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文学评论主体素质的培养

  文学评论是评论家的知识结构和艺术观念与作家、作品对话能力的体现,文学评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主体素质的高低。评论主体的素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文、史、哲等方面的学术素养,雕塑、绘画、书法、音乐、美术、建筑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多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判断力,人生阅历,阅读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审美感悟力。审美感悟力是批评的基础,一个批评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感悟力,才能准确地看出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做出恰当的评价。别林斯基说:“敏锐的诗意感觉,对美文学印象的强大的感受力——这才应该是从事批评的首要条件。”前苏联美学家卡冈说:“确定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全部创作的审美价值,则要复杂得多。这一工作有赖于批评家的共同感受能力,有赖于他的趣味的性质、他的想象力发达的程度、他的一般修养和艺术修养、他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特点,因而是高度主观的,个性的。”感悟能力与评论家的感情心理息息相关,李长之认为感情就是智慧,在评论一种文学作品时,没有感情是决不能够充实、详尽、抓住要害的。美国评论家门肯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批评家的职务,就在惹起艺术作品和观者中间的反应,观者是未经训练的,他对于艺术作品不会感动;他眼看着艺术作品,但艺术作品不能在他身上造成什么可以理解的印象;他如果天然能够感受艺术作品,那么就用不着批评了。”良好的感悟能力取决于批评主体的美感,英国哲学家休谟指出:“许多人如果只依靠自己,美感就非常薄弱模糊;但一旦经人指出,不管是怎样的神来之笔,他们也都能欣赏。”审美感悟力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作为批评家必须培养能感悟文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文学语言所承载的审美魅力和感染力的感知,对文学意象的欣赏和感知,以及对作品的形式、结构、审题立意等方面的感知。审美感悟力还体现在批评家要有精神的敏感度,要能敏锐感知文坛的发展变化。别林斯基为俄国发现了莱蒙托夫、果戈理、冈察洛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小说家。别林斯基是敏锐的,其评论是及时的,屠格涅夫说:“每逢新的天才、新的小说和诗歌出现的时候,任何人也没有比别林斯基更早、更好地发表过正确的评论,真正的决定性意见。”陈晓明的《无边的挑战》对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进行了分析,确认了我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存在。在很多人对新潮文学还感到陌生,不知所措时,陈晓明、吴亮等批评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素养。文学批评不仅是对评论对象的印象评判,还应有一定的理论提升,需要根据一定的哲学、文学、文化、美学、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理论对评论对象加以考察和评价。理论知识是批评家的武库,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哲学的修养可以使批评家的思考具有思维的深度,能够看到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文学评论家的哲学修养之必要性在于文学与哲学的密不可分。英国学者利维斯认为哲学方面的训练会使人成为更好的文学评论家,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托尔斯泰既是艺术创作中的哲学家,又是哲学中的艺术家。”德国批评家希勒格尔认为:“现代诗的全部历史便是简短的哲学正文所作的无穷无尽的注解;任何艺术都应当成为科学,任何科学都应当成为艺术;诗和哲学应当统一起来。”近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都是哲学家,而不是由作家担任,这表明文学评论中的哲学因素越来越重要。

  深刻的见识力。优秀的评论者要有犀利的透视文本的能力,要能看到作品的深层内涵。克罗齐说要欣赏但丁,你就得将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王尔德说:“最高级的评论是这样一种评论,它能在艺术作品中揭示出艺术家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解说依赖于知识,而解读取决于智慧。纳博科夫指出,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在虫的外壳掩盖下的人,而他的家庭成员则是装扮成人的虫。茨威格指出,司汤达的小说世界总是盘旋在两种男性命运的永恒极端:一端是对女性美的孩童般的迷乱与渴望,另一端是对世俗权力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自负与向往。这些评论文字显示了评论家批评的“慧眼”。艾略特在《评论的界限》中说:“我最感激的评论家是这样的评论家,他们能让我去看过去从未看到过的东西,或者只是用被偏见蒙蔽着的眼睛去看的东西,他们让我直接面对这种东西,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去进一步处理它。”先进的思想才能保证评论的先进性,优秀的批评家能看到一般读者所看不到的层面,如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中人物卡捷琳娜的评价,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等等。再如巴乌斯托夫基在《早已想就的一本书》一书中评契诃夫:他的作品不能容纳一点点灰尘和斑点;评莫泊桑:他是把生活叫做“作家的临床诊所”的解剖家;评格林:以全部作品为人类幻想辩护,“陶醉于崇高的感情”。深刻的见识也是沟通经典经验,用经典印证阅读经验的必然要求,如果评论主体沟通共同的经验造成会心的效果,会实现批评的理论性飞跃,如结构主义的出现是因为发现了叙事的结构模型,使批评产生了豁亮的效果。

  深刻的见识也是阐释的深度所要求的,优秀的文学评论要求评论者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最高的阐释度。韦勒克、沃伦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莎士比亚?显然,我们感兴趣的不是他与众人有共同之处„„我们要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即莎士比亚之所以成其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明显的是个性和价值的问题。甚至在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文学运动或特定的一个国家文学时,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它们有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个性以及它们的特异的面貌和性质。”①李劫怀念胡河清的《中国当代文化的共工篇》认为胡河清的生命状态是性情的,是一种文化的绝响,痛恨海派文化的矫情、苍白,那些虚伪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正人君子,死于海派文化的阴柔之气,如同走错了房间的皇家贵族,或在存在的核心而堕入了不属于他的位置。深刻的见识还体现在评论主体对文本阅读的反思和评价上,茨威格的《三大师》评论巴尔扎克拥有一个以社会为中心的世界,狄更斯拥有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一个以个人与宇宙的关系为中心的世界。

  文学创作的才华。一个杰出的评论家一定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家的气质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应当是一个作家,他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有创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批评家往往更熟知创作的甘苦,能更敏锐地看到文本所蕴含的意义,基本的文学创作能力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资格认证”。“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②批评家的艺术人格内涵和精神气质往往会化为诗性与智性于一炉的批评文字。下面是朱大可《燃烧的迷津》中的评论文字,体现了批评者的文学才华。

  ‚寻根就是将孤寂的自己托付给一个在我之前的先验实体,屈从于它的慈爱或恩宠。寻根就是找寻一个可以临时寄居的避难所,就是一次悲戚的怀乡运动,它旨在辨认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种族的原始罪恶或原始幸福。‛

  ‚饱受惊吓的中国作家,丧失了面对实存世界及其全部苦难的勇气。他们迅速蜕变成了一些可爱的游戏者。游戏者是不可确认的人。他们在潇洒的游戏风度之后,藏匿其对公正、真诚、庄严与崇高的无名恐惧。‛

  ‚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抽搐着大量可疑的面孔。他们痛苦是因为他们的头脑觉得应该痛苦,他们嚎叫是因为别人在这之前已经动听地嚎叫过了。‛

  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优秀的评论家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老作家萧乾说:“书评家应把‘善读’的艺术视为基本的工作。‘善读’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内在的银行里兑了现。”①要做到善读作品,除了上文谈到的理论修养、良好的感悟能力,还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陈继儒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就是强调文学评论主体的人生阅历对理解作品的重要性。个人经验与年龄息息相关,李健吾说:“一个十六岁孩子看《红楼梦》,他的经验和二十岁青年的不同,和四十岁成人尤其径庭。一个十四岁孩子会把《七侠五义》当做杰作,再过二十年,你若问他,他会微微一笑,红上脸来,勾起悲哀的回忆。一个读者,本人因为年龄心境差异,对于一部作品不能终始如一,怎么会同另一个读者合好无间呢?”②艾略特认为对文学现象的“事实感”,是评论家迈入文学作品的门槛,而“事实感”的获得与评论主体的人生阅历是分不开的。

  臧克家在《学诗断想》中说:

  诗人凭他的作品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经验阅历,读诗的人在这些方面不了解或了解不透,那就不能够很好地欣赏诗人的诗。

  如果你不能深刻体会慈母的爱,你也就不能深刻体会‚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深意。

  如果你不了解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切,你就不了解‚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的深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身经战乱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诗中的味道。

  ‚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久客他乡的游子才觉出它的深长意味。

  没有丧失甘苦共尝的爱人的经验的人、不会对元稹的‚落叶添薪仰古槐‛、‚贫贱夫妇百事哀‛的悼亡诗感到痛切的哀伤;没有恋爱经验的人,对‚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滋味就不能体味。

  批评家的阅历越丰富,生活经验越多对其理解作品的帮助愈大。批评家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累积社会经验,锻炼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还应通过业余时间多从事各种文化审美活动或政治、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

  文学批评主体还应有广阔的文学史知识,要遍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研究一篇作品要熟悉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研究一个作家要熟悉一群作家,研究一个文学现象要熟悉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只有具有广阔的文学视野,才能对所评论的作品做出正确的定位。除了熟知文学的知识,还应通晓语言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文学评论家都是大学问家,法国启蒙时代的大思想家狄德罗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国批评家莱辛,精通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等古典语言,并系统地学习过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和文学。现代的文学批评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的不同在于现代的文学批评是将文学放在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如原型批评吸收了文化人类学的知识;精神分析吸收了心理学的知识;俄国形式主义吸收了语言学的知识;文化批评吸收了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发达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丰富的文学世界,文学批评不能停留在被动的解说文学作品的层面,而应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在批评活动中,信息的碰撞、知识的融汇、情感的灌注、经验的提升、理论的超越都需要研究者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中演绎的方法、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都应为批评家所熟用。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应养成多思、深思、广思的思维习惯,应是个思维明晰、深刻、新颖的人。

  创造能力。法国批评家阿尔贝·带博代认为:“批评也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只是因为它有创造因素,所以才得以成长和存在下去。”“创造不是模仿,创造就是创新。”④批评家对评论对象的评价既要与作家、作品对话,又要超越作家、作品,批评活动必须站在一个更宽广的视域,更雄厚的理论和文化背景下,对所评论的对象做出创造性的发现和阐释。

  评论主体的价值立场。评论的立场决定了评论者能对评论对象做出什么样的阐释。马克思说巴尔扎克是一个保皇党人,但他的作品却书写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是如何一步步打败贵族,其原因是现实主义写作原则在写作中发挥了作用,巴尔扎克的文化、道德立场会与其社会政治立场产生冲突,马克思以其社会进步的立场指出了巴尔扎克创作的矛盾性。真正的思想并非只有一种,真理不过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由于评价立场的原因,托尔斯泰晚年评论莎士比亚的文章《莎士比亚和戏剧》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他说:“任何一个不受别人暗示影响的现代读者,从莎士比亚所有受人赞赏的戏剧里都会得到同样厌恶和无聊的印象。”“无论莎士比亚的作品如何受到赞扬,也无论大家给他渲染上怎样的优点,无可怀疑的是:莎土比亚不是艺术家,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①托尔斯泰的失误显然与晚年世界观转变后的宗法制农民立场密不可分,莎士比亚表现贵族生活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贵族气自然与托尔斯泰的阅读口味相冲突,评论时的失误也就不可避免。《红楼梦》的评价在历史上“见仁见智”,俞平伯认为它是曹雪芹的自序传,是为情场忏悔而作,而李希凡、蓝翎根据阶级论的观点,认为《红楼梦》表现的是封建大家族必然灭亡的不可挽回的历史趋势,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并以此认为俞平伯、胡适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这样“见仁见智”的差异,是与评论者的立场密切相关的。

  在价值立场上,个体也呈现出一种复杂性,丹尼尔·贝尔说:“在经济上我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在政治上我是个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上是个保守主义者。”文革之后,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那枷锁从何而来呢?许多文学作品中把一切罪责加之于历史,北岛诗作的意义在于没有苟同于大众。克尔凯廓尔说:“群众是虚妄,我只尊重那个个人。”优秀的评论家应摆脱伦理情感的遮蔽,进入人性的分析,超越对人物的道德审判,用思想去洞察而不是用情感去判断。王安忆说,严肃作家和九流作家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为人生制造美梦,迷惑我们,让我们得到一种暂时的休息,或者说麻醉,而“严肃作家则是把真实揭开给你看,要我们清醒。”②社会总是会对文学作品提出道德指控,但这种指控十有八九终成历史的笑柄。如对《包法利夫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的道德批判,无不以这些作品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洛丽塔》虽然写不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意识,但它是一部好小说。王尔德说:“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尼采认为:“艺术是对道德约束和道德广角镜的摆脱,或者是对它们的嘲讽。”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通过第一人称表现青年反社会的无恶不作行为,青年人绝对自我中心,视杀人如游戏,将强奸当乐趣,持长柄刺刀进行街头群殴,喝掺了毒品的牛奶,欺侮老人与老太太致死,但这是“一部现代经典”作品。龙应台说:“用道德尺度来褒贬文学作品是绝对不可靠的,我们如果要艺术文学蓬勃生长,就必须在道德尺度上极度的‘宽’,在艺术的尺度上极度的‘严’。”③凭借着对中国社会的世俗人生予以彻底的直面正视,《金瓶梅》跻身于伟大小说阵营。《上海宝贝》中幼稚的人生也不失为人生百态之一种,成问题的是其背后的作者始终处于与女主角的同一地平线,对这一切沾沾自喜甚至引以为豪。艺术作品光是震撼人心是不够的,还必须照亮人心。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之优劣的尺度。“罗丹的艺术忠告是表现人生的激情,激情不仅是一种强度,更是一种纯度与浓度,它是艺术感情的质量保障。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为表现至高无上的生命体验总要选择爱情题材,就像画家要表现美的极致总离不开裸体:爱情是人类情感谱系里最具有激情的形态,但这种感情也需要过滤与筛选,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光泽。”

  人格修养。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批评应尽可能地客观、公正。批评的主观性虽不可避免,但批评家不能出于恶意违背自己的良心,有意“捧杀”或“骂杀”,应克服感情用事和不讲原则的批评。鲁迅曾多次批评那种恶意的批评,他说:“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狄德罗说:“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作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有些批评家慑于权威的压力,做出一些违心的阿谀奉承的批评之词。勃兰兑斯在《19世纪文学主流》中指出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圣·伯夫在评论夏多布里昂时也未能免俗,圣·伯夫出于当时的社会压力、对作者的畏惧和尊敬以及个人同情和私人关系,评论夏多布里昂的文章一片阿谀之词。

  优秀的批评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李健吾指出:“批评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不是老板出钱收买的那类书评。它有它的尊严。犹如任何种艺术具有尊严;正因为批评不是别的,也只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做根据。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于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犹如任何创作者,由他更深的人性提炼他的精华,成为一件可以单独生存的艺术品。他有他不可动摇的立论的观点,他有他一以贯之的精神。如若他不能代表一般的见解,至少他可以征象他一己的存在。我们敬重他和他的批评,因为他个人具有人类最高努力的品德。一切的艺术品,唯其攫有不苟且不雷同的个性,才能活在无数“旁观者”的心目中,与日月以共荣。”刘勰的《文心雕龙》骈文铺排,气势磅礴,风格宏大;《诗品》以文为诗,词简意远;当代批评家曾镇南严谨、恢宏、庄重;陈骏涛敏捷、明快、洒脱;许子东深沉、博大、厚重;吴亮轻松、自由、舒畅;南帆尖锐、明快、洒脱;王晓明细腻、委婉、清秀。中国现代批评家有自己独特的批评话语资源,形成各自的特点:如李大钊、瞿秋白、鲁迅、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评论,茅盾的社会历史评论,周扬的社会政治评论,成仿吾的实用评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评论,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评论,李健吾的直观印象式的评论。陈思和说:“文学评论家与作家本来就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对同一世界的看法。批评家说出的话。同样是应该具有原创性的。”

  优秀的评论家的基本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普列汉诺夫说:“只有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同极为发达的审美感觉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可以作艺术作品的优秀批评家。”瑞恰兹对批评家的要求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要具备三个条件。他必须是个善于体验的行家,没有怪僻,心态要和他所评判的艺术作品息息相通。其次、他必须能够着眼于不太表面的特点来区别各种经验。再则,他必须是个合理判断价值的鉴定者。”批评家李健吾说:“假如有一天我是一个评论家,我会告诉自己:第一,我要学着生活和读书;第二,我要学着在不懂中领会;第三,我要学着在限制中自由。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批评家还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曹禺说:“出现一个有权威的文艺评论家,在一定意义上说,比出现一个作家更重要,但也更困难。这就更需要下大力气培养。我认为,我们搞评论的同志首先应该练好基本功,提高思想,加强修养。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文学评论是以文章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要将文章写好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训练,资料收集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结构安排的能力,反思完善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慢慢掌握,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为评论者,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某方面的能力,正如李泽厚所说:“每个人都可以具体地考虑、斟酌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文史哲的研究方法、成果,有时可以显示出研究者的个性、才能和特点。例如有人适合于摘精确考证,有人更长于提出理论问题;有的长于分析,有的喜欢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静的客观描述,有的则不免主观情感的注入„„因为个性、才能、潜力、背景、基础等等不同,照搬别人的方法不一定对自己合适。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也不容易,但如果有意识地、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注意寻找最适合自己运用的研究方法,也许可以少走些弯路。”

  §§中篇 实践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