神。

报知遇之恩的专诸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途中,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但他的母亲一唤,他便回去了。伍子胥认为专诸是一位敢于赴难的勇士,就和他结交。当时正值吴国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伍子胥便把专诸推荐给了他。

公子光相当厚待专诸。

另有资料说,公子光厚待专诸的同时,还“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但专诸顾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犹豫不决。他的母亲知道事情后,为成全专诸能成大事自缢而死。专诸安葬好母亲后,便一心一意与公子光谋划刺僚的事。

公子光为何想杀吴王僚?

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诸樊知道三弟季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札;但季札坚辞不受,隐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为吴王。王僚违背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继位的祖规而接替父位。因而本应继位的公子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机夺位。为完成刺僚之事,专诸献计说王僚爱吃“鱼炙”(烤鱼),藏利剑于鱼肚,伺机刺杀。为此,他还特意去太湖学习烧鱼之术,三个月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见时机已成熟,公子光入见王僚,说:“有庖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辱临下舍尝之。”王僚欣然允诺,答应来日便去。公子光连夜预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王僚虽然答应了赴宴,但担心公子光会有阴谋,因此,来赴宴时戒备森严,从王室到公子光家厅堂内外布满甲士,操长戟,带利刀,王僚更是穿上三重盔甲,亲信不离左右。酒过数巡,公子光托言脚痛难忍,便躲入地下密屋。过了一会儿,专诸进献鱼炙,手托菜盘,两列武士夹专诸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专诸已将锋利的“鱼肠”剑暗藏于烧好的鱼肚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王僚,力大透过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声,立即死亡。旁边卫士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

公子光知道事情已然成功,便立即命令伏兵一齐出来,将王僚卫士尽数剿灭。公子光既杀王僚,便自立为吴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

不图富贵的要离

阖闾登上王位后,王僚的儿子庆忌便逃往卫国。庆忌这个人很了不得,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招兵买马,伺机为父报仇。阖闾获悉此事后茶饭不思,日夜寻思要除去这一心头大患。一天,阖闾与伍子胥谋划,要寻找勇土谋刺庆忌。伍子胥便推荐“虽身材瘦小但有上万人力量”的要离前往。

阖闾见到要离,看他生得身材瘦小,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便有些失望,但要离的智识和勇敢征服了他。他们共同商定计谋后,要离便假装获罪出逃,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

要离走后,阖闾还依预定计谋杀掉了他的妻子儿女,并且焚尸于市。

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常在左右,同谋举事。三个月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庆忌坐在船头,要离手持短矛侍立在后,突然刮起一阵江风,要离便借风势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将死,还忍痛甩掉矛,揪住要离的头多次按入水中,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欲杀要离,庆忌阻止了他们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告诫侍从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说完庆忌就死了。要离渡过长江后就不走了。随从问他为何不走?要离满面凄然地说:“吾有三宗罪不容于世:为给国君做事而牺牲我的妻子,不仁;为新国君而杀故国君之子,不义;为了成别人之事,而使我残身灭家,不智。有此三罪,何面目立于世哉!”说罢,纵身跳入江中。

要离尚未断气,随从将其捞救出水,要离说:“捞我何意?”

随从说:“你回国后,必有爵禄,何不欣然接受?”

要离大笑说:“吾不爱室家性命,何况爵禄?你等带我的尸体归国,可取重赏。”于是夺从人佩剑,自杀而死。

其实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一批职业刺客应运而生。在吴国专诸、要离两位刺客之前,出现了晋国鉏鸒刺赵盾、鲁国曹沫刺桓公等有名的刺杀事件,而与专诸、要离同时期或稍晚,豫让刺无恤、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等刺杀事件不断。

无疑,春秋时期是刺客非常活跃的时期。为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刺客又如此活跃呢?这可能与时代大背景有关。春秋是中国动荡不安,旧的制度和传统行将瓦解、新制度正在孕育的历史时期。按孔子的话说是“礼崩乐坏”,俗语所谓“乱世出英雄”,故而刺客特别多。

对刺客的评价,见仁见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特为刺客们作“列传”,热情地赞颂了他们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鉏鸒刺赵盾

鉏鸒,春秋晋国人。(?—前607年)

有人不认为鉏鸒是刺客,因为他根本没有行刺,但鉏鸒的历史身份的确是刺客,在《左传》里有精彩的记载:

当时晋国君晋灵公,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晋国民怨沸腾。宰相赵盾屡屡进谏劝灵公改正,灵公全然不听,反有厌恶之意。

前607年,灵公宠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贾献计加害赵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贫,臣常接济之,其感臣之惠,愿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国!”

是夜,灵公和屠岸贾密召鉏鸒,赐酒食,告以“赵盾专权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误事。”

鉏鸒领命后潜伏赵府左右。五更,见重门洞开,鉏鸒进中门,看到堂上灯光影影,赵盾朝衣朝冠,垂绅正笏,端然于堂上坐以待旦上朝。鉏鸒大惊,退出门外,叹曰:“恭敬如此,忠义之臣也!刺杀忠臣,则为不义;受君命而弃之,则为不信。不信不义,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哉?”乃呼于门曰:“我,鉏鸒也,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恐有后来者,相国谨防之!”言罢,向门前一株大槐一头触去,脑浆迸裂而死。时惊动了守门人,报知赵盾,赵盾叹息不已,吩咐暂将鉏鸒浅埋于槐树之侧。

曹沫,春秋鲁国人。

当时齐国欲称霸中原,连年征战,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屈服了齐国。周厘王元年,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鲁、陈、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会盟于柯(今山东东阿西南)地。

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

将军曹沫请往。

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

曹沫说:“我去自会雪耻。”

庄公说:“如何雪耻?”

曹沫说:“君当其君,臣当其臣。”

庄公说:“寡人越境求盟,犹如再败了一次。若能雪耻,我听你的!”就和曹沫同行。

这次会盟隆重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

当鲁庄公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会盟宾相告诉曹沫只能在坛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

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正准备歃血为盟,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被吓的目瞪口呆。管仲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问:

“将军要干什么?”

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你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请考虑怎么办?”

齐桓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说:“大夫且慢,你说怎样就怎样!”

曹沫说:“要求归还被侵略的城池!”

齐桓公连忙答应,说:“寡人马上与你立誓。”并向天指日发誓决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剑,微笑自如,遂签定盟和约。

豫让刺无恤

豫让,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晋国人。

当时晋国内乱,晋侯已经成为傀儡。晋敬公五年(前447年),智瑶(智伯)胁迫韩虎、魏驹两家,起兵困赵襄子无恤在晋阳孤城。但韩、魏二人暗中与赵襄子合谋,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知瑶,知瑶兵败,被无恤斩杀于晋阳城下。无恤用他的颅骨做了喝酒的饮器,还灭了智瑶全族。但智瑶的家臣豫让侥幸逃脱,誓要为智瑶复仇。

第一次豫让刺杀无恤是混在奴仆之中,进宫修整茅厕,藏于其内准备行刺。然而,就在赵无恤如厕之时突然感受到了逼人的杀气,急使属下搜厕所,搜出带利刃的豫让。豫让直言不讳说是为智瑶复仇,赵无恤感叹到:“智瑶死,智氏族灭无后,豫让却为其复仇,真义士也,杀士不祥!”于是释放豫让,但豫让当时明确表示还要复仇。

暴露后行刺更加困难,但豫让矢志不渝。他“漆身若癞,吞炭为哑,灭须去眉,行乞于市”,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了。不过一个朋友还是认出豫让来了。

朋友说:“凭你之才,去侍奉赵无恤,必得重用,取得他信任后寻机行刺,唾手可成,何苦用这种自残的办法呢。”

豫让正色答道:“委身侍奉别人,又要图谋人家的性命,岂不是怀着二心服侍君主。岂不败坏了天下人臣之义,这和贼寇有什么区别呢?我现在漆身吞碳,为智伯报仇,就是要使臣子怀二心者,听闻我这样而惭愧!”

第二次豫让在一座石桥(赤桥)下诈死准备刺杀赵无恤,无恤车队到后,马突然受惊,无恤命左右搜得一死人,他判断必是豫让诈死行刺!豫让又一次被擒获。

赵无恤质问:“你曾侍奉范氏,智瑶灭范氏,你不替范氏复仇,反侍奉智瑶,为什么我灭智瑶后你如此坚决地为他复仇?”

豫让说:“我事奉范氏时,他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故我就象普通人一样报答他,而智瑶却当我为国士、知己,蒙其解衣推食,我以国士那样来报答他,事情岂可一例而观!”

赵无恤长叹:“我已经宽恕过你,不能再放了你了。”解剑令豫让自裁。

豫让说:“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臣子的忠义,臣子为了忠义而不惜牺牲生命。上次你已宽赦我,天下无人不称赞你的贤明。今我自当受死,但我希望能在你的衣服上刺几剑,以实现我复仇的心愿,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

无恤怜其志,脱下锦袍以成全豫让。豫让拔出配剑跳起来大喊着连刺数下,“我可以报答智瑶于九泉之下了!”说完后便自刎于赤桥。

豫让的死震惊了社会,“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豫让开了两千年来“士为知己者死”的滥觞。

聂政刺侠累

聂政(?—前397年),轵邑深进里(今济源轵城南)人。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在市场做市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赠黄金百镒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

不久,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无一切后顾之忧后,聂政到严仲子府问得其仇家具体情况,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

侠累府宅护卫森严。当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长剑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王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者。聂政姐聂荣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蒙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之恩,我当往认之。”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荣抱尸恸哭,大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吾弟聂政啊!”

路有往来人,好心劝阻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王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荣回答:“我知道!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认识吾弟聂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话说完,聂荣长呼三声“天!”气绝而死。

有市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

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荆轲刺秦王

荆轲,战国末期人。

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都学过,恕不赘述。

荆轲所处时代距司马迁最近,司马迁亲自做过调查(向熟悉此事的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请教),所以着墨最多,记述最详,写得震撼人心,使得荆轲刺秦成为了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事件。

荆轲刺秦的故事悲壮激昂,而易水之上一曲悲歌至今已成千古绝唱。正因为如此吧,此故事屡屡成为电视剧、电影题材。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