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章 诺贝尔奖的设立

  我的理想,就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诺贝尔

  (一)

  阿尔弗雷德逝世的第二天,三位身着黑衣、脸色凝重的先生匆匆赶到了圣莫雷的住宅。他们是阿尔弗雷德的两个侄子加尔玛·诺贝尔、伊曼纽尔·诺贝尔(路德维希为了纪念父亲,将儿子的名字也取名为伊曼纽尔)和阿尔弗雷德的助手索尔曼。

  当看到床上阿尔弗雷德瘦削的身体和苍白的面容时,三个人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最后,还是索尔曼最先擦干眼泪,提醒他们,诺贝尔先生刚刚去世,有很多事需要他们去处理呢。

  遵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体先交由医院解剖静脉血管,以便帮助医生查明死因。

  第一次的葬礼是在圣莫雷别墅举行的,由教皇驻巴黎公使馆的一位青年牧师在他灵前致悼。

  悼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所受的孤独与磨难是他的命运,是天赐的结果。在众生眼里,他是一位富有而显赫的人,而也有人将他看成一位平常的人。现在,他已经逝去了,让我们不要永存这种错误,因为我们不能把他们的所有和成就带入坟墓。

  我们必须抛开这些尘世的幸福。我们可以正确看待这位逝去的人,虽然他很富有,有亲友的情爱,但他也是贫苦的。他孤独地生活、孤独地死去,没有家庭的喜悦,没有妻儿的安慰,这是他的选择或命运。

  他的天性是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孤独所苦,他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仍然是热心的、仁爱的。他的生命是高贵的。

  后来,伊曼纽尔想到阿尔弗雷德生前曾经说过,他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安葬在斯德哥尔摩的家庭墓地当中,与母亲和弟弟埃米尔团聚。

  “这是叔叔的心愿。他一生漂泊,让我们为他安排最后一次旅行吧。”加尔玛建议。

  于是,加尔玛和伊曼纽尔在圣莫雷为阿尔弗雷德举行了一个简短庄重的仪式,便启程离开圣莫雷,护送着叔叔的遗体回到斯德哥尔摩。

  在斯德哥尔摩古朴庄严的教堂当中,诺贝尔家族为这位杰出的家庭成员举行了一个隆重而肃穆的葬礼。随后,遵照阿尔弗雷德生前的愿望,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母亲卡罗琳娜的遗骸旁边。

  (二)

  1897年初,银行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送到了他的亲戚手中,遗嘱的内容令诺贝尔家族内部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

  阿尔弗雷德一生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嗣,那么罗伯特和路德维希的几个子女就成为他财产的合法继承人。按照常理,阿尔弗雷德去世后,这些亲属每个人都将得到一大笔巨额财产。

  然而,当阿尔弗雷德的遗嘱一揭晓,他们就都傻眼了。

  作为叔叔的阿尔弗雷德几乎什么都没有留给他们,而将财产全部送给了外人。而且更糟糕的是,遗嘱一旦执行,路德维希的子女们就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因为阿尔弗雷德在巴库油田企业的股份将全部兑换为现金,而他的大宗股票在巴库油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亲自买下这一大笔的股票,诺贝尔家族将失去对这个庞大企业的控制权。

  这一点让大家非常意外,自然也是坚决反对,他们坚决认为这份遗嘱是不合法的,并激烈地提出申诉,阻挠遗嘱的执行。

  遗嘱经瑞典新闻界公诸于众后,在瑞典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赞誉,称赞阿尔弗雷德的精神和品格;也有人诋毁,骂他这是赚了军火钱之后的良心发现。

  这些主要来自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让这份遗嘱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当时,瑞典社会舆论批评和谴责阿尔弗雷德的理由之一,就是他没有将自己的巨额财产全部捐给瑞典,而是捐给了全世界;而且,阿尔费德勒将和平奖的颁奖权利授予了挪威议会,这也伤害了瑞典人民的自尊心。因为此时的挪威刚刚从瑞典王国独立出去,正准备废黜国王,建立议会政治。

  另外,阿尔弗雷德还在遗嘱中指出,斯科的纳维亚人在获奖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先权,这更令瑞典人感到恼火。

  而遗嘱中指定的执行机构——瑞典科学院和卡罗琳娜医学院也对是否接受这一任务犹豫不决。因为这两所学院只是两所地方性机构,里面的成员也只是一些国内的知名学者。而阿尔弗雷德居然宣称要由他们给全世界的优秀人物颁奖,这怎么能让人不感到棘手呢?

  在遗嘱中,阿尔弗雷德明确指定由瑞典土木工程师拉格纳·索尔曼和鲁道夫·列克维斯特作为执行人。

  由于索尔曼被第一个被指名,而且对这份遗嘱有着更直接的了解,因此他在落实这份遗嘱方面也显得更为积极。索尔曼说过,由于自己和另外一位执行人对法律事务都不熟悉,故指定当时在斯堪的纳维亚上诉法院当陪审推事的卡尔·林哈根作为瑞典的法律顾问。

  索尔曼的这一决定,对最后实现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的基本思想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林哈根采取了气量宏大的态度来处理这份遗嘱所引起的诸多法律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他对贯彻执行遗嘱人的思想很感兴趣,并且积极与瑞典科学院等与这份遗嘱有关的瑞典国家当局进行巧妙接触和合作,因为他们是被指定为奖金颁发机构的。

  事实上,林哈根已经成为经管这份财产的共同执行人。而执行遗嘱的主要推动者,则是拉格纳·索尔曼。因此,尽管这份遗嘱引起了诸多方面的争议和不满,但最终还是得以和平解决。

  而在诺贝尔家族的内部,这份遗嘱对每个人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最终,路德维希的长子伊曼纽尔站了出来,表示坚决执行叔叔的遗嘱。他劝说自己的兄弟姐妹们说:

  “我们应该严格执行叔叔的意愿,这是对他的尊重。而且,这份遗嘱如果得以执行,将使无数民众受益。比起他们,我们的利益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

  最终,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关注之下,各种反对遗嘱的声音迫于压力,渐渐地偃旗息鼓了。各方也终于达成协议,诺贝尔的遗嘱得到了执行。

  (三)

  1898年5月,瑞典国王代表王国政府,以国家和人民的名义宣布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生效。

  由于还有许多遗留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两年后一切事情才办妥。1900年,“诺贝尔基金会”正式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基金会的章程和细则,以及由瑞典各个机构授予奖金的特别规则,也都一一被确立下来。

  遗嘱执行人于1900年12月31日结束了对诺贝尔基金的管理,将阿尔弗雷德的遗产全部转换为现金之后,全部交付给“诺贝尔基金会”。

  令人欣慰的是,担当遗嘱执行者的几个机构也充分显示了阿尔弗雷德的不凡眼光,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执行了遗嘱所规定的任务,完全没有辜负阿尔弗雷德和世界人民的期望。

  阿尔弗雷德的助手拉格纳·索尔曼后来在他关于诺贝尔遗嘱的那本书中,用下面几句话作为结束语:

  “这场长期的斗争就此宣告结束。由于过去几年的经验,所取得的结果应该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对于我们的这个国家来说,颁发诺贝尔奖是一项特权,而诺贝尔基金会作为一个整体,则是一项有着巨大价值的财产。从各方面来看,那些关于在执行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委托给我们的责任时必将遇到巨大冒险和困难的悲观预言,都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相反,它将有助于促进世界对瑞典、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更深了解和尊重。”

  作为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这位伟大人物的缅怀,“诺贝尔奖”的颁奖日期被确定为每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阿尔弗雷德逝世的纪念日。

  1901年,诺贝尔基金会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这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距离阿尔弗雷德去世恰好5周年。这一年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举行了第一次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有6位在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在这次辉煌的典礼上接受了诺贝尔奖金。

  此后,诺贝尔奖的威望日渐增高,甚至成为全球人类所渴望获得的最高殊荣,一大批杰出的人物也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奖项也成为他们一生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所奋斗的动力和成就的证明。在获得这一奖项的人物当中,包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萧伯纳、罗曼·罗兰以及海明威等世界著名人物。

  而诺贝尔和平奖更是备受世人瞩目。1905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挚友贝莎·苏特纳。此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物还包括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诺贝尔奖的意义远远不止金钱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更是一种最为崇高的荣誉,并且能够让自己的成就获得最为广泛的承认。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依然是世界各国人们所期望获得的最高荣誉。同时,人们也都会为自己的同胞获得诺贝尔奖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就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最初所期望的那样,诺贝尔奖的颁发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的盛事,它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注。与此同时,他们的目光也聚焦在这些伟大杰出的人物身上,并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汲取到无穷的精神力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