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和局部控制,直接间接地推动了德意志的社会变革进程。从莱茵河两岸所进行的最彻底的改革,到奥、普两大邦的改革反应,特别是普鲁士改革的成功,人们都可以感受到拿破仑的巨大影响。但是,德意志在异族统治下能带来多少资产阶级改革,它在历史上的合法权利也就失去多少。特别是当拿破仑通过大陆封锁体系把德意志和他的附属国纳人一体化轨道,服务于法国资产阶级的反英目标时,各国的民族利益开始受到严重侵害。
自1806年月21日拿破仑从柏林发布大陆封锁令以来,包括整个德意志在内的直接间接为法国控制的欧洲大陆地区都被纳人这一体系。拿破仑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陆封锁直接打击英国对大陆国家的出口贸易,以便在经济上制服这个岛国对手。拿破仑的经济制裁战略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贸易是大为减少了。但是英国采取的反封锁政策也对参加大陆体系的各国带来严重损害。由于法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英国,它无法满足大陆各国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消费品的短缺和昂贵,使他们难以拒绝来自英国的走私贸易的诱惑。此外,英国通过强大的海军对大陆海岸的反封锁,直接造成了大陆对外贸易和航运的萎缩,其结果为以往经营海外物品的商人、船主、造船厂主和技工带来了灭顶之灾。从法国到荷兰的沿海港口一片萧条,在的里雅斯特,年出口总吨数从1807年的20.8万吨跌至1812年的6万吨。昔日繁盛的港口己变得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在德国,脆弱的工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打击,除了棉纺工业有所发展之外,传统亚麻织业由于失去海外市场陷于破产境地;粮食出口下降惊人,使得长期依赖农作物出口的普鲁士遭到沉重的打击。它既不能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也不能合法地从英国取得工业品。这种打击也波及到毗邻的波兰和俄国,东欧的贵族已无法再接受大陆封锁,他们在僧恶法国人的同时,开始同情英国人大陆封锁作为一种反英战略最终失败了。因为只要英国海军控制着海洋,它在大陆贸易中的损失就可以通过在别处的贸易得到补偿。从1805年至1809年,英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从 30 万英镑升至 630 万英镑。它表明,一个海外世界的存在是大陆封锁制度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此外,大陆封锁作为一项强化法国在欧洲统治的手段也遭到了失败,因为它引起了对拿破仑政权的广泛对抗。对抗的第一道闪电出现在 1808 年的西班牙,西班牙人是大陆体系中第一个公开拿起武器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他们通过武装的民众打败了法国正规军的人侵首次在欧洲粉碎了拿破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又以游击战牵制着大约30万法军,达五年之久,成为拿破仑帝国久治不愈的“溃疡”。在德意志,自 1809 年蒂罗尔一奥地利富有起色的反抗遭到失败以来,各地多次爆发人民起义,在法兰克尼亚、波美拉尼亚、黑森和威斯特伐利亚不断地有反法暴动发生。起义多由爱国军官或贵族领导,他们试图用自己训练的义勇军通过局部行动来引发全民起义,但因力量分散,先后都遭到失败。
此外,德意志蓬勃兴起的民族文化运动也为渴望摆脱异族统治的德国人提供了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在民族主义先驱赫尔德(174-1803年)的思想影响下,德意志知识分子开始突破法国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世界主义观念,着重从民族差异来论证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他们呼吁民族团结,反对异族压迫,要求恢复德意志的独立地位。在法军占领下的柏林,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费希特(1762-1814年)发表了一系列“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论证了存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号召争取建立一个“作为人类理性王国核心”的德意志国家。演说影响了整整一代德意志青年,激励他们为复兴德意志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在海德堡,浪漫主义文学家阿希姆·阿尼姆(1781-1831年)、克莱门斯·布伦塔诺(178-1842 年)和约瑟夫·格雷斯(176-1848 年),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德意志的历史意义,宣扬德意志民族权利,被誉为从海德堡燃起的一股吞噬法国人的熊熊烈火。此外,一些由青年爱国者建立的宣传性的秘密团体也展开积极活动,他们竭力宣传德意志的民族特性,呼吁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这场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民族运动,曾有力地影响了普鲁士的改革,同时也为未来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好了舆论准备,是反拿破仑的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在德意志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条件下,由于普鲁士改革的成功成为民族运动的坚固中心,德意志反法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的失败,为民族解放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自 1808 年西班牙人揭竿而起以来,在西欧、中欧不断发生的抵抗斗争不是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所遭受的惟一挑战;在东欧,沙皇俄国同拿破仑法国关系的恶化,构成了对这一体系的另一严重威胁。自1807年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来,俄国作为法国的盟友参加了大陆封锁体系。但是如同中欧各国所经历的那样,俄国也经历了无法同英国通商所带来的财政破产的同样过程。俄国的地主抱怨同法国的结盟,认为这是他们陷于贫困化的主要原因;他们向沙皇施加压力,要求脱离大陆体系。另一方面,沙皇亚历山大也对拿破仑在东欧的扩张心存戒备,特别是华沙大公国的建立,直接威胁到俄国的安全。因此,从1810年12月31日起,沙皇正式宣布退出大陆封锁,恢复了英俄商业关系。俄国的退出不只涉及俄国一国的利益,而是为大陆封锁体系打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它使得进人俄国的英国商品沿着俄国广阔的西部边界,经过成千上万的细孔流人欧洲,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大陆封锁。拿破仑无法容忍沙皇的“背叛”行为,他决心用武力来压服俄国。181年1月,拿破仑已着手进行对俄战争的军事准备。1812年2月和3月,又通过外交压力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与法国缔结反俄同盟条约。1812年5月,拿破仑在东部德意志和波兰已集结他的侵俄大军,共约 70 万人。这是一支全欧洲的军队。除了 1/3 的法军,还包括从西欧和德意志各个部分以及波兰征调的大量军队。6月24Fl,这支操着12种语言、来自欧洲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大军渡过涅曼河,向俄国进发。
拿破仑期望打一场激烈而短暂的战争,以达到迅速使俄国屈服的目的。但是俄军一直避免正面冲突,不战即退,采取了诱敌深人的战略。渡过涅曼河的法军面对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除了褐黄色的旷野、枯萎的植物,以及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隐约闪现的树木,到处看不到有进行抵抗的迹象。拿破仑首次遇到一种新的情况:他不是在同一支军队作战,而是在占领一片漫无边际的平原。直至8月巧日,疲惫不堪的法军才与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发生了首次遭遇战。战败的俄军继续撤退。到9月7日,双方在博罗迪诺进行了一场血战,拿破仑勉强取胜,但损失惨重。此后在 9 月 14 日,法军进人莫斯科。但俄国的首都已几乎变为一座空城。自侵人俄国以来,法军就因在这块广裹、敌对的土地上难以找到必要的物资而遭受给养不足的困苦,现在随着俄国人纵火莫斯科,情况已变得更为严峻。拿破仑在这座空城驻守一个月,一无所获,所有的和谈建议也遭到拒绝,于是,他被迫从10月19日开始撤退。由于严冬降临,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追击阻截,使备受寒冷、饥饿和袭扰之苦的法军伤亡惨重、疲于奔命。渡过别列津纳河,仅剩两万残兵败将逃出敌人的包围。拿破仑的大军已不复存在了。
拿破仑在俄国的溃败,成为西方以普遍起义反对法国统治的信号。它直接引发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主要参加者是德意志的劳动群众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贵族中的爱国者也加人民族解放战争的行列。1812年12月30日,当追击溃逃法军的俄国军队乘胜向西挺进的时候,随拿破仑远征的普鲁士军团指挥官汉斯·冯·约克将军(1759-1830年),未经国王授权即与俄军签订了一项普军保持中立的协定。这是一个大胆的步骤,它使俄军在波罗的海沿岸通行无阻,并导致普鲁士与法国的公开决裂。约克的行动得到流亡在俄国的施泰因的支持,他们在柯尼斯堡率先组织起地区性的反拿破仑斗争,并在克劳塞维茨(当时任俄军顾问)的帮助下组织起两万人的地方武装,从此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但是,约克的行动和柯尼斯堡事变遭到怯糯的普王的反对。他担心反抗不会取得胜利,也害怕广泛的人民起义会危及自身的统治。不过,在爱国热潮席卷全国的形势下,再三迟疑的国王还是行动了起来。1813年1月,他在哈登堡的陪同下来到法国势力控制之外的布勒斯劳。在这里,他受爱国者的推动于2月23日发布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命令;旋即在2月28日又同俄国签订了《卡利什协定》,规定俄国出兵巧万,普军8万,为解放欧洲共同作战。3月16日,俄、普通过《布勒斯劳协定》正式结盟,普鲁士向法国宣战。3月 17 日普王发表《告我人民》书,呼吁人民参加战斗,积极为保卫祖国、财产、荣誉和独立而战。至此民族解放运动进人高潮。从 1813 年 3 月起,在汉堡、德累斯顿、不莱梅、奥尔登堡、索林根、埃贝费尔德、雷姆沙伊德、贝尔格等地相继爆发人民起义。起义者自发地起来反击法国占领者,有力地配合了正规军作战,使反侵略战争真正成为一场广泛的全民族运动。
当普鲁士向法国宣战的时候,早在1812年12月提早赶回巴黎的拿破仑,经过三个月的准备,已组建起30万的帝国新军。新军在1813年春投人战斗,在3月至5月同俄普联军的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负。4月5日原法国大军残部被赶过莱茵河,柏林的安全已得到保证。但5月初,在格罗斯格尔申和吕岑近郊的战斗中,联军为拿破仑所败;5月20日,在包岑之战中,法军再度取胜。6月初,尚处于中立地位的奥地利出面调停,双方暂时休战6月4日至8月10日)。
休战期间,双方都在拼命备战。拿破仑把他的军队扩大到万人;联军方面,由于英国、瑞典加人同盟,力量有所壮大。奥地利向法国提出温和的议和建议,希望以莱茵河为界结束双方的战争,但遭到拿破仑的拒绝。于是,经过一段时间观望的奥地利于8月日对法宣战,至此,盟军的力量已明显超过拿破仑。到 1813 年秋季,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由于不断地征募新兵,其总兵力已达 85 万人;而拿破仑的军队,连同后备部队也接近万人。英国不惜一切代价,用金钱支持联军,联军的优势更为突出。拿破仑首次面对四大强国组成的“大联盟”,在战略上已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新的战役开始后,反法联军兵分三路向法国进逼:南部主力部分25.4万人,由奥地利的施瓦岑伯格任统帅,在波希米亚集结;中路俄普联军10.5万人,以西里西亚为据点,普鲁士 70 岁的老将布吕歇尔为总指挥;北方军巧万人,由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率领,对法军形成半圆形包围态势。但是在 8月 27 日的德累斯顿战役中,处于劣势的法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下竟击败施瓦岑贝格统帅的联军主力。然面,在格罗斯贝伦战役(8月23日)、卡茨巴克河战役(8月26日)以及库尔姆会战(8月29日至30日)中,法军却接连失利,这使德累斯顿战后意气消沉的联军大受鼓舞。至 10 月初,反法联盟三路大军在莱比锡附近对法军形成合围之势、川月 16 日,俄、奥、普、瑞四国联军万人,向15.5万法军发起向心进攻,拿破仑时代最大规模的战役正式开始。由于这场战役几乎欧洲各个民族都有兵员投人,史称“民族大会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其间由于萨克森军队倒戈,法军在损失6万人后,被迫向莱茵河方向撤退。莱比锡会战成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伴随着法军渡过莱茵河,依附于拿破仑的莱茵联邦随即瓦解,他所创造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贝格大公国和法兰克福也宣告解体。至 1813 年年底,除了一些要塞,莱茵河东岸的德意志领土全部摆脱了法国的控制。
乘胜追击的联军在 1814 年新年之夜渡过莱茵河,随即解放了西岸的德意志领土并迅速向法国北部推进。
退回法国的拿破仑在 1813 年底重新组织了万新军,准备在法国本土进行最后决战;但人侵的联军这时已近 23 万,并且还有几乎同样多的军队正从各路赶来增援,拿破仑的形势已变得岌岌可危。但他仍能利用联军内部不协调的弱点,在尚波贝尔、蒙米赖和沃尚的战斗中(2月10日至14日),将强大的对手打败。然而在2月下旬以后,形势开始逆转,联军在巴尔(2月27日)、拉昂(3月10日)和阿尔西(3月日)连续重创法军。拿破仑企图进人联军的后方,切断联军与莱茵河的交通线,但是联军已决定置他于不顾而奋力攻取巴黎。
3 月 30 日,失去保护的巴黎向联军投降。31 日沙皇和普王进人巴黎。拿破仑大势已去,被迫于1814年4月6日在枫丹白露宣布退位。根据联盟各国的协议,由法国前国王之弟回国执政,是为路易十八(1814-1824年),法国出现了旧王朝复辟。
德意志通过反拿破仑的战争实现了民族解放。但是由于旧的君主势力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它未能满足解放战争开始以来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的统一和进步要求,在维也纳的善后会议上,重建的德意志是一个令渴望统一的民族主义者十分失望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