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简介:
出生时间1964年10月;
籍贯浙江杭州;
毕业院校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职位阿里巴巴网站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988年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1995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站——中国黄页;
1997年与其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原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
马云其人:
“顽童”马云
在任何场合都谈笑风生的马云,真正出名是2000年出现在《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之后,阿里巴巴在那一年被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之一。之后,哈佛大学两次将他和阿里巴巴经营管理的实践收录为MBA案例。但是马云抗议道:“哈佛写的案例根本不是我们的事实,他们没能写出我们的‘神’来。”
事实是,马云觉得阿里巴巴的故事更为丰富,其中的奥妙绝不是一两次大行动可以归纳的,而是一种“感觉”。“这听起来很玄是不是?但的确如此”,马云一脸无辜地说。
1964年出生的马云,比起互联网圈子里那些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后生们,已经算是老人了。但是他好像老是长不大,就像《福布斯》杂志封面故事对他的描写: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
马云喜欢在“兵荒马乱”中冲杀的感觉,而互联网行业正好应和了这一期许;他相信自己的感觉,直到公司做到年收入1亿元,他仍然将50%的决定依靠“拍脑袋”;他的团队被业界称为“强大的”团队,但至今,他的团队也不能理解这位CEO的全部主意。
现在就将中国互联网第一代企业家记入“濒危物种”名单或许还为时尚早,但是,他们就像藏羚羊和熊猫,已经没有那么常见了。而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以及他最新推出的积阿里巴巴数年精华的淘宝网,却仍然顽强地活着,并且活得很惬意。
战略上,马云深信一些简单的逻辑。首先,他不像亚马逊和8848那样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几个方面全线出击,他始终认为电子商务的特质就是信息流的整合:“中国没有沃尔玛,没有完善的配送体系,在中国三线作战只能增加成本。”2001年互联网冬天到来的时候,阿里巴巴简约纯粹的模式成了它过冬的棉衣。其次,马云坚定地选择中小企业而放弃大企业,他有个比方:“听说过捕龙虾发财的,没听说过捕鲸发财的。”
为了确保网站的国际化,从来没有出国念过书的马云要求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用均采纳西方方式,主管以上的人员必须在海外受过3—5年的教育。马云说:“这是个死命令。”
虽然早在2000年就已经融到了孙正义等人的2500万美元,但是这位前杭州电子工学院的老师似乎没有养成胡乱烧钱的习惯,人们甚至很少看到阿里巴巴的广告。而在最近的两年,满世界都忙于短信、游戏淘金的时候,马云依旧打坐在他的B2B阵地上。
马云妙语:
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有耐力。
我为什么能活下来?第一是由于我没有钱,第二是我对Internet一点不懂,第三是我想得像傻瓜一样。
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
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马云其事:
在浮夸的中国互联网界中,马云是一个异数,他似乎是所有网络公司老总的反义词:他不懂电脑,不懂管理学,不懂广告,不许公司做广告,他不仅不会高薪聘人,对进来的人还减工资。马云说:“网络公司没好日子了,中国新经济就有希望了,现在热闹的是造工具的人。”他认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样简单”。然而正是对这个公司,着名风险投资商软银,在6分钟内,决定投资上亿元。阿里巴巴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因为所有的中国网络公司都是美国某模式的翻版,只有阿里巴巴是例外。
马云给中国互联网公司吹来一股返璞归真的清新之风。
奇怪公司奇怪人
有一家网络公司,员工中流传着老板奇特的理论“我妈妈理论”。他说:“我妈妈蹬个三轮车就把该买的东西都买回来了,我干吗要点击网页买东西?”
这个公司,挖人很奇怪,在网络公司纷纷以股权、房子、高收入套人时,这个老板对员工说:
“我惟一能许诺的是4年人间的痛苦、委屈、不理解、难以沟通、失败的努力,那才是你们真正的财富。股权?也许你们的主管给了你们一大把,但那是假的,骗人的。”
当网络公司纷纷烧钱大做广告时,这个公司手头有上千万元的现钱,却从不做广告。老板说:
“广告是钱能搞定的事吗?钱能搞定的事要我们做企业的人干吗?!”
这个公司的老板长得也很奇怪。有人形容他脑袋瘦得只剩下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整个人仿佛没有蜡烛油的蜡烛芯,风就能吹倒他,然而一说话,这个人就像起了大火。
真有这么奇怪的公司,有这么“愚蠢”的老板?有的,那就是阿里巴巴公司和它的老板马云。
马云从小就是一个“傻”孩子。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义气,最讲义气”。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还被迫转学杭州八中。马云说:
“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袋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续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了。”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只有英语特别好,原因竟然是:
“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从13岁起,马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21分。高考失败后,弱小的马云做起蹬三轮车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在金华火车站捡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这个“傻”孩子。
“我要上大学”,马云心中有了想法。1984年,马云几番辛苦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是专科分数,离本科差5分,但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到了大学,因为他的英语太好了,总是班上前五名,显得没什么事可做,马云就做起学生会主席,广交朋友。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HOPE,希望的中文译音)。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700元,而当时的房租就有2000元。
人们说马云干了件傻事。
当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去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喏,看见那个大陶狗吗?当年我就卖过它”,有新朋友时,他会指指吧台上的小玩意儿这么说。
两年间马云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而且他是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海博已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马云说:“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1995年,刚30出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许诺给他外办主任的位置,可马云脑子里想的却是“我一辈子就教给学生书里面的东西吗?”
1995年2月,马云离开教了6年半书的杭州大学,决定创业。当时觉得互联网不错,就找了24个人到家里,对着他们讲了2个小时,他们没听懂,马云自己也没讲明白,结果23个人反对。马云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还是决定继续做,于是成立了中国黄页。
领导“穷人世界”
1995年4月,马云成立中国黄页互联网公司,7月份在上海才正式开通互联网。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这个公司专门给企业做主页,一张主页2000字,一张彩照,中英文对照,2万元人民币,马云在第三年就赚了500万元利润。
这么多年,马云决定的事情都一直坚持了下去。1996年公司被对手打得晕头转向,还先后被人骗了4次。马云至今仍对那次欺骗记忆犹新。有一次,深圳的一家公司说要和我们合资,准备拿一百万出来,马云兴奋得不得了,手把手教他技术教了两个礼拜,后来又去深圳,准备签约。
可傻等了两个礼拜,对方却说找到其他公司合资了。马云后来说:“我想我上当不是因为对方骗术高明,而是我自己贪婪才会上当。但我的想法是姑苏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做法永远只能是江湖二流高手,至少那4家曾经骗过我的公司今天都不在了。”
1997年在原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北上建立原国家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MOFTEC网站。马云称:“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在北京,马云还参与了网上市场CHINA-MARKET的开发。1998年底,马云决定离开原外经贸部,因为一个巨大的梦想诞生了。
1999年2月,无业游民马云被邀请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参加大会的人80%是欧美人,谈的也是欧美式的电子商务。马云忍不住站了起来,讲了一个小时:“亚洲电子商务步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是美国模式,亚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那是什么模式?马云没有说,因为这是他要做的事。和所有的互联网精英不一样,马云从小就没有生活在顶尖的那部分人当中,他活在平常的普通人当中,所以他决定和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不同,他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只抓虾米”。很简单,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的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和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在互联网上大企业与小企收发布多少网页都是一个价钱”,马云说,“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摸爬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被压榨、被控制的困境。“例如市场上一支钢笔订购价是15美元,沃尔玛只开出8美元,但是有1000万美元的订单,面对如此大的订单,供应商不得不做,但如果第二年沃尔玛取消了订单,这个供应商就完了。而通过互联网,这个小供应商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混凝土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向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我要做数不清的中小企业的解救者”,马云更现实的考虑是:“亚洲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型供应商密集,众多的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而被大贸易公司控制,而只要这些小公司上了阿里巴巴的网就可以被带到美洲、欧洲。”
“在现在的经济世界,大企业是鲸龟,大企业靠吃虾米为生。而小虾米又以吃大鲸鱼的剩餐为生,互相依赖。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可以使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要实现这个目标,马云心目中的阿里巴巴网站必须是全球性的,否则阿里巴巴只做国内就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而且阿里巴巴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失去第一就失去意义。阿里巴巴必须做成中国人的全球性网站,除此之外马云没有退路。
马云认为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是大企业的电子商务,而亚洲独特的电子商务不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而应是商人对商人(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的电子商务,这是亚洲人独创的模式。在阿里巴巴就是为中小企业免费登信息,“以后也将永远免费”,马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的义气状态。“你这不是商人的做法”,“是的,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马云说。
创业艰难百战多
马云被自己的梦想所激动着。1999年2月21日,马云带着18个人从北京回到杭州准备东山再起,大家凑了50万,开始了阿里巴巴网的创业,立志要做一个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互联网交易平台,用东方智慧、西方做法创造一个全世界的市场。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公司在马云家中创立。当时《亚洲华尔街日报》总编曾看到过阿里巴巴“没日没夜地工作,阿里巴巴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他笑称:“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阿里妈妈”。
今天虽然阿里巴巴已有近2000名员工,但马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梦想。
当时,马云做了一份组织结构框架图,最上面是顾客,其次是员工、中层干部,最后是高层管理干部。“商场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是指员工,这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很多人认为‘彼’是指对手,我认为不是,应该是顾客。很多时候我们了解竞争对手甚至超过顾客,直至最后把顾客忘记,离关门也就不远了”,马云有自己的理解。
马云一直觉得:“我在公司是在最底层,就像一个守门员,把住大门,把住方向。所以在公司里我比较清闲,因为如果一个球队的守门员最忙,那就很糟糕。”
马云对市场一直有着一种敏感而特殊的直觉。2000年第一届网络“西湖论剑”时,他就发现当时的市场有点不对劲,当时一个月就有1000家网络公司成立,大家都想上市圈一笔钱就走。但是马云走了三步棋:第一,开展“整风运动”,统一思想,统一目标,提出要做80年的企业,绝对不圈一笔钱就走;第二,培训全部员工,马云认为正规军和杂牌军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一批优秀的“团级”
以上干部,所以他把资金都收缩回来作员工和干部培训;第三,“南泥湾开荒”,提出2002年必须赢利1元钱,很多人都会认为不难,只要再努力一把,哪怕是把厕所的灯关掉就能完成,结果当年赢利50多万元。
公司发展到后来又碰到很多麻烦事,比如说回扣,当时给客户做网页,如果收入2万,回扣就要给5000元,到底给不给?公司内部有很多争论,大家开始讨论,最后决定不给。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后来有两个顶级销售人员仍然在给回扣,马云毫不犹豫将其“封杀”,“我认为宁可关门不做生意,也要给客户一个好印象”,马云这样解释。
至今马云还会久久回味创业初期的那番酸楚,在滴水成冰的北京冬天,整个公司团队仅有18个人,马云只给他们3天时间考虑,回杭州的条件是每月只有500元工资,从加拿大MBA毕业的也一视同仁。一边是实惠,一边是梦想,大家都被梦想所感动。来到长城,大家在长城上宣誓“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真有“风萧萧易水寒”的感觉。春节后在杭州的创业动员会上,大家把各自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凑了50万元,开始创办阿里巴巴网站,明确其发展方向是为商人建立一个全球最大的网上商业信息交流的平台。
为了这个目标,在一段时间里,他们似乎销声匿迹了。没有办公室,就在马云家办公(家里最多的时候坐了35个人),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埋头苦干,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员工住的地方不能离马云家超过5分钟,每天深夜回家睡几个小时马上又开始工作。买东西价格要砍到对方几乎无利的地步,然后再用三轮车拉回公司。
马云将创业地点选择在了杭州。选择杭州的理由非常简单:由于远离北京、深圳这些IT中心,人力资源相对便宜。创业初期的岁月总是寒酸困窘得一塌糊涂,但马云却“人穷志不短”
……一方面他固然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他更看好公司的前途,他认定一个为企业前途所鼓舞的团队,才是真正无坚不摧的团队。
曾有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当时,一位香港IT高手想加盟阿里巴巴,马云说:
“每月500元。”高手说:“这个钱我连给加拿大女朋友打电话都不够。”听到此马云掉头走了。
那个高手在和阿里巴巴几个同行聊了聊后说:“我还是在这儿干吧。”有趣的是阿里巴巴现任COO蔡崇信是瑞典AB公司的副总裁、耶鲁大学经济与法学博士。在一次业务访问后决定加盟阿里巴巴,AB公司因此决定投资阿里巴巴,虽说“赔了夫人又折兵”,AB公司却也不亦乐乎。
一个相助的高人
马云没钱,但似乎并不缺钱,他总能够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对方雄心沸腾。在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后,马云接受了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的500万美元的投资。
1999年10月的一天,马云被安排与雅虎最大的股东,被称为网络风向标的软银老总孙正义见面。一推门进去。马云原以为是一对一的见面,结果一大屋子人,包括摩根士坦利的人。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只讲了6分钟自己公司的目标。孙正义便从办公室那一头走过来说:“我决定投资你的公司。”马云说:“孙正义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他神色木讷,说的英语很古怪,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仿佛武侠中的人物。在这6分钟内我们都明白了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都是迅速决断的人;第二,都是想做大事的人;第三,都是能做到自己想法的人”。
1999年12月8日,马云又坐到孙正义的对面,这次双方都不带律师,都是单刀赴会,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马云便获得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马云后来才知道,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与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几天之后,签约之前,令人吃惊的是——马云反悔了。更令人吃惊的是马云不是嫌钱少而是嫌钱太多。这是让人们大呼傻瓜的事:同样的投资比例,马云不要3500万美元只要2000万美元。“钱太多了,我不要”,马云认为,“只需要足够的钱,太多的钱是坏事”。孙正义的助手立刻跳了起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嫌钱多!“这是不可能谈下去的!”谈判陷入僵局,然而马云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只要2000万。”
在暴跳如雷的孙正义助手面前,马云给孙正义发了一个电子邮件,他说:“……希望与孙正义先生手牵手同闯荡互联网……如果没有缘分合作,那么还会是很好的朋友。”5分钟后,孙正义回复:“谢谢您给了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一定会把阿里巴巴名扬世界,变成雅虎一样的网站。”
为什么到手的钱不要?马云说:“是的,我在赌博,但我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尽管我以前控制的团队不超过60人,掌握的钱最多200万美元,但2000万美元我管得了,过多的钱就失去了价值,对企业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悔。”
所有杰出的企业家都可以不眨眼地做出十几亿元的投资决定,同时又会节省每一分他认为应该节省的钱。正是对金钱价值的尊重,才会使他让投资实现最大的价值。
事实证明马云在商业模式和资本博弈上确有一手。到2001年初期,阿里巴巴拥有了来自202个国家的42万个商人会员。欧洲很多商会都与他们签订协议,把阿里巴巴推荐给中小企业。美国商务部也重点推荐阿里巴巴给其用户。阿里巴巴所开创的为商人与商人之间实现电子商务而服务的模式,被认为是符合亚洲,特别是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B2B模式。
不穿衣服的公司
阿里巴巴尽管有上千万的资金,但从不做大的广告推广(据了解,初期阿里巴巴在《中国经营报》和《国际商报》做过20万元广告,此后便没有做过,最近可能会有调整),也从未开过国内的新闻发布会。阿里巴巴只靠口碑传播不做广告,“做得好让客户去说,而不是自己去说”。(目前阿里巴巴会员已达到20万并以每天2000个的速度在增加)阿里巴巴对员工薪酬从不按市场价格定价,几乎所有进来的员工与管理者都比原公司收入减少一大半,从8000元、9000元降到3000元是常事,跳到阿里巴巴的雅虎搜索引擎发明人吴炯到了阿里巴巴不仅工资降了一半,还失去了每年7位数的雅虎股权收入。为什么这么做?一是因为资金来自风险投资,必须节约;二是阿里巴巴不希望用唾手可得的利益吸引人才,而是用自己的企业文化。马云自称:“从不主动挖别的网络公司的墙角。”
马云的钱全投在客户、人才、员工身上。巨额资金用于客户服务,往往一项就达500万元,还有员工培训,员工好了,客户才能好。马云一有钱就会去找人。虽然拿不出高薪,但马云用的是虔诚和热情。马云认为优秀的人才才能吸引来优秀的人。
直到2003年4月底,阿里巴巴才花完第一轮投资,第二轮投资仍然一分钱没动。“我已经竭尽全力去花钱了”,马云说,“从小穷惯了,也就习惯把钱花在刀刃上”。和许多人认为互联网是泡沫相反,马云认为互联网是一场长跑,美国在第一轮100米领先,并不意味着胜利,亚洲的机会在后面。既然是长跑,必须用好每一口气,节省每一笔钱。阿里巴巴要做80年的打算,必须同时有兔子般的速度和乌龟般的耐心。
与此同时,马云又是超越于金钱之上的。一个青年员工称:“马云和所有的人都没有距离,这是让人最吃惊的,马云和所有的人都是零距离。”马云每次送走老员工时会坚持和每一个员工一一道别。每一个新来的员工,他都会主动谈心。
“阿里巴巴是个不穿衣服的公司,没有别的公司一层层的框架外套,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我们这儿一眼看到底”,一位部门经理称。马云不仅会告诉你他小时候数学补考过几次,也会告诉员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要用胸怀去对付。男人需要胸怀,女人也需要胸怀,男人的胸怀是气出来的,是冤枉出来的。”
种子发芽了
正如马云的预感,2001年4月纳斯达克指数狂跌,所有的网络企业几乎都陷入寒冬期。
马云至今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很庆幸,我们没有上市。不上市不是有先见之明、绝顶聪明,而是运气好。”
国内某券商的互联网行业研究员分析道,这是因为阿里巴巴以不烧钱而着称。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司将目标转向相对富饶的企业市场,阿里巴巴将目标瞄准公司商务,显得颇有远见。当别人被迫转向时,阿里巴巴先停下来“换跑鞋”,潜心全面改写技术平台,几乎每月都有新产品出来。风险在于把本都押到上面了,孤注一掷。结果是阿里巴巴建立了独特的技术平台,也树立了信心。
马云说过,建立阿里巴巴的第一天我们就专注做B2B,不管外面的潮流怎么变。外界各种概念很多,其他的机会也有很多,阿里巴巴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我们应该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尽管外面千变万化,我们不受干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
阿里巴巴从创立到2001年12月27日,也成为了全球首个达到100万注册会员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会员分布202个国家和地区,并每天以3000—4000名新会员的速度激增。
马云的种子开始发芽了。200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首次实现当月赢利。
2002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全面推行“诚信通”服务。马云说:“与工商银行合作,并且有几家商业调查机构和我们合作调查会员的信用,这使得通过阿里巴巴达成的交易更让人放心,诚信通的会员比普通会员成交量大10倍。2300元的收费,很多会员争着付。”
凭着“诚信通”,阿里巴巴将免费会员带入收费会员的“殿堂”。
2002年9月,阿里巴巴进而推出“中国供应商”的服务。会员中可以分享50万海外买家和进出口商,阿里巴巴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如企业想做国际贸易,马云则帮他在阿里巴巴国际网站推广,服务费从2万元一路提到6万元。有的地区达到100%的续签率。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网站也只有阿里巴巴1/24的信息量。
到2002年底,阿里巴巴实现赢利600万元。2003年结束时,阿里巴巴报告日收入100万元。在所有收入中,主要来源是“中国供应商”会员服务费和“诚信通”会员服务费,前者占70%的收入,“诚信通”的收入占到20%多,其他为广告收入,占2%—3%。
当2003年全球互联网回暖之时,阿里巴巴显然再一次获得了孙正义的青睐。软银再次携富达、TDF、Granite
Global等投资者而来,强力注入8200万美元,软银慷慨掏出6000万美元。
2003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用1200万美元打造C2C的交易网站——淘宝网。仅过了半年,在全球最权威的独立域名评级机构alexa。com的评级中,淘宝网闯入前50位。按照马云的说法,投资淘宝,则是首次将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打通,将电子商务的各种形态结合在一个平台上运行的做法。
作为阿里巴巴的掌舵人,马云在20世纪末同样经历过一片萧条的短暂冬季,但矢志不渝的马云坚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果所有的网络公司都要死的话,我们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死。”凭着“兔子一样的速度和乌龟一样的耐力”,马云终于敲开了电子商务的神秘大门,也赢得了标志着中国骄傲的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奖杯。
对中国营销的影响和贡献:
行走在蜀道上的风清扬
马云是个不按常理出招的人。
这位顽童对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营销的巨大贡献源自于他对B2B业务的先知、洞见和风吹不动的执着。1999年,正是花哨的网上购物甚嚣尘上的年头,他却明确提出商业机构相互之间的网上交易规模将会远远大于消费者的网上采购。他的观点和阿里巴巴的发展模式被称为“互联网的第四模式”。
综观2004年以来马云一路使用的招数与布局,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半年尽管马云在国内媒体面前保持缄默,而身影却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与英国政界交好、打开欧洲市场、在美国巡回演讲、接受CNBC等世界着名媒体的重大采访;而沉默了大半年后,淘宝与EBAY的首战告捷,使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扞卫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领域上让国内外媒体和专业人士刮目相看。
阿里巴巴5年独特的商业模式——帮助中小企业成功的模式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始影响中国经济,这一模式使目前的阿里巴巴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而阿里巴巴先中小企业成功而成功的理念无疑贯穿在阿里巴巴的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中。创业最初,在所有让人眼花缭乱的B2B、B2C、C2C模式中,马云虽然一直对电子商务情有独钟,但却独取了B2B。
马云知道,B2B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条难于攀登的“蜀道”,即使是在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美国,B2B模式也受着诸多拦阻,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然而,有着多年“义乌小摊贩”体验的马云却执着地认定,B2B模式是中国实践电子商务最为可行的模式,中国的C2C模式的发展环境并不成熟,国内的个人消费者还没有网上购物的习惯,而培养引导起来周期很长,成本也很大,B2C模式的成长更是遥遥无期。
马云决定从B2B模式做起。在客户定位上,他选择了中小型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资本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来传播品牌和构筑渠道,他们需要一种可行的方式实现供需间直接的接触和沟通,这种方式必然是超越传统的接触方式之外的。大企业用不着,他们并不需要我们这种‘多余’的沟通方式”。
马云了解中国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他一向立志于领导“穷人世界”,中小企业在他心中就是“一群穷人”。从一开始,马云便想把中国的“穷人”引渡出口,走向世界,然后与全世界的“穷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阿里巴巴的最大作用就是开辟了一种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沟通方式,它更快速、更便捷也更节省成本”,马云谈起阿里巴巴的作用,总是很自信。
于是,频频的“大国外交”和“首脑会晤”成了马云的家常便饭。马云成了英国首相和美国国务卿的座上客,也成了全球中小企业梦想中的英雄。
目前,阿里巴巴的客户中有80%—90%是中小型企业,阿里巴巴从第一天起定位就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因而他的客户也绝大部分集结于中国中小企业最活跃也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广东、浙江等区域明显、行业也特别明显的地方,都有好多人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互联网是自助式服务,电子商务一定是自己帮自己,中小企业在这上面投入的时间越多、精力越多,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的支持,没有政策的支持,他们惟一的办法,就是在网站上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打造自己的诚信。一步步了解客户,寻找客户。所以未来的5年是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的时代。所以要做到三赢,国家、中小企业、阿里巴巴三方面都赢利。”
在任何场合,马云绝对不会忘记“自我推销”。
一直以来,阿里巴巴倡导的都是蚂蚁雄兵、口碑相传,他很少用现代的广告传播方式,他觉得“没用”,他一直都没有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种他认为满意的传播媒介,所以就“干脆没用”,传播阿里巴巴的名字和商业模式,马云更多的是靠“口碑传播”,口口相传是众多互联网精英们最为热衷的品牌传播方式。
“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去模仿过别人,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也许我们是错的,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做的是对的。也许我们所做的跟别人思想中的不一样,但是我们听客户的,听市场的。客户说往哪里去,我们一定就往哪里去。就像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的是B2B,后来别人说了,你们这是B2B,我们才知道这是B2B。蚂蚁雄兵有自己的作战方式,我不会跳,但是我会爬,爬也要爬到天花板。换种想法说,如果打架靠力气,那要武术干什么?”
马云热爱金庸,并是金庸武侠执着的Fans,他没有武功,但他总是有着自己行走“江湖”的独门绝技,他喜欢把自己比喻为“风清扬”。“风清扬传授令孤冲‘独孤丸剑’,告诫他,剑招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用剑招的最高境界是从有招到无招”,马云说时,言语间透露出一股冲天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