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红颜祸水”

  中国历史的天窗首先要声明的是,“红颜祸水”这个提法绝无贬低或歧视妇女的意思,只不过是借用了历史上一个从男性角度出发的相对狭隘的称呼。这称呼所指的女士,美自不必说,是为“红颜”;又因为这美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社稷的兴亡,是为“祸水”。但是今天客观来看,美丽就可以误国吗?这完全是某些男性主义卫道士为掩盖或推脱责任制造的借口,他们只认为江山的葬送是因为美貌诱惑和驱使了君王,而不是君王的主观过错。这里,红颜成了君王的替罪羊、灾祸的牺牲品。但这里也不排除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自身“魅力”登上高位的女人,因其心理的扭曲,故做出事情来狠辣异常。但这种心态,多半是当时的社会思想风气道德理念多种因素制造出来的,不独一两个女子专有,却为何要特别加上一个“祸水”的头衔加在“红颜”之上呢?

  这里列举十位女子,暂借此“恶”名,来看看她们都做了什么,宠幸她们的君王又做了什么,而所谓误国到底是谁的错。

  有一点不容否认:她们的存在确实多多少少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多多少少地与她们的美貌有关。

  夏代:妹喜

  妹喜女士是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后世都叫他夏桀)的妻子。夏桀攻打位于今山东省蒙阴县境有施部落。有施部落酋长向夏桀求和,献出了牛羊、马匹,甚至酋长的妹妹,她的名字只有一个“喜”字,人们便称她为“妹喜”。

  夏桀迷上了美貌的妹喜,常常把她抱到双膝上,不分昼夜地同她饮酒作乐。据说妹喜爱听撕裂绸缎的声音,夏桀就从国库搬出绸缎,让宫女撕给她听;又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想必《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的桥段,就是曹雪芹先生从妹喜这个典故中得到的灵感。为了讨妹喜高兴,夏桀索性大兴土木,凿了一个满装美酒的巨池,方圆有五平方公里,可以在酒上划船。据说妹喜女士喜欢在船上欣赏三千人一起把头伸到酒地里痛饮的场面。夏桀见美人高兴,更是乐此不疲,往往一个月不处理国务。

  君王昏庸残暴,搞得群起反之,十年之间,几乎所有的部落全都揭竿而起。公元前1766年,子天乙联合各部落,向夏桀进攻,取得节节胜利。夏桀大败,带着妹喜逃回故都,却被追兵生擒活捉。联军把他们夫妇二人装上囚车,放逐到南方淮河流域的巢湖。当时的巢湖一片荒芜,难以居住。过了不久,夏桀和他的妹喜女士,就双双死在巢湖。

  商代:妲己

  妲己为人所熟知基本是《封神榜》的流传所造成的。这部小说把她塑造成一个妖媚动人的千年狐狸精,专门蛊惑纣王荒淫误国。在小说中,给妲己安排了几大罪状:其一,纣王为了讨好她,命人四处搜集天下奇珍异宝,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供他们没日没夜地饮酒作乐。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其二,隆冬的时候,妲己看见有人赤脚在冰上走,认为其这样耐寒一定是生理构造特殊,就命人将他双脚砍下,研究是什么让此人不怕寒冻。其三,妲已怂恿纣王杀死比干,剖腹挖心,来看看是不是符合“圣人之心有七窍”说法,结果什么也没看出来,白白杀了一位忠臣。其四,妲己看到一个孕妇大腹便便,非常好奇,就剖开孕妇肚子看个究竟,母子二人因此送命。

  野史上也把妲己说成是一个淫乱媚主的妖妇。

  而正史的记载是,纣王征伐有苏部落(今海南温县),俘获到妲己,惊异于她的美艳,纳为妾。从此对她非常宠爱,为她设酒池肉林,与她对饮作乐。更残忍的是,设了炮烙之刑,命人赤脚在上面跑跳,只为让妲己看了他们狼狈的样子而高兴。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朝,斩了妲己,将其头挂在小白旗上示众。

  这些记载及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几乎人人都相信妲己就是这样的邪恶女人,纣王也是因为太宠幸她而葬送了社稷。但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实际情况和人们印象中的有很大出入:

  “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他正确的名称是子辛,也叫“帝辛”。帝辛二十岁继位,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他生的孔武有力,能徒手猎猛兽,神勇无敌。经常凭自己充沛的精力和富强的国力,大举扩展疆土。征伐有苏部落后,美貌的妲己成了他的战利品,虽然他这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看到国力昌盛,终于还是决定过一过奢侈糜烂的生活。于是和妲己在声色犬马之中享受他的暮年。

  而此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壮大。周部的首领姬昌(后世称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前往朝歌朝觐时,被妲己的美色所吸引,竟不顾后果地追求妲己,于是触怒了帝辛,把他剁成了肉酱,赐给姬昌吃,还把姬昌囚禁在安里两年,经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才获自由,两国由此结下了仇怨。

  后来,姬昌首先并吞了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又越过黄河,征服了黎、刊等部落。周部落的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鄂县)。周人做好了进攻帝辛的准备,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制造舆论,污蔑妲己,丑化帝辛。将妲己说成是一个骄奢淫逸、心肠狠毒的恶女人,而帝辛则是一个“唯妇言是用”的暴君。妲己的恶名从此便种下了。

  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他的弟弟姬旦(即周公)有贤德过人,足智多谋,进一步贬损帝辛为商纣王,并宣布纣王有十大罪状,以此为名,联合天下各部落,进军商朝的都城朝歌。

  帝辛的哥哥微子衍率领一批东南夷人组成的军队,与周武王的联军在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摆下战场,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忽然夜间哗变,武王联军毫不费力地直捣朝歌,帝辛看到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至于妲己,据《史记》中的说法是为周武王所杀。但《世说新语》中却说妲己为周公所得,后来成为周公的侍妾。

  至此可以看出,周人丑化妲己只是一种政治、军事手段。如果把商朝的亡国,硬推到她的身上,的确是有点冤枉了她。

  周朝:褒姒

  褒姒这个美女真是了不得,传说周幽王为博褒姒的一笑,乱举烽火,导至西周的灭亡,留下无数后话。至今在陕西骊山距华清池不远的地方还保留有烽火台的古迹。

  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昏庸无道,整日留连于后宫,尤其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几乎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从来不露笑容。周幽王想尽办法来逗褒姒,想看她一笑,可是,他越这样,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为此颇费脑筋。

  一日,周幽王带褒姒外出游玩,来到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用来传报战争消息的。这烽火台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有士兵日夜驻守,当有敌人入侵之时,烽火台上立刻点燃烽火报警,相邻的烽火台看到后依法行事,一路传递下去,这样边境发生的军情很快国都就知道了。如果一旦国都有了变故,烽火台也会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讲述,面呈不相信的神色。为验证自己所言非虚,也为讨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点燃烽火。烽火一个接一个地点燃,各诸侯国很快就得到了消息,都以为是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当各诸侯国的军队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却不见军情,只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诸侯们不知内情,只好悻悻地率军返回。褒姒看到诸侯们被戏耍后的样子,觉得很好玩,不由得微微一笑。

  周幽王一见褒姒终于笑了,心里高兴之极。于是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再睹美人一笑。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看到的又是周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上大笑。如此这般,反复几次,到最后烽火再点燃时,没有一位诸侯再赶来了。

  不久之后,周幽王为了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废掉了原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王,听到这个消息,气恼不已,立刻联合别的诸侯国,攻打周朝。

  周幽王闻讯,赶紧下令点燃烽火,召集附属诸侯共同抗敌。可是诸侯们都以为这又是周幽王在逗美人的伎俩,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很快,周朝的国都就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下落不明。

  这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只不过故事中撒谎的不是小孩,而是君王。以万里江山博美人一笑,这只能说君王豁的出去,不能赖美人深沉吧。

  春秋:西施

  西施到底该算作一位什么样的女子呢?传说中的她就是一个打入敌人内部的女“卧底”,比勾践还能忍辱负重(勾践睡草席子尝苦胆总不至于像她那样要牺牲名声与肉体吧,何况还要忍受与情人分离的痛苦)。且不论她是被迫还是自愿,但是这份决绝的恒心和最终完成任务的毅力,就令人肃然起敬。有关西施的传说、典故还很多,比如说她是“美人计”的经典案例、巾帼报国的英雄典型、红颜薄命的重点人物、悲喜姻缘的言情代表、“西子捧心”的美学典范……比起其他的美女,西施要着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那么,历史上的西施到底是何样貌呢?

  最早提及西施的文字是《管子》中所记的“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后来的《庄子》中,也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这就是成语“东施效颦”的来源。《韩非子》中记载:“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这些文字,只能证明西施确有其人,而且是先秦时代的一位回头率极高的美女,并不能证明她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有什么瓜葛,要是确有其事的话,诸子百家怎么会忽略了这么有轰动效应的新闻线索呢?

  《左传》、《国语》、《史记》倒是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没有明确说此人就是西施。

  把西施与勾践所献美女联系起来的是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吴越春秋》中,越国大臣文种向越王勾践献“破吴九术”,第四术就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采纳了这条建议,“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后来灭了吴国后,越国人都认为西施是祸水,不能留,于是把她沉入江中。《越绝书》的记载也差不多,不过写的比较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最后她的归宿是与范蠡结为父妻,“泛五湖而去”。

  于是乎,西施的故事便由此生发开去,形成了无数的版本,成了志怪、拾遗小说的取材来源。元杂剧中更有关汉卿的《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的《陶朱公范蠡归湖》以此为题。而将西施形象塑造得最丰满鲜明的,要数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浣纱记》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充分加以整合,编织成了一部长达45出的戏剧故事。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欢离合为主线,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剧名来自于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的定情之物:一缕浣纱。《浣纱记》的历史高度在于,它将一个爱情故事与爱国精神相结合,而爱情最终服从于爱国,牺牲个爱,在爱国中使个爱也得到了升华。其中西施有这样的台词:“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范蠡说出了这样慷慨之语:“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

  由此看来,将西施与国家荣辱联系起来,不过是艺术加工的需要,老百姓也需要这样传奇色彩的故事来作饭后谈资。西施美则美矣,与国事无关,更与祸水之论实在搭不着干系。关于这一点,罗隐的《西施》诗说得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汉:吕雉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稚,如今已经成了狠毒和权变的同义语,谁也不会拿她当女政治家看。实际上刘邦的发迹,在很大程度上还真是沾了老婆的光。她能这样帮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按说不能归入“祸水”行列了,但是,这位吕女士后来干的事实在是太狠了些,而且一心想让刘姓江山改姓吕,讨这么个老婆,绝对是场灾难。

  吕雉在刘邦称帝后干的第一件“母仪天下”的大事,就是杀韩信。其实韩信是刘邦早就看着不顺眼的,所谓功高镇主,主岂能容得?但刘邦滑就滑在他自己不下手,把这个心思授意给了老婆。吕雉于是心领神会,毫不含糊地就杀了韩信。据说刘邦不杀韩信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年一起打天下时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也玩的够绝:将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了他,确实让他不见天,不见地,也不见铁器。吕后杀重臣韩信也不光为了老公的宝座安稳,更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连韩信我都敢杀,满朝文武哪个不服?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只有十七岁,天性懦弱,一切军国大事都归他妈妈吕后掌管。这下吕后可没什么顾忌了,她先要除去她最恨的人:刘邦的宠妃戚姬与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原因就是戚姬曾与她争宠,赵王如意曾威胁到她儿子的太子地位。自古以来,宫廷争斗甚至仇杀都不稀奇,但都没有吕后这般没有人性的:她先是幽禁了戚姬,再派人把赵王如意从邯郸召进京内,不顾儿子刘盈的极力袒护,毒死了如意。然后就把戚姬砍掉手足,挖眼烧耳,灌上哑药,丢进厕所里,让她辗转哭号,称为“人彘(猪的意思)”,其状惨不忍睹。这吕后居然还特地要她的儿子去看看,胆小柔弱的刘盈看后大惊失色,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母亲干的,口中喃喃不已,从此大病缠身,整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吕后自此更为得意,也更加明目张胆地用血腥手段对付刘氏子孙,同时大力扶植吕氏宗亲进入权利中心,对于皇亲国戚既威逼又利诱,梦想逐步篡夺刘氏天下。

  刘盈有名无实地当了七年傀儡皇帝便死了,刘恭继位为少帝,吕后瞧他不顺眼,四年后就废了他,另立刘弘为帝,继续操纵朝政。一帮元老重臣密谋推翻吕后,终趁吕稚生病之际由朱虚侯刘璋和周勃、陈平等老臣发动兵变,击败了吕氏家族掌握的军事力量,吕后在惊吓中死去。

  虽然吕后的手段够阴狠,但她当政时对百姓倒是不错,减轻了百姓负担,导正了社会风气,废除许多不必要的法令,尤其是废除了“三族罪”和“妖言令”,让百姓拍手称颂。《史记》和《汉书》都夸她这一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要是她真当了皇帝说不定也是一个政绩出色的皇帝,不过她没有后世的武则天来的光明正大,总是干些令人不耻的背后勾当,显得自己那么阴险狠毒。其实吕雉的缺点无非是嫉妒心重,私心大,只是不该用过于残忍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话说回来,这一切又是让谁培养出来的?还不是刘邦。当年刘邦和项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吕雉成了项羽的俘虏,但在项羽把她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她来威胁刘邦时,刘邦这个厚脸皮的家伙居然不以为然地说,你爱杀就杀,随你的便。搞的项羽都不敢相信,那吕雉心里又是什么滋味?想必从那一刻起,她就铁了心要报复了。再加上四年的囚禁为人质的悲惨生活,受尽了折磨和凌辱,心理能正常吗?所以,也别怪吕雉多疑善变、心胸狭隘、阴狠毒辣,从根上说,这都是让刘邦给逼的。

  三国:貂蝉

  说貂蝉是超级红颜自然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她究竟美到了什么程度呢?《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的:“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但是说貂禅是令几多英雄折腰的祸水就有些靠不住了,因为历史上的貂蝉,是否真像《三国演义》中记述的那样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间谍”,还值得推敲。在史籍中对她并没有完整的记载,因此这位“连环美人计”的“女主角”,至今身世还是一个迷。

  在《三国演义》中,王允是这出戏的策划兼导演,女主角貂禅也是他钦定的。王允先将貂蝉许给太师董卓的义子吕布,没等过门儿又将她献给了董卓,挑起董卓、吕布二人的矛盾。貂蝉的演技也是超一流,一会儿在吕布面前扮演以心相许,却被董卓霸占的痴情人;一会儿又在董卓面前演出受吕布调戏的无辜者,终使二人相互恨之入骨,反目成仇,最后由吕布杀了董卓,除此一害。有诗为证:“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于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但在《后汉书·吕布传》中,关于这场风波的记载却是:“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尝小失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私通,益不自安。”说的是吕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用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动作敏捷才躲得开,从此吕布对董卓暗怀怨恨。后来董卓派吕布把守宮中的小门,吕布却趁机与董卓侍婢私通,又怕被董卓发现,由此生出许多矛盾。那么,貂禅的原型是否就是董卓的那位侍妾呢?毕竟这段记载与三国故事中貂蝉约吕布在凤仪亭相会,董卓投戟刺吕布的情节甚为吻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中称:曹操与刘备将吕布围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城破之后,请把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赐我为妻。曹操答应了。后来关羽又多次提起此事,使曹操产生了好奇心:秦宜禄之妻真有这么美吗?于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将秦妻送入自己营帐,惊其美艳,便“自留之”,关羽于是“心不自安”。元杂剧在此基础上便衍生出一个《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来,写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往引诱。貂蝉使出千种柔情,百般挑逗,关羽不为所动,最后还亲手杀死了貂蝉,以表心迹。这里,貂蝉与秦宜禄之妻便合二为一了。但这样一来,关公却添了一个好色兼“摧花”的恶名,于是又有人替关公喊冤,如周剑云的《论斩貂蝉》:“若关公者,熟读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践命,志在沼吴,与貂蝉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辙也。关公不责西施,而乃月下斩貂蝉?余敢谓关公圣人,必不为此杀风景事!”

  此外,又有“貂蝉为吕布之妻说”。在元杂剧《锦云堂》中,貂蝉是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红昌,灵帝时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故名“貂蝉”。后来皇帝把她赐予了并州刺史丁建阳,建阳将其许配给了义子吕布。在黄巾之乱中,貂蝉与吕布相失,而为王允所得。貂蝉后来在花园烧香为吕布祈祷,被王允发觉,由此订出连环记。

  总之,貂蝉的身世由于文人的渲染与演绎使她越来越不可捉摸。真真假假,更为难辨。但这个传说中的风华绝代的倾国美女,在当时那个属于男人的时代,让整个三国为之失魂落魄。想来,令人只有赞叹。

  西晋:贾南风

  要把贾南风算作红颜确实有些勉强,甚至应该形容她为丑陋。但此女士颇有些手段,也颇有故事性,让人无法忽视她的那段历史。

  贾南风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之妻,又称惠贾皇后。她其貌不扬,她公公晋武帝嫌她“丑而短黑”,不愿让她做自己儿子的妃子。然而,她却凭借其父贾充这位西晋开国元勋的影响力成为太子司马衷的妃子,继而成为皇后。

  贾南风非常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这么一位貌丑又心术不正的女人,也不知使了什么手段,竟让堂堂的西晋皇帝怕她怕的要死,又喜欢她喜欢的不行。一个比较合理而又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解释是:这个晋惠帝是个五十年一遇的白痴。举个例子,他听见青蛙叫声,就问:“它们为什么叫?为公?为私?”听见有人饿死,他大惊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的白痴连他老爸也想废了他,便出了份试卷给他。司马衷身边的一群侍从官员帮他答题,贾南风一看就摇头:“答得这么好,皇上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于是她找了几个最笨的太监代为答题。晋武帝一看答卷,放心了:儿子笨是笨点儿,不过,还有点常识。就安心地让他继位了。由此可知,这个白痴喜欢贾南风就不足为奇了,被她夺了掌政之权也自然顺理成章。

  西晋政权,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政局便处于动荡不安中。她性格暴躁、残酷冷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滥杀无辜,诛灭异己。甚至连当时朝中重臣杨骏也不放过。杨骏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之父,权倾朝野。按说杨骏对贾南风还不错,她能够当上皇后还有杨骏的功力,当然,杨骏的私心是想借贾南风之力控制皇上。只是他小看了贾南风的心智,到后来“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而“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太后”。好弄权的杨骏与更权欲熏心的贾南风之间水火不容。最终还是,贾南风棋高一招,终于对杨骏的党羽“皆夷三族”。之后,贾南风又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

  因为不是红颜,她的自卑心妒忌心就出奇的重,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拿妃子的肚子当靶子,活活把人家母子捅死!白痴皇帝对贾南风怕得要死,再也不敢和别的妃子有染。贾南风就不同了。她不仅和太医公开偷情,还派人去宫外物色猎物,看到英俊少年就命人连哄带骗,蒙上眼睛包裹起来送到自己房间里……贾南风的一系列不计后果的政治行为和个人作风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可见这个贾后虽不是红颜,却是多么的祸国殃民。

  唐代:杨玉环

  杨贵妃的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一般人们都是从传说中知道了她。同西施、貂蝉等美女的神秘身世不同,历史上的真实的杨玉环和这些传说出入并不大。

  杨玉环是蒲州永济(今山西永乐)人。史称“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唐玄宗开元3年,杨玉环被寿王李瑁选为寿王妃。开元4年,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于是就有爱拍马屁的告诉他,他有位儿媳妇“姿色冠代”。这个唐玄宗也不含糊,就让她出家当了道士,号曰太真。然后为李瑁重新娶个媳妇,暗地里悄悄将玉环纳入宫中,“一朝选在君王侧”。接下来的事就如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寝无容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而,杨玉环不走运的是,此时的唐王朝正走向腐败的时期。唐玄宗尽情地享受宫中生活,政事全都交给了奸相杨国忠处理。于是,祸乱来了,安禄山的叛军打了唐玄宗一个措手不及,很快,连潼关都陷落了。唐玄宗带着杨玉环狼狈逃离长安。马嵬驿下,羽林军哗变,杀了杨国忠,唐玄宗迫于形势,不得已而将杨玉环缢死在佛堂。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元气大伤。唐玄宗也须发皆白,苍老憔悴。令人不解的是,按说这场祸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唐玄宗作为“第一责任者”应该遭到谴责才是,可实际上他与杨贵妃的故事更多的被当成了爱情悲剧而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多的是感慨而少了些批判。仿佛他和杨玉环都是受害者,罪魁祸首只有安禄山一人。比如陈鸿的《长恨传》,《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等等,生死不渝的爱情成了宣扬的主题。

  但是,有个问题:如果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情真是如诗里戏里所形容的那样深厚,那他怎会忍心赐死她呢?应该生死一处才是啊。要是马嵬坡下,唐玄宗真能豁出去与众将士决裂,而全心保护他们的爱情,或者与杨玉环携手西去,那该是多么动人的爱情啊,也对的起后世人们的百般吟咏。只是,唐玄宗做不到,那一刻他只想到了自己,也许,那一刻他也相信了这个杨玉环是个祸水。那么,平息兵乱后,他有什么脸面惺惺作态地怀念杨贵人呢?是不是想起的只是她的美貌和舞姿呢?我们不得而知。看来,这些同情二人遭遇的诗文虽突破了祸水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是文人墨客一厢情愿的浪漫。

  将杨玉环视为导致唐玄宗不理朝政乃至终生祸乱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难道没有杨玉环唐玄宗就好好治理国家了吗?他还会在自己的妃子中甚至儿子的妃子再发掘一个尤物来宠爱,还是会将国政交给“李国忠”或“张国忠”。所以说,值得同情的只有杨玉环的爱情,可怜摊上了唐玄宗这个负心人,太平时享用她的身体,战乱时就牺牲她的生命。

  明朝:万贵妃

  论史上最风光的女人,万贵妃当算上一个。她4岁选入宫时,只不过是孙太后的一个宫女。等到大些了,配为妃子,在东宫侍候太子朱见深。也不知这万妃有什么迷人之处,反正是牢牢地俘获了朱见深的心,深受宠爱。等朱见深16岁继皇帝位时,万妃已是35岁了,但魅力不减,依然是皇帝身边第一宠妃。

  不过宪宗继位之初,册立的皇后是吴氏。吴氏对万妃被专宠非常不满,便找了个茬儿,对万妃打了几杖以立威。哪知宪宗知道后,恼了,以德不称位为由,废了吴氏的皇后,打入冷宫。可见万妃在皇帝心中的份量。后来万妃生了皇子,顺理成章地被封为贵妃。当了贵妃的万氏更加骄横,谁也别想冒犯她。

  不幸的是,没多久万贵妃的皇子夭折了,更不幸的是,她从此未再怀孕。万贵妃将这不幸迁怒到别的妃子身上,《明史》说她“专横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打胎)”。这样一来,不知有多少妃子和皇子死在她的妒恨里。

  时间一长,后宫妃子都离皇上远远的,惟恐一旦怀孕招来杀身之祸。这天,有个纪氏“不幸”怀孕了。万贵妃照例派宫女去强迫纪氏堕胎,宫女不忍心,就冒死谎报万贵妃说:“纪氏得了腹胀病,并非怀孕。”纪氏母子才算幸免。

  不久,纪氏偷偷生了一个儿子。可怜的纪氏怕万贵妃知道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便让太监张敏将婴儿溺死。母亲为了生存要主动杀死自己的孩子,可见这万贵妃的气焰有多嚣张。这张敏也算有人性,下不去手,便将婴儿藏到密室,也不敢跟宪宗说。

  倒霉的宪宗因为这个万贵妃,虽然后宫嫔妃无数,可都快老了,还没有一个儿子。张敏一直等了六年,时机成熟了,才告诉了宪宗实情。宪宗急忙派人迎接皇太子,将纪妃也移居永寿宫。即便知道了真相,宪宗也不敢奈何万贵妃,真不知这皇上是吃了万氏的什么迷魂药。

  可万贵妃知道了这件事却没有善罢甘休。当年,纪妃就不明不白地死了,张敏一看,自知难逃毒手,便吞金自杀了。皇上还是不闻不问。万贵妃还想对太子下手,准备立新太子,这时宪宗终于发了句话,才算保住了他儿子的性命。

  一个宫女出身的妃子,竟能将堂堂一国之君整治成这般模样,只能让人感叹历史上真是无奇不有。

  明朝:客氏

  客氏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名字并不是很响亮,但与她狼狈为奸的人可是大大有名,此人就是魏忠贤。

  客氏本是一农妇,名巴巴,一名印月,18岁被选进宫给小皇子朱由校做奶娘。朱由校小时候被这个客氏哄得一步都离不开。这个客氏便凭借着小皇子对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后宫权势。

  据说这客氏极为妖艳,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宠”。在熹宗心目中,客氏远远超出乳母的角色,是集各种女性形象于一身的不可须臾或缺的伴侣。熹宗即位不过十天,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出入形影不离。后来熹宗完婚,终于有机会和别的妃子亲热,惹得客氏心中十分快。熹宗为了安抚她,不得不用重赏,宠幸较以前更甚。客氏偶尔外出,需用八抬大轿,威风显赫,无人能及。

  而魏忠贤的一步步发迹,直至控制朝政的过程中,客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魏忠贤为了窃权,千方百计巴结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两人一拍即合,关系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贤告假,则客氏居内:客氏告假,则忠贤留中。”当时人说,熹宗“内有客氏保护起居,旦夕不相离;外有忠贤曲意逢迎,巧会旨趣”,“而忠贤素所宠信,气指颐使”,“且倚客氏,表里为奸,事权一旦把握”。魏忠贤的肆无忌惮,如迫害皇后所生长子,迫害裕妃、成妃,任用可以任意操纵的王体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等,多是客氏一手促成的。这个客氏甚至在宫中被称为“老祖太太千岁”。

  这个客氏在政治上与魏忠贤沆瀣一气,在私生活上也不检点,居然和魏忠贤搞起了“对食”(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的夫妻关系),“父妻二人”策划种种阴谋,政治野心非同小可,把好端端的国家弄得乌烟瘴气。客氏为害宫内,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宫女太监,几乎导致所有怀孕的妃子流产,直至使熹宗“无后”;魏忠贤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国家,鱼肉百姓,所做坏事罄竹难书。可以说,有了客氏魏氏的一番折腾,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可是,在我们感慨客氏的邪恶之时,不妨也想想,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是谁呢?

  三千年前的“新新人类”—哪吒

  这个“新新人类”是正义的化身。他有血有肉,有胆有识。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壮志,来济人之急,扶人之危,是青少年的典范,是信仰者的重心。

  三千年前的“新新人类”—哪吒

  中国历史的天窗对于“新新人类”这一新名词,向来褒贬不一,但经过媒体的炒作,这一名词已变得家喻户晓,但好像又没有多少人能给个明确的定义。似乎“小资”、“SOHO”一族都算是“新新人类”。这类人给人的印象是如果口袋里有20块钱,18块钱用来打的,2块钱用来买口香糖;或是只要玫瑰不要面包的人;或是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等……现在16—28岁中大部分的人似乎都算是这类人,他们追求享受,追求时尚,习惯快节奏的生活,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他们因为年轻而变得愤世嫉俗,盲目的追崇、盲目的反对一些事情。对于我们身处在21世纪的人来说,“新新人类”的出现必然是这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他们的变化趋势也必然受这个社会大环境影响。他们也一定会随着文化和时尚的变迁而改变。“新新人类”是不可以解释的。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他们的语言体系、行为准则、生活信念。所谓的“新新人类”不应该只是时间维度上的一种标识,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向某种不确定的意识形态。但对于处在两千年以前的人,或者说是存在于文学记忆中的哪吒来说,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他时,哪吒何尝不是“新新人类”呢?但这个“新新人类”是正义的化身。他有血有肉,有胆有识。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壮志,来济人之急,扶人之危,是青少年的典范,是信仰者的重心。

  一、出身名门不畏权贵

  哪吒的故事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开始记载和流传,《太平广记》记载:“宣律尝夜行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遂问:‘弟子何人’,少年曰:其非常人,乃毗沙门天王子哪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宋·李昉《太平广记》第二册·卷九十二)虽然这里没有关于哪吒神通的记载,但是证明哪吒故事已经开始流传。

  在唐代所译的密教典籍中,哪吒是毘沙门天王五子中的第三子。毘沙门天王是护法及施福的神祇。哪吒常随侍在毘沙门身旁,托塔相随,塔中供奉释迦牟尼舍利。在唐代所译佛经及流传于日本的密教典籍中,哪吒是毘沙门天王的眷属神,地位并不特别。然而到了宋代,哪吒渐被道教所吸收,禅宗公案中流传着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说法;至《封神演义》、《西游记》,哪吒被定位成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形貌,也成为道教护法伏魔神祇。元代三种演述哪吒故事之杂剧,今存《哪吒太子三变化》及《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均收入《孤本元明杂剧》之内。从明小说《西游记》、《平妖传》和《封神榜》等文学作品,可以分析出文学家笔下的哪吒之为人和为神的表现。哪吒之为人,不过七岁孩童,其直率、纯真、顽皮与平常小儿无异,但其为神,则是先天不坏之莲花肉身,足踏风火轮,手提火尖枪,腰系豹皮囊,内放乾坤圈、混天绫、金砖等宝物,后来成为姜子牙之先行官,“急先锋”势如猛虎。

  哪吒出身高贵,家道渊源。他的父亲李靖,在商纣王朝官拜陈塘关总兵,也就相当于现在军分区的司令员。关于李靖的故事,正史上新旧唐书有详细的记载。《新唐书》记载的历史上的李靖是一个武略可以和孙子、吴子媲美的将才。史书记载李靖,字药师,是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晓书史。他曾对人声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在李靖担任地方军事长官时,李渊攻打突厥,他却耽误了军情,险些被李渊杀头,幸亏有李世民求情,又戴罪立功在开府授职。李靖凭着后来的对突厥平乱,最终官封卫国公。李靖死后,唐朝皇帝还给了极高的待遇追赠他司徒、并州都督。

  李靖的文学形象形诸文人笔墨之下,则一概被演义成《李卫公》(唐李复言《续玄怪录》)与《虬髯客传》(唐杜光庭,一说五代时人)两篇名作。一说李靖小时入山打猎,竟误闯龙宫,代龙行雨事;一说与红拂、虬髯客结为风尘三侠事,然而这两篇脍炙人口的故事及正史上大将军的形象并不是民间最为熟知的李靖故事。李靖被人们熟知还是在民间文学中的说书、讲唱及戏曲中,《封神演义》中托塔天王李靖则身骑青骢马,左手托塔,右手持戟。

  不管真实的哪吒出身何处,但富贵总是有的。

  哪吒还有两兄弟,也是身怀绝技。大哥金吒,拜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为师;二哥木吒,拜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为师。

  哪吒出身在乱世,商纣无道,逼反了天下四百诸侯,哪吒的父亲忙于军务,成天传令把守关隘,操演三军,训练士卒,驻守野马岭要地。

  哪吒的命运从开始是幸运的,但又注定是多劫的。他绝对是个超级难产,其母殷氏怀胎三年零六个月还不能生下来,使得人们揣测究竟所怀的是不是妖怪。哪吒出生时,产房内一团红气,满屋异香,他母亲产下一肉球,李靖大惊朝肉球上一剑砍去,才划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小孩居然还右手套一金镯,名为“乾坤圈”,肚皮上围着一块红绸子,名为“混天绫”。哪吒出生刚几天,他家来了个道人,自称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他会见李靖时说,哪吒此子生於丑时,正犯一千七百杀戒。这下把李靖吓得够呛,忙问解救之法。太乙真人说无法,除了让他给孩子起名外,还得要拜他为师。

  哪吒生性可爱,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虽然出身权贵,但依然藐视特权阶层。在哪吒10岁的时候,因为嫌天气炎热,自己到九湾河去洗澡。哪吒贪玩,生性淘气,他把混天绫放在水中胡乱搅动,把水全映红了,江河都在晃动。哪吒没想到九湾河在是东海口上,这样胡闹不觉就把东海龙王的水晶宫晃得乱响。东海龙王敖光急忙传巡海夜叉李良前去查看,由于李良面如蓝靛,发似珠砂,巨口獠牙,长得凶神恶煞,因此被哪吒斥为畜生。李良自负为龙王亲信,对哪吒言语冲突,不想反招来杀身之祸,被哪吒右手套的乾坤圈一下子打死。哪吒的麻烦接踵而至,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也上来查看情况,他派头不小,全装服色,挺戟骁勇,一上来二话不说,拿戟便刺。哪吒才不管到底是谁,更不理睬敖丙和他也算是世交(其父李靖在西昆仑学艺时和东海龙王敖光曾有一拜之交)。哪吒嘲笑敖丙妄自尊大,并声称“若恼了我,连你那老泥鳅的父亲都拿出来。”敖丙虽然是“兴云步雨,滋生万物”的正神,但没想到是外强中干,哪吒把七尺混天绫望空一展,就把敖丙裹下逼水兽来,提起乾坤圈照顶门一下,就把敖丙打死。哪吒把敖丙当作是自己在野外打的条野兽而已,很自然地就抽了“正神”的筋,准备给李靖作腰带。

  这下,真是闯了大祸,旁人都已经是吓得浑身骨软筋酥,腿膝难行。而哪吒还若无其事地对母亲说:“关外闲行,不觉来迟。”这边东海龙王敖光兴师问罪来了,而李靖听后,先是被吓得张口结舌,不语半晌,只会对哪吒大叫道:“好冤家!你惹下无涯之祸,你快出去见你伯父。自回他话。”等敖光威胁要上诉玉帝,扬袖而去后,李靖竟然顿首放声大哭,只会叨唠:“这祸不小。”哪里像个顶天立地的父亲!李靖这时候窝囊,不袒护着孩儿,难怪后来父子反目为仇。李靖对夫人哭泣:“我李靖求仙未成,谁知你生下这样好儿子,惹此灭门之祸。龙王乃施雨正神,他妄行杀害;明日玉帝准奏施行,我和你多则三日,少则两日,俱为刀下之鬼。”说完又哭,神情更加凄惨。殷氏夫人也泪如雨下,指哪吒说道:“我怀你三年零六个月,方生你,不知受了多少辛苦。谁知你是灭门绝户之祸根也?”哪吒在双亲的哭诉下,丢下一句“一人做事一人当,岂肯连累父母?”便上乾元山太乙真人讨主意去了。真是有其徒必有其师,太乙真人一笑置之,说这是天然命数,何必闹得这么大,授了哪吒隐身符,让他径直去天庭找敖光。

  哪吒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就是龙王的冤家。而龙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地位又极高,在人世间又被看作统治者。哪吒与龙王处处作对自然被视为藐视权贵的代表。这点连最具造反精神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自愧不如。孙悟空因为有定海神针,有求与龙王;而龙王因为家里有个龙太子得跟着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双方是互惠互利。而哪吒与龙王简直不共戴天。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纭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王是水族的总管。民间认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古人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

  龙王是掌管水域及兴云布雨的神,居于水下的龙宫(也称水晶宫),多生有太子及公主。其臣属皆为水族,如龟丞相、虾兵蟹将之类。有时,龙王会现出真形,飞升于云天之上或翻腾于江海之中。其称号,始见于《太平广记》卷四一八《震泽洞》所引《梁四公记》。除大海外,大的河、湖也有龙王掌管,如唐李朝威传奇《柳毅》中泾河与洞庭湖,皆有龙王,名字分别为敖广、敖闰、敖钦、敖顺。元杂剧《张羽煮海》也有龙王的形象。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龙王,在哪吒手下却是威风扫地。

  哪吒在旁人眼里,实在是凶顽,天不怕,地不怕,尽敢在玉帝天庭、宝德门外,冒着欺天罔上的不赦大罪,痛打兴云步雨正神。哪吒嘴里也不依不饶,嚷道:“你叫!你叫!我便打死你老泥鳅,也无甚大事!”“你这老蠢才!乃是顽皮,不打你,你是不怕的。”“你要我饶你,我不许你上本,跟我往陈塘关去,我就饶你;你若不依,一顿乾坤圈打死你,料有太乙真人作主,我也不怕你。”仗着有师父太乙真人撑腰,甚至还揭了龙王四五十片龙鳞。敖光被打得无法脱身,只好化作小蛇藏在哪吒的袖子里一起去陈塘关。堂堂正神委屈于小小孩童手里,实在可笑,而哪吒的敢于斗争的精神不亚于后来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

  哪吒的“无端”行为最终惹出四海龙王敖光、敖顺、敖明、敖吉在陈塘关兴风作浪,连累百姓和父母。

  哪吒对四海龙王厉声说:“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良,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罪?”为了救父母,哪吒右手提剑,先去一臂,后自剖其腹,刳肠剔骨,用极其残忍手段自裁,散了三魂七魄,一命归泉。哪吒以这种荡气回肠的剜骨肉还父母的手段,不仅表示不与权贵妥协,更是和父母划清了界限。这种做法自然被看作是不符三纲五常,有悖天伦。

  二、个性叛逆

  “新新人类”的秉性有时就是具有叛逆心理,不走父辈的老路。尤其是哪吒这样的7岁孩子。哪吒所处的时代,商纣末年,君王无道,逼得天下四百诸侯造反。哪吒的父亲李靖早年也是练道之人,曾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后学成五行遁术,下山辅佐纣王,享受人间富贵。在商朝末期,往往是“道而优则仕”。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有两种人广受欢迎,一种是官员,一种是修炼道术的“真人”。

  姜子牙、申公豹等人为了名垂青史,其实走的道路都是一样的。姜子牙修道没修出名,便想出仕,一直想到七十多岁,把头发胡子都想白了,人也想得疯疯颠颠,被老婆一脚踢出门外。成天无所事事,拿着一根没有鱼钩的钓鱼杆跑到溪边垂钓,自称不钓锦鳞,只钓王孙。官瘾如此之大,大概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这都是由于当时之风气使然。申公豹更是无耻,因窥视人间富贵,但又没有得到师父元始天尊的赏识,于是助纣为虐,和师兄姜子牙作起对来,终归为的还是名利二字。

  而哪吒似乎天生不爱追求名利,也许是他是灵珠子转世,自己知道天生就是当姜子牙的先行官,所以不把功名看得似其父一般重。

  哪吒当年7岁,正是“逆反期”,处在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长辈的恼火。而长辈越是恼火,对他越发训斥,就会使他更加反感,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哪吒的秉性谁也劝不住,母亲殷氏算是疼爱他的了,而殷氏依然抱怨哪吒不念她怀胎三年六个月的辛苦,在哪吒和父亲李靖的严重对抗中,大哥金吒、二哥木吒劝不住,师伯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也劝不住,就在哪吒倚重的师父太乙真人面前,哪吒为了杀父也是阳奉阴违。

  哪吒肉身毁灭后,他的魂魄托其母殷氏造一座哪吒行宫,这样可以继续在人间受烟火,以待三年后重新托身转世。哪吒行宫迄今尚有,座落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山腰,这里依旧古木葱郁,风景绝佳,是中国著名的城市森林公园。通过后人的考证,认定翠屏山的哪吒行宫为中国唯一的哪吒祖庙,每年来此寻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及东南亚侨胞络绎不绝。而在当年,更是香火鼎盛。四方远近居民俱来进香,纷纷如蚁,日盛一日;祈福禳灾,无不感应。李靖知道后,十分生气,自认为身为陈塘关总兵,自己的儿子居然在死后还抢自己的风头,骂道:“畜生!你生前扰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骂罢提六陈鞭,一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并传令放火烧庙宇。李靖还埋怨夫人说,如果自己属民朝祀邪神,奸臣可能断送他的数载武功。

  而哪吒见行宫被毁,无所依倚,只得来见师父。太乙真人这才将莲花化身为哪吒,并传火尖枪、风火轮,灵符秘诀、混天绫、乾坤圈、金砖一块。哪吒竟回来向父寻仇。这时,哪吒真是六亲不认,在《封神演义》中一个光辉、鲜明的叛逆形象诞生了。哪吒来到陈塘关,来至帅府,直呼其父的名字,说:“我骨肉已交还与你,与你无干碍的,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想今番饶你,不杀你决不空回!”活脱脱地一个杀父、忤逆、乱伦的叛逆小子。哪吒武艺比李靖强出太多,只三五个回合就把李靖杀得人仰马翻。李靖只得一路逃走。途中,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木吒劝不住,哪吒只是一顿痛打;师伯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将哪吒降住,哪吒依然不依不饶;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出面调解,说哪吒李靖父子再不许犯颜,哪吒依然不甘心,急得敢怒而不敢言,只在旁边抓耳揉腮,长吁短叹,伺机报仇。最后李靖靠了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的金塔才困住哪吒。哪吒实在是怕这个金塔,只得忍气吞声地认父求饶,但依然有不平之色,口内虽叫,只是暗暗切齿。为了让哪吒彻底屈服,燃灯道人将金塔授与李靖,说只要哪吒撒野,就用金坛塔他——俨然后世唐三藏念紧箍咒约束孙悟空一般。这样看来,哪吒叛逆的性格实在是让人头疼。而李靖在三个儿子的辅佐下,逐渐在天界享有崇高而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事,玉帝必先钦点李天王挂帅。以后两次平息孙猴子造反,都是任命他为降魔大元帅,手下的巨灵神、鱼肚将、哪吒三太子等十万神将天兵,均是天王所统率的精兵良将,成为天宫中的卫戍司令。哪吒剔骨还肉的反抗性格,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封建孝道。由于李靖对儿子的冷酷、自私,所以哪吒可以不听父命,而且直接用行动来反抗。虽然,哪吒的反抗没有得到最后的胜利,终于被迫投降,向李靖认罪,但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进步的观念,它的出现是和当时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的。

  三、天赋异禀

  李靖降服哪吒后,又和姜子牙会合,哪吒也被封为先行官,从此开始征战生涯。后人赞叹哪吒:“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文;金砖到处无遮挡,乾坤圈配混天绫。西岐屡战成功绩,方保周朝八百春;东进五关为前部,展旗开回绝伦。莲花化身无坏体,八臂哪吒到处闻。”“不是哪吒相接引,焉得君臣破鹿台。”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更多彰显的是天性烂漫和神通广大。

  在人前第一次显露身手是在第三十四回,听从师父安排下山救黄飞虎父子。哪吒生性好动,自从被父亲收降后一直在乾元山,这次下山犹如放飞,自然心中大悦,慌忙收拾,打点下山。为了吸引敌人余化,哪吒居然唱起歌来:“吾当生长不记年,只怕师尊不怕天;昨日老君从此过,也须送我一金砖。”俨然一个顽童。当余化问他来历,7岁哪吒大智若愚,说道:“吾久居此地,如有过往之人,不论官员皇帝,都要些买路钱。你如今往哪里去?可速送十块金砖,方肯放行。”又是唱歌,又是装天真,很巧妙地麻痹了敌人。几个回合大败余化,救得黄飞虎父子,接着又连败韩荣。哪吒这第一仗打得精彩,出手如银龙探爪,收手如走电飞虹。

  哪吒再次出场又是赶去救急。当时姜子牙在西歧受困于张桂芳,不得已高挂免战牌。由于哪吒是托身莲花,没有三魂七魄,又将妖道挫败。不过很快,哪吒在第三仗中失败,而且险些丧命。在斗四天王中,哪吒在魔礼江面前,被混元珍珠伞收了乾坤圈。要不是杨戬出战,这个先行官就没几样法宝了。在这点上,哪吒的武艺就不如杨戬和孙悟空了。哪吒单打四天王中的一个还行,多一个就得落荒而走。而孙悟空不但不惧四天王中的法宝,就算是四个一齐上也照样应付自若。但经过这一仗,哪吒和杨戬就开始携手出战了。哪吒在《封神演义》中,尽职尽责,身为先行官,冲锋在前自然得受更多的苦,他先后又被闻太师的金鞭、红沙阵主张绍的红沙、邓婵玉的五光石、土行孙的困仙绳、殷郊的番天印、孔宣的五色神光、余化的化血神刀等先后打伤,多次被擒,然而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在征伐中,自己的本领也不断提高。在被余化的化血神刀击伤后在乾元山养伤期间,又得到太乙真人的通天本领。在连饮师父三杯琼浆,吃了三枚火枣后,得现三头八臂。太乙真人又传得九龙神火罩,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从此,哪吒所向披靡。但哪吒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在花果山还是在天庭,数次败在孙悟空的棒下。

  哪吒在《封神演义》中神通广大,在《西游记》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也神采奕奕,除了开场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在后来多次助孙悟空降妖除魔。

  《西游记》中哪吒第一次帮孙悟空是在平顶山莲花洞。孙悟空正在和金角、银角大王斗法,需要“装天”。玉帝怀疑怎么装天,哪吒则帮腔道:“自混沌初分,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是一团清气而扶托瑶天宫阙,以理论之,其实难装;但只孙行者保唐僧西去取经,诚所谓泰山之福缘,海深之善庆,今日当助他成功。”这段论述哪里像个7岁孩童。

  在《西游记》第五十一回,孙悟空不敌独角兕大王,上天请来李天王父子助阵,不料,妖怪的法宝神通广大,将哪吒等人的兵器全部收走。孙悟空又去请火德星君,对他备言前事,星君说:“那哪吒乃三坛海会大神,他出生时,曾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若他不能,小神又怎敢望也?”可见,哪吒在天将心目中也颇具威力,可以和孙悟空较个高低,同样给天上地下的神魔留下过惨痛的回忆。

  在《西游记》中,哪吒又多了份亲情。观音为了点化牛魔王的红孩儿,命徒弟惠岸,也就是李靖的二儿子向李靖借三十六把天罡刀。木吒对哪吒说:“兄弟,你回去多拜上母亲,我事紧急,等送刀来再磕头罢。”匆匆相别。此时,比之《封神演义》中刀兵相见更有手足情。

  哪吒父子还助孙悟空降服了牛魔王。但在《西游记》中哪吒父子还受了不白之冤。因为金鼻白毛鼠精供奉着“尊父李天王之位”和“尊兄哪吒三太子位”,让孙悟空误以为这个妖精是李天王之女,三太子之妹,思凡下界,假扮妖邪,将唐三藏摄去。孙悟空一怒之下,上天在玉帝前告御状,又惹得李靖和哪吒差一点兵刃相见。幸亏有哪吒提醒,李靖才想起自己曾收过一个改过的妖精作义女。哪吒又一次帮了孙悟空。

  哪吒和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打的交道不少,在《封神演义》中也有和猴妖交手。他和杨戬联手剿灭梅山七怪中就有猿猴的妖怪。梅山七怪中有个袁洪,是猿猴化身,最终败于杨戬手下。可见哪吒与孙悟空也算是有缘了。下面就哪吒与孙悟空作个简单的对比:

  (一)从二者的形象演变看:孙悟空这一形象到底是源于中国的无支祁还是印度的哈曼奴这里不做讨论,如果从唐僧取经路上第一次有孙悟空的出现来看,乃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的印刷品成于南宋,但根据欧阳修所记,周世宗在扬州徐知诰故第,已见到玄奘取经故事的壁画,另外从《诗话》为变文推测,当在晚唐五代就有了。随着二者形象的不断丰盈,孙悟空成为《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哪吒虽然只不过是一个配角,但是在另外一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却是一个扫除妖魔、平定纷乱的主要角色,这一点和孙悟空相似。

  (二)从二者的出世看:两个人的出世都呈现出离奇的色彩,给人印象深刻。《西游记》第一回:“那正当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月精日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孙悟空一出世,天摇地动,惊动上天。《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写哪吒出世,在他出世前,母亲已经怀孕三年有余,还不能生产,其父李靖怀疑非妖即怪。最后产下一个“妖精”,“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他们的出生都已经充满传奇,更别说以后成长道路上精彩的故事。不同的是,孙悟空是一个天产石猴,是一个自然人,而哪吒却是母体所生,有父有母,有血缘。即使哪吒剔骨剜肉后,还是受师父太乙真人的点化,托身莲花。不管怎么样,离奇的身世,分别造就了两个充满战斗性,法力高强的神话英雄人物。

  (三)从二者的性格看:二人都是任性而为,桀骜不驯。孙悟空的这一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大闹天宫:“闯龙宫,借兵器,四海龙王俯首贴耳;闹冥府,十殿阎罗拱手听命,任他勾销生死簿中的猴属名字;大闹天宫,搅乱瑶池蟠桃会,偷老君炉里的金丹,玉帝亦无可奈何。”哪吒则体现在莲花化身以前。《封神演义》中在九湾河中打死巡海夜叉、龙王三太子,天庭里揭批龙鳞。《西游记》也有这样的描写:“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蹋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做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愤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他们在脱胎换骨之前都曾经做过为天地所不容的事情。孙悟空和哪吒都性格顽强,英勇而又神通广大。孙悟空身上有可以万千变化的毫毛,七十二般变化,精湛的棒法以及一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绝顶功夫让妖怪闻风丧胆。虽然说唐僧取经的决心令人佩服,但是孙悟空的顽强又何其不是?他不但要保护唐僧不受侵害,与妖魔周旋,还要时常忍受唐僧的念叨甚至驱逐。他的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被唐僧驱逐,道遇观音;一次误信唐僧被杀。哪吒的三头六臂,八般兵器样样无人能敌,他在莲花化身后,洗尽铅华,走上征途,协助武王伐纣,平定天下,解除黎民的苦难,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哪吒浑身的法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哪吒年纪小,调皮,机灵。而孙悟空本身就是一只猴子,蹦上跳下,调皮捣蛋是猴子的天性,尤其体现在对付妖魔以及对猪八戒和唐僧的捉弄上,比如他时不时就会钻进敌人的肚子中,在里面飞脚,跌蜻蜓,翻跟头等表现他的顽劣机智。哪吒是一个小孩,调皮是孩子的本性。一提起哪吒,人们眼前便浮现出一个稚气未泯的顽皮孩子,难怪悟空一见到三太子就戏道:“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怎敢说这般大话?”(《西游记》第四回)当青牛怪用金刚镯把哪吒太子的兵器套去后,孙悟空在一旁说笑,哪吒跟孙悟空赌气,恨道:“这大圣甚不成人!我等折兵败阵,十分烦恼,都只为你,你反而笑也!”(《西游记》第五十一回)这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哪吒的孩子脾性,多么像一个打输了架而气不打一处出的顽童!

  (四)从自身经历看:不论是孙悟空还是哪吒,他们都走了一条不断磨练才成仙成佛的道路。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孙悟空与哪吒二者经历颇为相似,他们都走过了顽劣——皈依——成正果的道路。其中一个突出之处在于:由于天性狂傲不驯,他们都是被一宝物所收服,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和李靖手上的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观世音菩萨寻找取经人,如来给了她三个箍儿,其中一个用于孙悟空头上,以防他对唐僧不利。哪吒莲花化身后,找父亲报仇,天王无奈,由于燃灯道人的帮助,赐他玲珑宝塔,收服哪吒。在《西游记》中哪吒只不过作为一个陪衬的小角色出现,文中也并未详细罗列哪吒以往的功绩,他和孙悟空二人最大的可比性就在于他们都为了天下黎民,扫除魔障,平定纷扰而英勇战斗,做出了一番伟大的功绩,终成正果。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神、武王封国后,李靖等人要归隐山林了,哪吒等人不恋红尘富贵,功名爵禄,只求能“修成羽翼赴三界,炼就阴阳越九霄”,这种人生态度,在当时超凡脱俗,比姜子牙高出甚多。后来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杨戬、韦护、雷震子,此七人俱是肉身成圣。由人而神的杨戬二郎神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由于他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