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李颖生,营销大舞台的布景者

  李颖生简介:

职位《销售与市场》总编辑;

主要成就成功打造《销售与市场》中国营销杂志第一品牌;

2003年杂志通过美国专业媒体发行认证公司BPA International(Business of Performing

Audits)的发行数量认证,成为其认证会员,是国内本土首家通过国际发行认证的经济类期刊;

2004年《销售与市场》改为旬刊。发行总量稳居营销期刊第一,在所有商业、经济类期刊中,发行量位居三甲。目前杂志社已建成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发行网络,发行数量逐年飙升,月发行量已超过40万册,全年达到480多万册;

2004年《销售与市场》成为中国营销类杂志惟一核心期刊。

李颖生其人:

平淡李颖生

10年风雨,10年沧桑,中国营销历经十年巨变,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模样。

君不见:

10年前,还是推销时代;现在已经真正进入营销时代。

10年前,还是短缺经济,现在已经是过剩经济。

10年前,还是大众市场,现在已经进入小众市场。

10年前,市场重心在大区或省级市场,现在市场重心已经下沉至县级市场。

10年前,一个点子就能救活一个企业,现在已经进入系统营销阶段。

10年前,经销商是被边缘化的生意人,现在的经销商是配送商、综合服务的提供商、商业企业家。

10年前,百货商店、批发市场、零售小店还是强势终端,现在超级终端已成为主流商业形态。

10年前,业务员是单兵作战的推销员,现在业务员已像流水线一样被组织起来,进入了“后业务员时代”。

随着中国营销的变迁,《销售与市场》杂志在李颖生的带领下也茁壮成长起来,如今,它已成为中国营销杂志第一品牌。虽然李颖生成功地造了《销售与市场》第一品牌,并且功成名就,但是他似乎不太善于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他很少接受记者的个人采访,也很少出席各种社交集会,在如今主流媒体的网络上,细心的人用百度搜索,会看到关于李颖生的资料并不多,所能看到的只是他几次重要的发言,出席的几次颁奖晚会和一些关于他的着作。

在营销界名动一时的他,在主流媒体网络上却如此名不见经传,真的是因为他不善于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吗?

显然不是,李颖生能够在10年之间,将《销售与市场》这一品牌推上顶峰,那么在自己的个人品牌上多添加几道光环,又有何难?也许,他是为了《销售与市场》的长远发展着想,不愿将自己的个人品牌凌驾于整个团队之上,而甘愿默默无闻;也许,他生性淡泊名利,但为了《销售与市场》,他又不得不像很多大师一样过着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李颖生似乎更愿意深居于台前与幕后之间。但是,这种沉静的特质,却又并不影响他性格热情似火的另一面。

曾有众多读者反映,当他们到《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去拜访李颖生,或交流心得或提出建议时,他们都受到了李颖生的亲切接见,并亲自为他们端茶倒水。交谈时,李颖生谈笑之间,举手投足之中,丝毫看不到任何高架子,有的只是诚恳与热情。一个名人能够如此平易近人,鲜有见闻。

也有批评家曾说道,李颖生有的只是热情,其实他并不懂营销。也许,李颖生的营销理论知识并没有让他能够盛名天下,但是,不能抹杀的是,他的营销实战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否则《销售与市场》也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更何况,他对读者的热情其实也就是一种关系营销。

《销售与市场》简介

《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营销实战期刊。

自1994年创刊以来,坚持“实用性、专业性、权威性、国际性”的办刊方针和市场定位,以全新的理念切入市场,紧扣中国经济生活主旋律,与中国企业同频共振。她由海内外顶级研究学者和国内着名企业经理人两个层面构成的专家型作者队伍,有力地支撑了“过程、方法、细节”的办刊理念。

《销售与市场》荣获历届“河南省优秀期刊”、“二十佳期刊”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期刊百强,并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0年起,同中国市场学会联合举办“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评选及“中国营销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是目前国内有关营销的最高大奖。2002年,“金鼎奖”首次对海外营销专家颁奖,极大地提高了《销售与市场》在国内外同业中的声誉,被誉为中国营销人成长的黄埔军校。

李颖生其事:

同频共振

10年前,在河南省轻工厅(轻工办)的支持下,李颖生成为了《销售与市场》的总编。

上任之初的李颖生当时正处于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市场形势也因而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开始将营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销成为当时企业最核心的一个任务。

而当时国内可以找到的营销知识、营销文献都很有限,甚至一份企划书,一份调研报告都是大家争抢的宝贝,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小儿科的东西,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却是大家都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李颖生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将创刊宗旨确定为关注“过程、方法、细节”,并且,将《销售与市场》定位于一个启蒙者、一个初级营销知识的传播者,为初期的营销人提供实战工具。除此之外,《销售与市场》还能提供许多理论上、实务上的指导,提供一些他人工作的实际案例。这几乎使它立即成为了许多营销人的“圣经”,因此《销售与市场》的影响力也随之迅速扩大。

当有人对《销售与市场》的创刊宗旨提出质疑时,李颖生也没有丝毫动摇过,他引用了日本着名财经周刊《日经BUSINESS》的一段话进行了回应。大谷清先生说:1971年,当时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一样正处在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并存的时期,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你做了什么样的职位,或是挣了多少钱,而是你是否从事了一份正在发展中的职业并和它一起成长。

日经公司从创立之初较少考虑过留住读者和吸引读者的方法,他们所做的是考虑读者阅读的基本要求,并向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由于《日经》的定位,揭露公司丑闻和政策黑幕的文章可以说少而又少。他们定位的财经新闻的本质是描述商业事件的过程和背景,按照《日经》的一贯理念,真正能吸引读者的是那些读者所关心的领域的报道,如何做好这一点才是财经媒体需要每天思考的问题。

除了明确的创刊宗旨和准确的定位之外,同频共振恐怕是《销售与市场》能够获得成功的另一大主要原因了。10年之中,无论中国市场如何变,中国营销如何转型,《销售与市场》一直踏着中国营销的主旋律,并一直守望在中国营销的最前沿。

1990年,雅芳以单层直销模式登陆中国后,一时间直销遍布大街小巷,来势迅猛,大有席卷全中国的趋势。到1994年时,直销培训达到了顶峰,刚上任的李颖生抓住了营销的主流,为解决当时直销人对直销方法与技巧的渴求,他在1994—1995年之间的《销售与市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是“推销技巧、点子”。

随后,1995年孔府宴酒首开央视广告“标王”先河,此前年销量从未超过千万元的孔府宴,销量竟然史无前例地达到10亿元,利税近4亿元,并且一举跻身全国白酒行业三甲。紧接着,品牌、广告开始流行,并于1996年成为时代主流。李颖生也不甘落后,在1996—1997年的《销售与市场》上,他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变成了“品牌、策划、广告”。

1998年6月,正值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杀得难解难分之时,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广告也随之铺天盖地而来。中央电视台直播球赛前的黄金时段出现了一则以大红大黑为背景的广告,表现的全是中国的国粹:京戏、锣鼓、剪纸、醒狮……由此,中国可乐市场正式宣布闯入了一位不速之客——非常可乐。随着非常可乐向两乐的宣战,时代的主题也转为通路和促销,而李颖生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1998—2000年他又将《销售与市场》的主题词改为“通路、企划、促销”。

2000年以后,随着国产手机征战洋品牌拉开序幕,终端被提高到了最高的地位,李颖生为迎合这一变化,2000年至今他将《销售与市场》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定为“终端、促销、营销管理”。可以说,《销售与市场》的成功,得益于李颖生对中国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他对营销节奏的把握能力。

二次销售

除了准确把握中国市场和中国营销变化的节奏,李颖生还带领《销售与市场》实现了它的“二次营销”,并且“二次营销”的成功定位足以见证李颖生自身的功力。内容是杂志的基础,《销售与市场》的内容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近千名优秀的作者。

李颖生在创刊10周年时说道:“10年来,《销售与市场》一直与每个时期的主流作者结盟。

《销售与市场》只是一个平台,真正的演员是作者们。很难说是作者们捧红了《销售与市场》,还是《销售与市场》捧红了作者们。我们坚定地认为,没有营销界顶尖作者们的支持,《销售与市场》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10年来,《销售与市场》的作者已经超过1000人,并搭建了两个层面的专家队伍——顶级营销研究学者和优秀企业经理人组成的专家队伍。其中,有些作者是营销界的常青树,如卢泰宏、彭剑锋、高建华、斯剑、张春江、孔繁任、刘春雄、金焕民等。《销售与市场》一直是这些作者的第一投稿媒体。同时,《销售与市场》也善于抓住每个营销时期的新锐作者,如近两年成长起来的新锐作者魏庆、戴鑫、孙路泓、张戟、俞雷、陈宁等。《销售与市场》虽然与主流作者们没有签约合同,但杂志已经与作者们情感签了约、心里结了盟。

在强化产品力的同时,《销售与市场》也把杂志当做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来经营。《销售与市场》编织了由64家一级经销商、200家二级经销商组成的销售网络,既辐射主渠道,也覆盖二渠道;既面向专业渠道,也不遗漏超市、酒店、互联网等特殊和新兴渠道。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偏远城市,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广告与发行是杂志的双翼。在加强广告经营意识的同时,随着杂志扩版为旬刊,《销售与市场》确立了上旬营销版发布高价位招商广告、中旬案例版发布产品和品牌广告、下旬渠道版发布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低价位招商广告的广告业务定位,并且已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每期广告客户已达一百五六十家,而且广告效果非常好。《销售与市场》已成为全国报刊类招商广告发布平台的第一品牌。“三刊”广告定位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现已显示出迅猛的增长势头。

活动行销

在做好杂志第一次销售、第二次销售的同时,《销售与市场》也非常注重第三次销售。“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中国企业营销创新奖”、每年一次的“营销盛典”、“中国经销商论坛”、“中国经销商研究中心”、“中国营销领航计划”等诸如此类在营销界享有盛誉的活动,以及每年由《销售与市场》独立发起与共同发起、支持的营销会议或论坛都超过30场。

第三次销售极大地丰富了《销售与市场》的品牌价值,提升了《销售与市场》的影响力。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营销的发展,让更多的市场营销和企业营销人员走到台前,在孔繁任的策划下,《销售与市场》同中国市场学会联合举办了“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评选”。

2000年6月17日,首届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颁奖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引起了当时营销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CCTV着名财经主持人、99“财富论坛”特邀主持人陈晓楠小姐及台湾华视《财经2000》资深主持人石齐平先生的主持下,中国营销人士首次捧到了比较有分量的大奖。

随后于2002年,为了让更多的美国营销人士关注中国的营销,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设立了针对美国营销学术界的“金鼎奖特别奖”,以鼓励美国营销学者研究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营销,获奖者将应邀参加当年度的“金鼎奖”颁奖大会。

经过中美营销专家的联合评审,美国罗林斯学院伊兰·阿隆(Ilan Alon)博士、美国拉塞尔学院凯瑟琳·布热维尔·朵兰(Kathleen Brewer

Doran)博士,分别以“中国商业教育研究”和“中国与北美消费者行为跨文化研究”两项营销研究课题获得此项奖励。中国金鼎奖主任评委、《销售与市场》杂志总编辑李颖生,金鼎奖执委会主任孔繁任为两位美国学者颁奖。获奖者应邀参加了2003年5月在中国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营销论坛暨金鼎奖颁奖仪式。此举对中国营销学习西方前沿理论,将西方先进营销理论引到中国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之后,又一个呼啸而来的大背景是,中国经销商历经10年的辉煌之后,如今已走向没落,在与厂商和零售商的三元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在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经销商该如何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销商在与厂家博弈中如何取得平等的位置?中国经销商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战略?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与工具?

李颖生再次敏锐地预见到未来中国商业将进入大变革、大发展、大并购、大洗牌的时期,之后中国商业将进入稳定发展期。而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部分经销商的发展将会处于迷茫和彷徨期,他们对自身如何发展的知识及方法将会非常渴求。

为读者提供更高品质知识产品的责任感又一次降临到李颖生身上。

及于此,在销售与市场成立10周年之际,李颖生领导成立经销商发展研究中心(DDRC),并亲自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该中心集中杂志社优势资源,将中国经销商及中国商业在杂志社以前对其关注的基础上,推向更深入的层次,这使得杂志向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知识产品得到了保证。

《销售与市场》举办活动的成功经验,丰富了中国营销的发展,同时也将《销售与市场》的品牌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中国营销的影响和贡献:

“布景者”说

平心而论,《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办得最好的杂志之一。历年来在业界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也培养了一批忠实于该杂志的作者和读者群。

《销售与市场》自1994年创刊以来,被企业誉为中国营销人的孵化器、培育中国营销人成长的黄埔军校,中国营销第一刊……这些赞誉并非都是徒有虚名,《销售与市场》的确是靠他的真才实学才赢得了众多营销人的青睐。

《销售与市场》对营销理论与实务的传播与推广,无疑对中国营销人素质的整体提高和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李颖生的贡献则在于,他把一本非常专业的营销刊物办成了一个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营销必读刊物,甚至连一些非职业的营销人也把《销售与市场》奉为宝典。《销售与市场》这本普通的杂志捧红了类似叶茂中、朱玉童这些对中国营销发展进程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策划人,一定意义上讲甚至影响了一代本土新锐策划人的成长。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和中国营销的进展,《销售与市场》似乎正在沦为大杂之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销售与市场》低端的品牌形象。10年前,中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中国的营销还很不成熟,绝大部分营销人对营销思想的需求只是处于方法、技巧、策略阶段,而《销售与市场》提供了实战工具,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营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大部分营销人士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了,他们渴求能够获得更为前沿、更为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理论。

李颖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2003年,《销售与市场》隆重推出了渠道版,但终因市场推广不力,迫于经营压力,后来不得不改版为“下半月版”,结果造成与原来的下半月版重复的现象,不少消费者因此误购,引起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为实行高低端并举,从2004年5月份起,《销售与市场》正式改为旬刊,分别是营销版(上旬刊)、案例版(中旬刊)、渠道版(下旬刊)。其营销版立足于方向性、层次性、综合性、人文性;其案例版是以实战说话,通过解剖企业在营销管理、组织、人员、渠道、推广、执行等方面的现实个案,解读企业市场运作和营销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以案说法,举一反三,为读者提供富有实效的实战借鉴;而其渠道版立足于渠道,站在渠道的角度思考营销问题,探讨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的未来渠道变革,深入剖析渠道冲突、经销商管理、K/A管理、区域市场运作、采购与门店管理等渠道焦点,全景展示企业渠道运作个案,破解物流供应链管理难题,透视行业渠道现状等等,关注渠道问题、寻求提升渠道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渠道版的宗旨和不懈追求。

但是,由于多年形象的硬伤,李颖生希望《销售与市场》向高端转型的努力在短时期内并没有成功,整个《销售与市场》品牌几乎被固定在了一个较低端的层面上。

其二,缺乏真正的理论性人才,这一点也许李颖生从来没有意识到。《销售与市场》杂志虽有影响,但杂志人毕竟不是营销人,《销售与市场》挂帅的两位人物:总编辑李颖生、副总编辑张环都没有任何的营销着述,他们的营销文章也没有太大的亮点,他们的实战营销还可以,但是其理论造诣都还不够高深,所以《销售与市场》文章虽多,却有点“大锅菜”的味道。

而反观欧美一些国家的营销学、管理科学刊物的主编,往往都是造诣很深的营销学、管理科学的学者或大师,基于这种深厚的专业基础,他们的杂志才能办得更专业、更有深度。

如何解决好品牌再造和理论缺乏问题,将《销售与市场》打造成为真正权威性、专业性的营销期刊,重新为中国营销大舞台布景,这将会是李颖生未来几年的一个最大的梦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