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子贡——寥寥数子变天下棋局

  在东南的吴、南两国渐渐兴起的时候,中原的鲁国出了一位对后世的中国影响至深的人物——孔子。孔子在随后的中国的历史中以“至圣先师的”圣人面目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尊敬,但在当时,孔子还没有后日的尊贵,只是一名“贤者”,是不合时宜的老夫子,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各国的统治者接受。这时候,孔子正带着他的众位弟子周游列国,以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说到孔门弟子,世人皆知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有传说的成分,但孔子门下的确聚集了众多人才,从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孔门弟子有名字可考的就有77人,其中事迹见于记载的有25人。在孔门的弟子中,以德行见的有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以言语见长的有宰我、子贡;以政治见长的有冉有、子路;以文学见长的有子游、子夏。在这些弟子中,颜渊最为聪明,最好学,也最为孔子所欣赏,可惜短命;还有一位冉伯牛寿命也很短,他们都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其余各弟子都是一时的俊杰。闵子蹇曾被鲁国大夫季氏召为费宰(管理费邑的官吏)而坚辞不就。促弓做过季氏的家宰(在东周各个诸侯国里,大夫也有自己的领地——食邑。势力强大的大夫的领地俨然是自主的国中之国。家宰就是为大夫管理食邑。季氏是当时鲁国的巨室,食邑一度占鲁国领土的五分之三,长期主持鲁国朝政。)宰我受过鲁哀公的咨询,可以推断出他在鲁国任有官职。冉有做过季氏的家宰,于公元前848年,齐国大举入侵鲁国,冉有在朝野一片不抵抗的声音中,力主出兵,并且用芭陷阱,大败齐军。子路在卫国作官。子游做过鲁国的武城宰,孔子到他治理的地方,听到民间一片弦歌之声,因此和他开过“割鸡焉用牛刀”的玩笑。子夏做过晋大夫魏成子的老师,魏成子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是战国初期最有作为的明君。

但在人才济济的众多孔门弟子中,子贡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他也可以说是孔子门下最有作为和影响力的一位弟子,子贡的作为改变了当时各国间的战略均衡,甚至是间接促成了越王勾践的复仇、称霸的大业。

《史记》中这样记载子贡:“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以能言善辩、反应机敏著称,“子贡以言语见长”。而老师孔子却是非常讨厌“巧言令色”,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夫子经常训斥子贡,“常黜其辩”。例如,子贡经常在背后评论别人。孔子听到非常不以为然,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很贤明吗?老师我就没有时间来作这些。)这是夫子在委婉地劝戒子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学问道德上,而不能整天对人评头论足。

但孔子对子贡的批评更多的是怕他过分逞口舌之利,是慈爱的关照。其实,夫子很多时候还是喜欢和这个聪明的学生谈话,有时也便与子贡说些较为推心置腹的话。例如,孔子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你和颜回谁更聪明?)子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由一可以推断出十来,而我只不过由一知二罢了。)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抑此扬彼,并不是夫子教育学生时常用的思路。这更不是夫子真的自觉不如颜渊。夫子知道眼前的子贡是聪明伶俐、能明白自己心意的人,才会这样谈论到另一位弟子:颜渊既然不善自语,人又有点过迂,不是容易叫人心悦诚服的主儿。那么只有说点过誉的话,推重起来才见得诚恳。难得是师徒二人一般的一本正经,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在读这一段时,都不禁会为老师、弟子间的心照不宣而莞尔一笑。

子贡问老师:“赐何人也?”(老师觉得我怎么样?)孔子说:“汝器也。”(你就像个有用的器物。)子贡接着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春秋时宗庙里供奉祖先的宝器,由此可以看出夫子对子贡的期许很高,认为他有安邦定国之才。这也是后来赞誉某人能够担当大任的“瑚琏之器”这个成语的由来。

正是夫子深知子贡是可以担当大任的“瑚琏之器”,所以在公元前487年,齐国的大夫陈常准备侵略鲁国的时候,子路、子张、子石等弟子都请命去到别国请救兵,孔子没有答应,却惟独让子贡去。

当时春秋的形势是,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激烈动荡时期。晋国虽然很强大,但国君已经逐渐失去权力,国家由六个卿大夫掌握。齐国的大夫陈常(陈氏就是后来战国时统治齐国的田氏,古时陈、田同音,春秋的记载用陈,战国的记载用田)是齐国势力最大的巨室,把持齐国的朝政,陈氏想要杀掉齐简公,但又担心齐国其他几位有势力的大夫,像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所以计划借起兵攻打鲁国来削弱其他势力。楚国,虽然经过吴国阖闾、伍子胥和孙武的打击,国力已经大为衰减,但余威尚在,仍然威胁着中原的诸国。南方的吴国因为征服强楚而一跃诚为强国,并已经在会稽山俘虏了越王勾践,而吴王夫差正在野心勃地想争霸天下。东南的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试图复分。而后来统一天下的西方秦国还比较弱小,远未能对中原的诸侯国构成威胁。

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氛围下,子贡开始了其传奇般的救亡鲁国的外交历程。

子贡先向北来到齐国,拜见了陈常,并对他说:“那鲁国,是很难攻打的国家。您要去攻打它,那就错了。”

陈常不解地说:“鲁国为什么难以攻打呢?”

子贡说:“因为它的城墙又薄又低,它的护城河又猫狭又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不中用,士兵厌恶战争,所以您不应该和他们交战。您还不如去攻打吴国。那吴国,城墙又厚又高,护城河又宽又深,铠甲坚固、士兵精良、器物珍贵、弓弩强劲,又满腔热情了贤明的大夫来守卫它。这是容易攻打的国家啊。”

陈常听完,脸色一变,勃然大怒说:“你认为困难的事情,是人家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事情,是人家认为困难的。您用这些话来劝谏我,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子贡开始为陈常分析齐国的时局。子贡说:“我听说,如果危机潜伏在朝廷内,就去攻打强国;如果危机存在于民间,就去攻打弱国。而您三次受封但三次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大臣们在反对您。现在您又想攻下鲁国来扩展齐国的领土、消灭鲁国来增添自己的威势,但您想错了。这样做只会助长别人的势力,您的功劳根本显不出来。打下了鲁国,国君会更加自信,众位大臣也会更加放肆。那时候您再想去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更难了。所以我说,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子贡这番话是根据齐国的政治形势作出的分析,他指出陈常刚刚控制齐国的权力,地位还不稳,齐国仍有一些势力,现在如果攻打鲁国,虽然会胜利,但只能是让齐王及大臣们得利,对陈常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攻打吴国,肯定要消耗大量国力,但反对陈常的大臣们也会损失惨重,陈常反而在齐国的相对实力更强了,到时候孤力国君专制齐政的就只有你陈常了。“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陈常说:“好!但尽管这样,我的军队已在鲁国的城墙之下了。如果我离开鲁国而开往吴国,大臣就会对我起疑心,对此我应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您只要按兵不动,请让我替您到南方去拜见吴见,我能够请他救援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有机会率齐军去迎击吴军了。”陈常同意了。

鲁国的生死存亡,就这样因为子贡的一席话顷刻间发生了由生到死的逆转。

子贡又来到吴国拜见吴王夫差。子贡知道,在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后,又镇伏了领国越国,现在的吴国正处于上升这势,此时吴王夫差心里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能争霸中原。所以子贡开门见山地对吴王说:“我听说,一个行王道的国君是不会让诸侯属国被人灭亡。一个霸主也不会容许天下有另外的强敌出现。虽然天平的两端是千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对峙,就算加上一个钱币也会破坏平衡。现在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要把小国鲁国中为己有,以此来和吴国竞争。我为您感到担忧。援救鲁国,可以赢得美名;讨伐齐国,有极大的好处。名义上是保存了鲁国,实际上是折损了强暴的齐国又威慑了强大的晋国。这样大王就不应该再犹豫不决了。”

吴王夫差说:“好。但尽管如此。我曾经和越国交战,迫使越王躲在会稽山上,并到吴国来当奴仆,我没有杀他。越王是贤能的君主,他刻苦耐劳,夜以继日,在国内整治政务,在国外交结诸侯,他一定会有报复我的念头。你等我打下了越国后再照你的话去作吧。”

子贡说:“不行。越国势力不如鲁国强大,吴国强大也比不上齐国。如果大王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去攻打越国,那么到时候齐国也就占领了鲁国。况且为了畏惧小小的越国而不敢和齐国作战,是不勇敢的表现;看到小小的好处而忘了重大的危害,是不明智的行为。如果您真的担心越国的话,请让我到东边去见越王,让他派军队随您一同行动。”

子贡于是赶往越国。得到消息的越王勾践命人打扫郊外的道路迎接子贡,并亲自到宾馆会见子贡,说:“此蛮夷之国,大夫怎么会屈尊光临这里呢?”子贡说:“我劝说吴王伐齐救鲁,吴王已经动心,但是顾虑你越国,所以想打下越国后再出兵伐齐。”紧接着子贡告诫勾践,说:“如果没有报仇之心而引起别人的疑心,是愚蠢的;如果有报仇之心而被对方警觉,则会给自己带来凶险;事情还没有启动就已经让人知晓,那就危险了。”越王听了磕头至地,拜了几拜说:“我曾经不自量力,想和吴国决一死战,结果弄到了现在这般田地,这种痛苦真是痛入骨髓。我日夜不休地修养生聚,操劳国事,就是想和吴王拼个生死,这是我唯一的愿望。”勾践接着请子贡为自己出谋划策。子贡便指出:“吴王为人猛暴,国家频繁征战,国力疲乏,士兵厌战,民怨沸腾,大臣离心。忠臣伍子胥因进谏被杀,现在国政由佞臣伯嚭治理,他只会讨好吴王来谋取他自己的私利,却是吴国的大害。如果你真能派兵去协助吴王,来刺激他的好战;用重金和宝物孝敬他,来满足他的贪欲;用恭敬的言语和礼仪尊崇他,来顺应他的虚荣;那么此次吴王一定会伐齐。吴国伐齐,无论胜败都会对越国有利。吴败则会大大削弱,胜则会威胁晋国,妄图称霸中原。这时我愿意出使晋国,让晋国配合越国攻打吴国。到时候,吴国的精锐已经在齐折损大半,主力又被晋国牵制在北方,大王就可以趁机去攻打吴国。那才是真正的决胜之机啊。”越王听后十分感谢,拿出大量的财物赠送给子贡,子贡谢绝了。

接着子贡又返回吴国,对吴王说越王十分恐慌,并一再表白感谢吴王的宽宏大量,保全了祖先的宗庙,勾践对吴王忠心耿耿,绝不会再与吴国打仗。几天之后,越国的大夫文种来到吴国,表示越王愿意亲自带领全国的士兵,“士卒三千人”,随同吴王一起征计齐国。文种还随行带来了一些上等的兵器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十分高兴,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不可。带走了人家的军队,耗空了人家的国力,再让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绝非仁义之举。”子贡建议吴王只收下兵器、军队,不要让勾践随同。吴王听从了子贡的话。于是吴王夫差发动全国“九郡”的兵力去计伐齐国。

至此,当时诸侯国的势力均衡状态已经被子贡天才的外交谋略彻底打破。但是,子贡还要将形势引领到更深的层次。

子贡离开吴国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晋国,他要安排好下面的布局。拜见晋君后,子贡告诉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到晋国。晋国立刻变得很紧张,随即开始战争准备。

吴国越兵伐齐,吴军和齐军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齐军打得打败,俘获了齐国“七军”。随后吴王果然野心膨胀,并不退兵,而是向晋国进逼,想要与晋国争霸。结果吴王被晋国大败,越王勾践趁机突袭吴国,与吴王夫差进行了总决战,结局大家都知道,夫差战败被杀,越国灭亡吴国。

子贡的出使,不但解救了鲁国,还顺势打乱了春秋时大国间的战略格局,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极为精彩的外交传奇。子贡宛若是一名围棋国手,只投了寥寥数子,便使天下这盘大棋局的攻守之势发生变化,演化成有利于弱国鲁的一副局面。除了保存了鲁国,春秋时重要的吴越争霸、田氏伐齐等重大事件也在子贡的谋略下发生了重大转机。子贡一人居然用“言语”加速甚至部分改变了春秋的历史进程,让后人不能不感叹他高超的政治、外交才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子贡的作为大为赞叹,“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中记述孔门弟子的《仲尼弟子列传》共6000多字,记录了孔子弟子中有事迹和名姓可考的七十七位,而其中子贡一人就占了2000多字、三分之一的篇幅,成为浓墨重彩描写的核心人物,太史公对子贡可谓是“青眼有加”。

从留下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贡是非常惹人喜爱的性格,他博学强记,能言善辩,但又不是不通世故的书呆子,他对时局、情势把握异常清醒,待人接物也非常明白事理,所以夫子才会对子贡有“瑚琏之器”这样高的评价。

子贡与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子贡很早就在孔子门下学习,孔子一生中,前五十几年是在鲁国政坛角逐时期,学术成就不是很大,也不太受后代注重,孔子真正成为大家的时期是他人生最后的将近二十年,从五十六岁他在列国流浪开始。子贡经历了孔子这最重要时期的全过程,并且始终跟随着孔子,是孔子最亲近的几个弟子之一。孔子流浪列国的历程,是漫长、充满艰辛而又伴随着一次次希望破灭的过程,孔子及其弟子们不但曾经“累累如丧家之犬”,还不止一次生命受到威胁、人格受到侮辱。子贡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旅程中,也曾为老师的遭遇感到不解,在孔子“厄于陈蔡”时,就委婉地劝说老师:“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老师的道理伟大到了极点,所以天下人就不能接受老师。老师何不稍稍降低迁就些呢?)这自然遭到孔子的批评:“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好农夫也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工匠也见得能随所有人的心意。君子能坚持他的思想,就像织网一样,要编织好主纲,让它条理清楚,而不一定就能够被容于当世。现在你不去探寻真理,却降格来苟合求容,子贡,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见于《史记·孔子世家》)这段话并不说明子贡要背弃夫子,反而更像是他在心疼自己的老师。果然,不久后子贡就到楚国求援,楚王派人来接孔子,使师徒脱离了困境。

孔子晚年又回到鲁国定居,这时夫子早年的大弟子们死的死,散的散,子贡成了少数能够最终送行孔子的人。孔子痛,子贡请见。孔子方负仗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在老师死后,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然后去之。

子贡对于孔子非常尊崇,有人曾问他,孔子未必比子贡强,子贡为什么这样尊重孔子。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而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子贡针锋相对地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均见《论语·子张》)

孔子死后,子贡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领袖人物(这一点可以从论语中大量出现子贡的活动得到印证),也与其他孔子一道担负起宣扬孔子学说的重担。由于子贡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子贡“常相鲁卫”。客观上也为子贡宣扬儒家学说提供了好条件。后世一般认为,孔子之名声之所以能传扬天下,颇得力于子贡等人对孔子的宣扬。

孔子弟子多从事政治,出仕诸侯或公卿,如仲弓、子路、宰我、子游等:从事教育也不少,如子夏、澹台灭明等。而子贡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商人,而且是有名的富商,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专门记载富商的《货殖列传》里,就有子贡的名字这从孔子晚年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由(子路)也彦,回(颜渊)也屡空。赐(子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张略嫌偏颇,曾参迟缓笃定,高柴憨厚耿直,子路直率勇猛。颜回却经常在穷困之中,而子贡则不受命运的摆布而去经商,却总有收获。子贡不听孔子正统教导,不做君子的正业而做买卖投机,却屡屡获利。

子贡没有像颜回那样受贫穷的困扰,最后不幸早死,反而去从事看似远离夫子教诲的经商,给自己的人生打下了优厚的物质基础。从这一点看,子贡恐怕还是孔门弟子中最能为我们现代人接受、喜爱的一位。现在看来,既有事业上的成功(经商致富,出使救鲁),又能修身养性、不放弃老师的学说,子贡的确称得上一位“儒商”。

更为可贵的是,在几千年前,子贡就树立了一种坚持独立、追求自由的人格取向。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既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别人干涉,也不愿意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如此人生态度、人格魅力,让困惑、厌倦于人情世故的我们都不由得对子贡出“心有戚戚焉”的亲近。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