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末至天宝年间,牛仙客、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先后担任朔方节帅。都子仪深蒙信任,定远屯田,横塞驻防,利理单于,安北两都护府,经略阴山防线,成为负责方面的戍边宿将。
当郭子仪奉调来到朔方镇时,担任节度使的是径州鹑肛(甘肃灵台)人牛仙客。此人起家之初为县衙小吏,后以累积军功升迁至河西(甘肃武威)节度使。其为人诚信,居官清勤,在河西节度使任上,致力营田,节省开支,仓库充实,器械精利,考绩突出,得到唐玄宗嘉奖。
开元二十四年(736)四月,深得玄宗欢心的李林甫升任中书令,他举荐牛仙客人朝担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宰相,并遥领朔方节度使(至开元二十八年十一月)这样,郭子仪作为牛仙客的下属,二人之间有了比较切近的关系。
开元二十七年(739)四月,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门下侍中。二人总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大权。牛仙客上奏,改任郭子仪为定远城使兼本军营田使。早在太宗贞观初年,凡边州沃衍有屯田条件的,则设置营田使定远城(宁夏平罗南)在灵州东北200余里的黄河西岸。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朔方军大总管郭元振因西受降城(内蒙五原西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与黄河西岸的丰安军(宁夏中卫)之间,千余里地无军城,辽远空阔,烽堆杳渺,致使丰安军形势孤单,故特置此城,作为行军计集之所,招募兵士5500人驻扎镇守。其后,驻兵逐渐增至7000人,并有战马2000匹。信安郡王李稀担任朔方节度使时。又修筑了羊马城,幅员14里。定远城当南北大道,西面不到百里便是贺兰山。此山南北长约500里,东坡陡峻,实乃边城的天然屏障。贺兰山与黄河之间,士地平沃,有良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又有池盐出产。若尽收土地之利,足以赡给军储也而且,唐朝自开国以来,凡边疆驻兵戍守之地,有条件的,皆置屯田,耕种垦殖,充实兵粮马料,节省槽转费用。
郭子仪到定远城主持驻防和营田事务,当与其上司牛仙客不无关系。牛仙客得以入朝为相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在河西军镇任上的营田成绩。在他入朝为相遥兼朔方节帅期间,自然仍会重视这项驾轻就熟的军政事务。而此时的郭子仪,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将领,秉性持重,宽厚仁爱,体恤士卒,又有十余年的边塞经历,军务练达,是最为合适的人选约略也是在这一年,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由吉州(江西吉安)刺史调任绥州(陕西绥德)刺史。郭敬之时年73岁,已是古稀之人,过了致仕(退休)年龄他由吉州调任绥州,并非升职,而是照顾年事已高,到离京城和故里较近处供职开元二十八年(740)至二十九年,朔方军镇两易节帅先是韦光乘代牛仙客,次年又以王忠嗣代韦光乘。王忠嗣时年37岁,系开元初年陇右勇将、烈士王海宾之子。他自9岁起被收养于宫中,是太子(李亨)的少年友伴,成年后雄毅寡言,长于武略,深得唐玄宗器重。自25岁以后,王忠嗣转战边疆,十余年间战功卓著,晋升至河东镇(山西太原)节帅。
至天宝五载(746)正月,他一身佩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镇帅印,控制东西万里边疆,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这是唐朝开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
王忠嗣在朔方节帅任内和总理四镇边防期间,有两项重要措置。一是在每年的绢马互市之际,高估马价,引诱诸蕃部落争相卖马于唐,来者一概买进,由是蕃马益少,而唐军益壮。二是在云中(山西大同)至朔方缘边数千里的冲要之地,修缮或新筑军城,拓境各数百里。这是继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边城建设。开元末年,后突厥因内部分裂而实力大受削弱,唐朝乘此机会,联络原属后突厥控制的回绝部落,构成南北夹攻态势。
王忠嗣调兵遣将,在强固边防的同时,积极筹划北伐。天宝元年(742),郭子仪调任单于都护府副大都护、东受降城使,朔方左厢兵马使,负责朔方镇辖区左翼的驻屯戍防。单于都护府(内蒙和林格尔土城子)西南方向至东受降城120里;东南至河东镇静边军(山西右玉)120里;南至朔州(山西朔县)350里。其北面的白道,是古代穿越阴山南北的要道之一。北魏时,此道南谷口有白道城,出城向北有白道岭,东西亘延皆古长城。白道因高坂色白如同石灰,距数十里即可望见而得名,其沿途有土穴涌出泉水,可供人马饮用,故而为兵家所重。
单于都护府与白道岭之间,是黄河及其支流金河(大黑河)冲积而成的谷地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其地皆为黑沙土壤,省功力而多收获,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在这里兴置屯田,金河在隋朝时已能通水运。在唐代北方东西万里的边疆线上,阴山之下的河套地区,不仅地位居中,而且地形平坦,水草丰美,宜于胡骑驰骋。阴山的南坡陡峭盗立,形如屏障。唐朝在阴山之下屯田积谷,在横山以北牧养马匹,可收军粮和战马就近供给之利。
是年八月,王忠嗣出兵北伐后突厥,降其西杀所属部众千余帐。天宝三载(744),王忠嗣再次出兵,击破后突厥左厢十一部。四载,回屹击败后突厥,斩杀其白眉可汗,传首长安。后突厥汗国灭亡,回绝便取代了其在大漠南北的地位三载正月,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病逝。郭敬之的最后一任官职是寿州(安徽寿县)刺史,其时约在天宝元年。他虽然年寿位崇,毕竟桑榆晚景,老态龙钟,未久便病归故里,寿终正寝。父死失估,百日泣血。按照丧服制度,父母亡故,亲子要服孝三年(实为27个月)。在任官员必须离职成服,归家守丧(丁忧)。丧期结束,才能重新任职天宝五载(746)夏天,郭子仪丁忧结束,官拜右金吾卫将军兼判单于副都护,又返回北,这年四月,王忠嗣生动辞去朔方节度使之职,由张齐丘接任。八载(749)三月,张齐丘在中受降城(内蒙包头西)西北500里外的木刺山(内蒙五原西北,阴山南麓),利用故可敦城址设置横塞军,将安北都护府治所由中受降城移置于此处。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本军营田使。横塞军城更远在西受降城之北,处于阴山防线的最前沿天宝九载(750)八月,张齐丘发放军粮不公,引起士卒怨愤,群起殴打了他身边的判官。当时郭子仪也在场,急忙将张齐丘挡在自己身后,才使他免遭殴辱。风波平息后,张齐丘被降职调离,由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兼任朔方节帅。十载(751)正月,玄宗任命宰相李林甫遥领安北副大都护和朔方节度使,以户部侍郎张昨担任节度留后,坐镇理事。是年二月,深受唐玄宗宠信和李林甫扶持的范阳(北京西南)、平卢(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又兼任河东镇帅,权势熏天,炙手可热。
十一载(752)三月,朔方镇辖区内发生了一场动乱。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调集了20万大军,准备讨伐契丹安禄山奏请调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率同罗骑兵一起出征。阿布思与安禄山素来不和,担心其借机陷害,便请节度留后张昨上奏朝廷,不与安禄山同行。但被张纬拒绝。阿布思进退两难,一怒之下,率领他的部众打破粮仓和军械库,大肆抢掠后叛逃漠北。这一来,安禄山进攻契丹的计划只好暂停。九月,阿布思率领部众南下侵扰,围攻水清栅(中受降城西),被守将张元轨率军击败,又窜归漠北。
朔方镇发生动乱,遥领节度使的李林甫脸上无光,遂于四月下旬自请解职,举荐河西节帅安思顺接任朔方节帅和安北副大都护。安思顺到朔方镇任职后,针对阿布思叛乱后的军事形势,对阴山防线作了一些调整。先是于当年奏调河西节度副使李光弼担任单于府副大都护。李光弼原是王忠嗣属下爱将,刚毅善战,治军威肃。安思顺对其很器重。随后经过勘查权衡,决定将横塞军移置于大同川之西。十二载(753)冬天,安思顺以地偏土摘,苦寒难耕为由,上奏朝廷。唐玄宗准其奏请,并改横塞军为天德军,仍由郭子仪担任安北副都护兼天德军使安思顺奏请设置天德军,其战略部署是以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连接振武军为朔方镇的左翼,以西受降城和丰州连接定远城为右臂,向南控制党项部落,向北防御回纶进犯。而天德军左右钩带。居中处要,成为阴山防线的指挥中心。至十四载(755)时,天德军城修筑完毕。其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南进大路”。天宝十三载(754)春天,郭子仪又兼任丰州(内蒙五原西南)都督、西受降城使、朔方军右厢兵马使。此时的阴山防线东、西两翼,分别由郭子仪和李光弼负责防守。郭子仪时年58岁,戍守边疆已近30年,霜染两鬓。李光弼时年47岁,转战边塞已有20余载,熟谙蕃情。郭、李二人都是胸怀城府,富有韬略,深得镇帅安思顺器重信赖。
这年四月,郭子仪的母亲、平原郡君向氏老夫人去世他又遵从丧礼,离职归家,服孝守制,直到次年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时,郭子仪丧制未满,被夺情起复,摧升为朔方节帅,奉命率军东进,讨伐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