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说话,但人人是否都能说出令人愉悦、让人欣慰的话,这也许就有区别了;而且对已经脱口而出的是良言还是恶语则需要对方的感受以及观察来综合判断。如果想达到让人暖心、舒服的效果,则必须提高素养,拓宽眼界,尽可能地让自己懂得如何变得更加优秀。
亲爱的儿子,我感觉今天好累,几乎到了筋疲力尽的程度,这可能与我今天接待的那位亲戚有关。这位亲戚是一位学识丰富的人,后来我们还一起共进了晚餐,一起畅谈人生。其实,想起来这本是一个非常让人高兴的夜晚,但是,为什么相见之后我不但没有觉得开心,反而觉得如此疲倦,甚至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程度?也许你也会为此而觉得不解。
尽管这位亲戚学识丰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看,却并不懂礼貌、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傻瓜学者”。一般情况,我们也许会将一些常用语当成是一种很随意的口头语,认为其不具经典意义,也没有科学性,同时更不具艺术性。但是,这个人的话,却让人听后更倒胃口,他的所有话几乎都有引经据典,令人厌烦。
如果我们单纯地只是聊聊家常话,尽管有些单调、无聊,但能让人感到轻松快乐,可他这样的一番闲聊却让人难以接受,不伦不类地聊天,让人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根本不像在家里的一场轻松的交谈,倒像是长时间的处于一间研究室。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养成一种仔细思考,注意把握分寸的讲话习惯。
交谈中,他对每件事情都表现出一种很固执的样子,只要我稍微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他就会立刻怒目而视,而且表现的相当愤慨。的确,他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大多数的理论都缺乏一定的现实性。不知道你是否清楚其中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因为他一直都在埋头苦读,却很少与人相互来往。尽管他对学问的研究做到了非常透彻,但是在与人交往且如何更好地交往方面都没有好好地思考过,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最终就导致了当他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时,却总是出现那种言不由衷的状况,不但让对方厌烦,而且还让自己更加不知所措。出于对他的一种礼貌,我尽可能地配合着他的谈话,同时对于他的这种表现,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是否也注意过别人的反应以及是否让别人感觉难堪或者厌烦。孩子,以我多年的处世经验来看,我们在不同的交谈对象面前,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而且也是必须要注意的。
当你面对的是那些学识丰富却不谙世事的人,相对来说可能会麻烦一些。因为他们的谈话逻辑,会让你吃不消。例如,当他在发表有关“世界是怎样的”看法时,如果你不甚说了一句:“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只要是存在对立意思的,那么你就休想在短时间内停止这场谈话。因为他可能会进一步做出假设,然后想尽一切办法与你辩驳,甚至细小到一些细枝末节,而且他会通过非常细致的研究、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总之,在这样的情形中,只要有人与他争辩,他就绝对不会轻易放手。在他们的思维中,自己才是正确的,因而他总是以自己的胜利而结束这场争辩。
我要告诉你的是:与这样的人争论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对你的人生发展也毫无帮助。因为他们不切实际地观察与了解,并不能让你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他们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自己的世界,对于外界的东西一概不知,同时对于他人的了解也从不深入,他们看似深刻,实则飘渺虚浮。
经常还会见到一些学者般的人,他们也喜欢被人称赞,为了能够达到共赢,于是他们也开始试着去夸赞别人,但是他们一般是在脱离了实际观察之外的奉承与恭维。这样的效果远远不如不夸赞。往往那些不分场合的赞美之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显得多此一举,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收到相反的效果。与其那样卑微地讨好,倒不如什么都不说。试想一下,那些一味地只考虑自己的人,他们往往不去关注别人的处境,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也不在乎别人的喜好。一切都是在一种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贸然行事的。这也就难怪会使被称赞的人感到疑惑甚至是不满。
如果当你面对的是一些拥有不同情感色彩的人时,你一定会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例如在对待不谙世故的学者时,就像牛顿一样,你可能会透过三棱镜看光线,然后用颜色对人类进行分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颜色。但是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染匠们来说,他们比谁都清楚颜色既有自己的明度、也有自己的彩度。任何一种看似单一的颜色,却是由很多种不同的颜色混合而成。因此也可以确定,这个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具备一种特质,很多时候只是显露出来了最明显的特征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物质,如丝,它会随着光线照射的不同角度,而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颜色,那么,作为人也一样,如果能适时地变换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许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
上述观点相信只要是略谙世事的人都能明白的。但是,一旦脱离了社会,独自在研究室搞学问做研究,即使满怀信心,也无法知晓。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单凭头脑就能想明白的。同时还需要付诸实践,最终达到一致与协调。这个道理就如同那些没看过跳舞或没学过跳舞的人,即使看很多的乐谱,熟练地掌握了舞曲的旋律与节奏,也无法掌握跳舞技巧的道理一样。
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只有实实在在地行动了,体验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明智的人都知道如何正确赞美他人,而且更懂得抓住最佳时间,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掌握的武器,也更懂得对症下药。或许他们很少去赞美别人,但是每次都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巧妙进行。
孩子,对于你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懂得灵活运用,同时还要能将其转变成自己的智慧。你是否见过一个无论是从知识还是人品方面都比较低劣的人,也能在对方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把一些远远胜过自己的人戏弄的有些过分。反正我是见过不少这样的事情。这些依靠自己的小手段、小伎俩来戏弄别人的人一般都是没有内涵的人,他们或许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小聪明欺负了别人,彰显了自己,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这样的方式丝毫都不看好,只能是对他们的行为更加唾弃乃至厌恶。
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不同的人和事。当我们从书本上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世事。往往后者的力量更加强大,远比被动的接受要生动很多。
或许,你已经到了能够独立思考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所有见识进行独立归纳的能力,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很好地建立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模式。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运用到人际交往当中。偶尔的时候,不妨多看一些有关社会学方面的书,那些书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事例相对较多,这些对你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你可以在上午的读书时间里,选择几则拉罗什福科的格言进行深入地思考,也可以把书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见的人或事中进行适当的比较。而一旦读过拉·布留耶尔的书之后,就更加能将很多活生生的事例运用到实际社交中,并且与书中所描述的内容相互衬托、相互印证。
总之,有关人类心情的改变以及情感的转移,这样的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往往最为关注的就是看看这些变化是否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而且是否存在对别人的伤害。所以,当你用心思考的时候,也一定能够用心做到。如果不去认真地体验,根本就无法灵活运用总结出来的所有知识,甚至还可能误入歧途。不深入实际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如同整日呆在屋子观看地图,尽管聚精会神,但最终还是对世界一无所知。
——成就自我的方式
所谓的“尽心做事”即为将自己的全部心力投入到事情上的最高程度,全心全力,毫无保留。尽心做事考验的是做事者的信念与定力,检验做事的主导者是否能够在外界的各种干扰甚至是诱惑中坚持自己最初的方向与目标,不以外物而越轨,不以外力而妥协,能够始终坚持最初,紧抓机遇,尽心尽力,将面前的事情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