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人的能力与管理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取得工作业绩必备的条件。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能力倾向也存在着差异,组织要因人而异,充分了解人的能力倾向,尽可能地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样才能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试想,原本员工可以把某项工作做到一百分,却因为给错了其发展空间,而出现才不尽其用的结局,这怎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呢!

  第一节 能力是完成活动的条件

  一、能力的概念

  人与人的差异在能力上可以得到反映,能力是指影响活动效率保证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和多种活动相连

  (1)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

  (2)能力的大小在活动中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知识技能)才能发现能力的差异。

  (3)能力的发展需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无论是什么都必须经过练习,经过活动,在具体练习中活动得到发展和提高。

  2.能力是发展完成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特征

  活动中表现出的性格很多,心理特征对活动有影响,记忆力、表达力等直接影响有关活动顺利进行。

  能力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因,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

  取得成功有很多方面是必要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那些特点称为能力。能力对人的智力、体力都有要求,任何活动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如果符合要求则顺利,可以高水平做事;如果缺乏能力就会影响任务顺利完成。能力是很多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单靠某种单一能力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在心理学上,将各种能力最完备的组合称为才能。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也对活动效率有影响,能力是直接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两者的关系密切。知识技能不是心理因素,知识不多,能力则不可能强。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能力和知识的区别。从含义、发展过程和组成成分来看,能力和知识有以下区别:

  1)从含义来看,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角度讲是信息的储存,以经验、思想内容等形式为人所掌握。能力不是思想内容,是在掌握这些经验、思想内容时对材料加工的心理活动,是概括化的过程。

  2)从发展过程来看,两者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形成、发展比知识的获得容易得多;知识只要学习,就可以不断积累,是无限的,而能力可以达到一定顶点,并逐渐衰退。

  3)从组成成分来看,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能力既有先天成分,也有后天成分,先天成分主要指大脑结构和营养状况。

  (2)能力和技能的区别。技能是经过反复练习,对具体操作的技术掌握达到自动化的动作,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能力不是具体动作本身,而是在掌握技能中,调节行为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是概括化的能力系统,可以反映在不同活动上。

  这种动力性质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心理特点,经常表现出来。在成为巩固的概括化的动力系统时,它才成为能力。

  2.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处于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之中。

  1)能力是获得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高低影响掌握知识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例如,一个人没有最起码的思维、记忆时,就不能说他有能力。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并把它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才是能力的体现。

  2)能力是在掌握、运用知识技能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的,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学习中,发展了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能力是不能发展的。当知识技能丰富时,能力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

  能力不等于成就,不是具备了能力就能取得成就。成就是通过一定能力取得的,能力只是作为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说明要取得成就除了能力之外还要有其他因素。

  3.能力、知识、技能的相关性

  认识能力、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对选拔、培养人才是必须的。如果单凭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就会把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当成天才,可能会使能力高的人受压抑。

  能力可以较长时间起作用,它的发展缓慢,而知识的发展较快。知识爆炸是每隔五年就要发生的,人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是获得更好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它指导人们培养、选拔人才。

  第二节 能力的结构是多元化的

  一、能力的因素分析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们在一切活动中都表现出的基本能力,如记忆力、想象力。它是无论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不可少的,是任何活动必须具备的一般水平。

  现代研究认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践五大要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2)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活动上所表现出的能力,是由有关的专业活动性质所制约的几种基本的人的主要品质构成的。比如,数学能力是对数学迅速概括,思维迅速简化,从正向思维飞速过渡到逆向思维的能力。

  (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它们在活动中辩证统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高度发展,有特殊表现,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即一般能力的专业化、具体化就是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得以发展。每种特殊能力都是由特定的活动所要求的多种基本能力的有机组合。基本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在活动中的具体化。

  能力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特殊能力在一般能力中获得充分发展,而一般能力则是在种种特殊系统基础上发展的一般智力。比如,数学家培养了严密的思维能力,则这种能力不仅是在做数学研究时表现出来,而且在说话、写文章中也有表现,即可迁移到其他领域。

  在不同个体身上,能力的因素所占的地位不同。一般能力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场合。

  2.优势能力与非优势能力

  人体是一个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系,总有一些能力占主导地位,其他能力服从于优势能力。

  优势能力就是指在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能力,其他能力起着辅助增强优势能力的作用。优势能力在每个人身上占不同地位,如专家学者有的想象力强,有的思维性强。人们要分析不同人的优势能力与非优势能力,达到因材施教,从而发展优势能力,弥补非优势能力的不足。

  二、能力的结构

  能力的结构是综合的整体结构,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能力的本质,主要为了合理地进行设计能力测验,鉴定能力高低。

  1.两因素说

  英国的统计学家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在1904年最早提出了用数学统计来分析能力结构,也称两因素说。

  智力结构的两因素,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二因素说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内涵包括两种因素:一种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种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斯皮尔曼解释说,人的普通能力都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得异于常人的能力。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就是普通能力。

  2.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

  桑代克则提倡多因素说。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他把智力分为三种能力: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20世纪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用由56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称为群因素论。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①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②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词联想敏捷的能力;③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④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⑤记忆能力——对事物强记的能力;⑥知觉速度——对事物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⑦推理能力——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1941年塞斯顿根据这七种基本能力编制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PMAT)。塞斯顿曾认为他的七种因素理论是与斯皮尔曼的G因素假设相矛盾的。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如果能够在塞斯顿的七种因素中进行第二因素分析并且能够找出一个一般因素,那么斯皮尔曼的G因素将得到支持。也就是说,如果塞斯顿的七种因素中都有第二因素的话,这个因素就可以被认为是一般智力。

  3.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包含记忆能力因素和思维能力因素两大类。思维能力因素又包含认知能力因素、生产能力因素、评价能力因素,以及生产能力因素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新的信息在寻求正确答案中的聚合式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能力。1977年,他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人们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词的意义和观念)和行为(本人和他人的行为)。它们是测验时给予的信息,是智力活动的对象和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它根据测验时所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智力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智力加工所产生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由于三个维度中含有多个因素,因此人的智力可以分为5×5×6=150种。

  吉尔福特认为,这些不同的智力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例如,给被试一系列四个字母的组合,如PIAS、FHKY、DSEL,要求其将它们重新组合成熟悉的单词,如FISH、PLAY、DESK等。在这一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符号,操作为认知(即理解和再认),产物为单元(即按重新组合的字、词、数来计算成绩)。根据产物的数量就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符号认知能力。如果给被试呈现10种语音,然后要求他们立即(或延迟一些时间)复述出来。在这一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听觉,操作为记忆,产物为单元。这一测验的成绩可以度量一个人的听觉记忆能力。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也考虑到了智力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于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对因材施教也是有益的。

  第三节 能力具有差异性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相同条件下,某人在某一活动中比别人得到较好的成绩,有些人则活动的成绩不好,人们会说他是一个在这方面能力低下的人。心理学家对2904人进行了测试,把人们智力分成了不同等级和水平。

  IQ 140分以上,智力非常优秀;

  IQ 119~120分,智力中上等;

  IQ 90~109分,智力中等;

  IQ 80~89分,智力中下等;

  IQ 70~79分,临界;

  IQ 70分以下,心智不足。

  人类智商分布情况如下:

  一般来说最高、最低者都占3‰左右,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各种能力都如此,这种差异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1)能力低下。轻者只能从事一些较简单的活动,重者丧失活动能力,甚至连生活也不能自理。智力落后也是能力低下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属于病理的范围。

  (2)一般能力。所谓的“中庸之才”,有一定的专长,但只限于一般性地完成活动。

  (3)才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某种专长,有一定的创造力,能较好地完成活动。

  (4)天才。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表现创造力,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

  世界名人的智商如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的智商在200分以上;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智商在180分以上;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智商为190分;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智商为165分;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智商在160分左右;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智商在160分以上;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智商为140分。

  1.对智商优秀者的分析

  智商优秀者:智力水平高于同龄人,IQ在135分以上。

  现在,对能力超常的少年儿童的发现和培养,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对超常少年儿童的培养。从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开办以来,截至1986年,又有12所重点院校试办大学少年班。我国心理学家对全国29名超常儿童的调查和追踪研究表明,这些儿童能力超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鲜明的个性并且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有的较早地显示出数学才能,有的很小就能大量识字阅读,有的在外语方面有才能,有的擅长绘画,有的会做诗对歌……尽管他们在性格和能力类型上有很大的差异,但都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其共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这类儿童一般较早地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爱问这问那,并追根究底。他们很早就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兴趣相当广泛。例如,有些二三岁的儿童,不满足于看图画书、听故事,已经对识字、读书产生了兴趣。有个四岁的儿童去动物园时,不满足于看看动物的样子,还要逐个去看关于动物的介绍,了解动物的产地、习性等。

  (2)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这类儿童的注意力既广又能高度集中,特别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能集中几小时而不受外界干扰。他们的短时记忆明显超过同龄一般儿童的均值且识记快、保持久。例如,一个五岁儿童,对一列13位数字(5 138 427 960 358),小声念三遍就能够顺背,再念一遍就能够倒背,时隔半年后仍能正确顺背无误。

  (3)感知敏锐,观察仔细。例如,在感知实验中,他们明显地优于同年龄儿童,有的在反应速度和进行方式上还优于比他们大二三岁的同班儿童。又如,有的三四岁的幼儿能分辨大小、长短和左右方位。他们的视觉、听觉辨别力发展突出,主要表现在能清楚分辨汉字在音、形上的细微差别。

  (4)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例如,在概括和推理水平上,他们不仅明显超过同龄儿童,而且超过比他们大二三岁的同班儿童,特别是在解决难度大的课题时,这种差异尤为明显。一个五岁半的儿童在十几分钟内可以算出六位乘六位的数(如365 427×243 682=89 047 982 214),并能在3~6分钟内正确解答鸡兔同笼一类的应用题,思维非常敏捷。他们的理解能力强,有独创性。例如,有个儿童,两岁时玩积木,每次都要将花样翻新,五岁半时造句不因袭老师示范的句型;做数学题也不满足他们的解题方法而试着自己另找解法等。

  (5)自信、好胜、有坚持性。这类儿童一般比较自信、有进取心,他们爱和别人比,不但爱和同龄儿童比,有的甚至还要和成人比,比做题、比下棋、比成绩等,处处不甘落后。他们有主见,不易受暗示,干一件事情一般能坚持,不受外界干扰,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人们用《中国少年非智个性心理特征问卷》调查了北京人大附中超常班和常态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这两个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2.低能儿童的能力分析

  智商在70分以下者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并不是某一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显的特征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

  智能不足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智商在70~50分,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劳动,但应付新奇复杂的环境有困难,学习有困难,很难领会学校中抽象的科目。中度:智商在50~25分,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可以或部分有障碍,只会说简单的字或极少的生活用语。重度:智商在25分以下,生活不能自理,动作、说话都有困难。

  造成智能不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智能不足者都不是生理疾病所致,过去也未有过脑损伤的病史。他们大多健康状态良好,智能不足的程度也较轻微。这些人的父母智力水平也较低,家庭中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营养条件较差,这些都可能是造成这一类型智力落后的原因。

  比较严重的智能不足大多数是疾病、中毒、内分泌失调和母体疾病所致。较典型的智力落后疾病,如唐氏综合征、苯酮尿症等。唐氏综合征患者脑袋小而圆,面宽扁,眼睛狭斜,鼻梁塌扁,舌尖厚且突出在外,身材矮小,五指短小,智力大多低下。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当需要完成几种活动时,人的能力的结合不同,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

  1.一般能力在类型上的差异

  一般能力在知觉、表象、记忆和思维四方面存在差异。

  (1)知觉方面的类型如下:

  1)知觉综合型,这种人知觉的特点是,观察时注意事物的概括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对于事物的细节的感知不足。

  2)知觉分析型,这种人知觉的特点与第一类人相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观察时注意事物的细节,但对于事物的整体性的感知不够。

  3)知觉的分析—综合型,这种人兼有上面两种知觉类型的特点,在观察中既能注意事物的整体,也能注意事物的细节。

  (2)表象方面的类型如下:

  1)表象视觉类型,这种人视觉表象占优势。

  2)表象听觉类型,这种人听觉表象占优势。

  3)表象运动觉型,这种人运动表象占优势。

  4)表象混合型,这种人几乎在同等程度上运用各种表象。

  (3)记忆方面的类型如下:

  1)记忆视觉型,这种人运用视觉记忆较好。

  2)记忆听觉型,这种人运用听觉记忆较好。

  3)记忆运动觉型,这种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较好。

  4)记忆混合型,如记忆的视觉—听觉型、记忆的听觉—运动觉型等,这种人运用多种记忆表象时效果较好。

  许多画家、作家、演员往往具有发展较好的视觉记忆,使他们在绘画写作或表演动作中准确地再现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

  (4)思维方面的类型如下:

  1)集中思维型,这种人思考时,集中性思维占优势,对一个问题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2)发散思维型。这种人思考时,发散性思维占优势,对一个问题能够得出多种答案。

  2.特殊能力的差异

  特殊能力是由若干种不同能力构成的。研究表明,完成同一种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组合来保证。

  (1)音乐能力的类型差异。前苏联心理学家B。M。捷普洛夫认为,音乐能力由三种主要能力构成:旋律感、听觉表象和音乐节奏感。他对三个学习音乐成绩最好的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其中第一个儿童的特点是有强烈的旋律感和很好的听觉表象,但音乐节奏感较弱;第二个儿童的特点是有很好的听觉表象和强烈的音乐节奏感,但旋律感较弱;第三个儿童的特点是有强烈的旋律感和音乐节奏感,但听觉表象较弱。这显示出音乐能力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差异。

  (2)运动能力的类型差异。例如,击剑运动能力由观察力、反应速度、攻击力量、意志力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普尼对三个击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他们具有同等水平的职业能力,并达到同样的运动成绩,但他们的击剑运动能力的组成因素的发展水平却不尽相同。第一个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观察力和感觉因素,但反应速度并不突出;第二个运动员以一般的灵活性与坚韧性为突出特点;第三个运动员则具有强烈的攻击力量与必胜的信心。短跑运动能力由动作强度、动作和节奏的配合等因素组成。两个短跑运动员可以达到同样良好的短跑成绩,但其中一个人依靠动作和节奏的更好配合,而另一个人则依靠更大的动作强度。

  (3)组织能力的类型差异。A。B。彼得罗夫斯基介绍了关于组织能力的类型差异的具体事例。尼古拉和维克多都具有杰出的组织能力。尼古拉的组织能力由下述心理品质综合组成:主动、敏感、关心人、对人要求合理、有观察力、善于并乐意分析同伴的性格和才能、对集体的高度责任感、个人的吸引力等。维克多的组织能力由另一些心理品质综合组成:严峻、考虑周到、善于利用同伴中每个人的弱点、精明强干等。

  总之,构成特殊能力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能力的薄弱,可以由其他的能力或能力组合的发展来补偿或代替。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有早期表现,也有中年成才和大器晚成。我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充说:“人才早成,亦有晚就。”

  1.能力早期表现

  能力的早期表现又称人才早熟。古今中外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现出了某些方面的优异能力。例如,诗人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五六岁就会做诗,9岁已精通声韵。唐代诗人王勃6岁就善于文辞,13岁时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流传千古。当代我国也涌现出了不少超常儿童。例如,宁铂两岁半时就能背诵诗词30多首,13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毕业,留校当助教,给研究生讲授专题课。又如,谭文西(阿西)在8岁时画“群猫游戏图”,图上百只姿态不同的猫栩栩如生。他的《桂林山水》荣获第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在国外,德国数学家高斯3岁时就会心算,八九岁时就会解级数求和的问题(从1累积加到100的和等于首尾之和乘以级数个数的1/2,即5050)。他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大部分是在14~17岁这个阶段提出的。德国诗人歌德在9岁时就能用德文、拉丁文和希腊文写诗。美国著名科学家维纳在3岁时就会阅读,14岁从哈佛大学毕业,19岁获博士学位,成为控制论的创始人。

  能力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最为常见。根据哈克和齐汉的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显露音乐才能的情况最多。

  能力的早期表现,一方面是有良好的素质基础,另一方面与其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

  2.中年成才

  中年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中年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敏锐、少保守,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又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中年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一般认为,30~45岁是人的智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

  有人对3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301人在30~50岁之间取得了研究成果。美国心理学家李曼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人的创造发明研究。他对大量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的年龄与成就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他的研究还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的人,最佳创造的年龄是不同的。

  创造有最佳年龄阶段,但并不是说人在这个年龄阶段之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人早熟,也有人大器晚成。另外,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的最佳年龄将向两端延伸。

  3.能力晚期表现

  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能力的晚期表现又叫大器晚成。我国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在61岁时才写成巨著《本草纲目》。画家齐白石在40岁时才显露出他的绘画才能,50岁时成为著名画家。在国外,摩尔根发表基因遗传理论时已经60岁了,达尔文在50多岁时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名著《物种起源》一书。

  能力晚期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因为年轻时不努力,后来加倍勤奋的结果;也可能是小时候智力平常,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智力像菊花一样,到了人生的秋天才显示其绚丽多彩。大器晚成的原因可能还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地位有关。例如,前苏联的古谢娃出生在西伯利亚荒村,40岁时才开始学文化,她和儿子一起毕业于农业大学,73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

  第四节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分析其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对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例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水平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影响注意的分配;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影响知觉的广度。

  人们承认先天素质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并承认先天素质具有遗传性,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是由遗传决定的。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他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在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果有较好的弹跳力,身体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者。所以,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2.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天生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他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5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若从10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

  3.教育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的、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诗人打下了基础。

  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曾提出过“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后者指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可以积累不同的能力。许多关于劳动、体育、科研等实践活动影响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油漆工在长期的工作中,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的颜色达四五百种;陶器和瓷器工人听觉很灵敏,他们可以根据轻敲制品时发出的声音,来确定器皿质量的优劣。同样的道理,人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组织能力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的各种能力,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无从提高和发展的。

  四、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了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许多学者和有成就的人都指出,人的智慧总是同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和信念,发展能力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兴趣和爱好是促使人们去探索、实践,进而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条件。高尔基说过:“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当人们迷恋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就会给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内部力量。勤奋与坚强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说过:“天才就是勤奋。”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多种因素的结合,但艰苦的劳动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第五节 能力与管理

  研究能力差异的目的在于合理地使用人才,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注意到如何使“人适其职,职得其人”,因为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条件。为做到人才合理地开发,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能力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掌握有关能力的作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结构与差异等理论及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去,对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能力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任何组织的工作总是多种多样的,而各种工作对人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能力符合工作要求,他就能胜任工作。否则,就无法胜任工作。在一个组织中,样样精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全能者不多,但擅长某一方面、适合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却不少。所以,提高工作绩效的关键,不在于管理者本人是一个全能者或拥有全能者,而在于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组织中每个成员具有什么方面的能力,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地安排其工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人尽其才。例如,在一个比较大的组织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选用决策能力高的人,中层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基层管理人员则应该选技术操作能力比较强的人,以便发挥示范作用。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每一项工作对能力的要求总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即能力阈限。在招聘人员时,必须注意被聘人的实际能力对职业能力阈限的满足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调动被聘人的积极性,以致降低工作效率。“过低”,即被聘人的能力过分低于职业所要求的能力阈限,会使被聘人表现得“无法胜任”,影响工作效果。“过高”,即被聘人的实际能力远远超过职业能力阈限,不仅浪费人才,而且由于被聘人感到完成任务太轻松,工作缺乏挑战性,成就感无法得到满足,其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查德曾举例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在建立第一个农业大工厂时,首先须雇佣一批保安人员。由于当时劳力过剩,厂方估计应聘者可能会很多。所以,工厂规定雇佣保安人员的最低标准为高中毕业生,并须具有三年警察或工厂警卫的经验。按这个标准雇佣的保安人员,大多在工作(只检查进出门的证件)中感到单调和乏味,表示无法容忍,因而对工作漠不关心,不负责任,缺勤率和离职率都很高。后来,工厂重新制定雇佣标准,要求保安人员只受过四五年的初等教育就可以。结果,新雇佣的保安人员对工作满意度高,责任心强,缺勤率和离职率都很低,工作很出色。可见,在招聘人员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能力者,要从实际出发,使应聘者的能力水平与工作职位相当,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由于不同类型的能力之间具有相互补偿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人员优化组合时,应该充分利用能力的这一特点,尽量把各种类型能力的人员编排在一起,避免同类能力的人员过分集中,以便组织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彼此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中国人就很善于应用能力的互补性。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刘邦很了解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能力(张良擅长“运筹帷幄”,萧何擅长“安抚百姓”,韩信擅长“统率千军”),并充分发挥三种才能的互补作用。现代社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决策目标越来越多样,解决问题所必须涉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越来越广泛,更需要特别注意利用不同类型能力的互补性,发挥异类能力团体的协作作用。否则,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人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能力是特定活动所要求的多种基本能力的结合,是基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综合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基本能力的发展,基本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人员培训中,既要重视与当前工作或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训,也要重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例如,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不能像综合能力那样,立即反映到具体的专业效果上,但它们是智力开发的基础,是发展综合能力的必要准备。

  二、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有不同的基本能力

  每个工作岗位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对任职者能力的基本要求,如飞行人员的飞行能力,数学家的思维能力,染色工人的颜色辨别能力,汽车司机的快速反应能力,雕刻工人的手指灵巧能力,打字工人的眼手配合能力等。所以,需要对各岗位、各工种所需的基本能力或者关键能力加以确定,为选人、用人提供能力要求的依据。这样一来,选择人员才有明确的标准。做好这一工作,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很重要的,管理者应该予以重视。

  同样的道理,在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不同,对干部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例如,有研究指出,企业各层次的管理干部都应具备三项基本能力:业务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但不同层次的管理干部因工作任务、管理范围、管理对象的不同,对这三种能力的要求水平不同,且各有侧重。对上层管理者要求相对管理能力较高,业务能力要求较低;对基层管理者则相对要求业务能力较高,而管理能力要求较低。但不论哪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有人际交往能力。这种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提醒企事业管理者在能力自我修养方面,应结合自己的岗位,并有所侧重。

  三、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工作

  人的能力与专长只有与其工作及职位要求的能力相一致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管理者用人时应根据每个人的专长与能力、志向与兴趣爱好安排工作,做大才大用、小才小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人的最大作用。

  清朝诗人顾嗣协曾写诗一首:“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按“量才为用,用其所长”安置人,才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符合人的兴趣、爱好的工作,会像磁石吸铁一样把人吸引住,使其深入钻研、开动脑筋、发挥才干,干出业绩。

  四、人员挑选

  人员挑选要尽量做到使其文化、技术、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相一致,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进行好工作。实践中发现,一个人的能力低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会感到无法胜任;相反,其能力高于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又会因缺乏满意感、成就感而消极怠工。

  在人员录用中,目前有两种形式,即封闭式选择和开放式选择。

  国外招聘多用封闭式选择,其内容是根据工种性质,确定要求的文化水平的最低与最高标准,然后严格按此标准进行招聘。

  我国长期以来的招聘都采用开放式选择,其内容是根据求职者状况确定合格线,凡达到与超过合格线的予以录用。合格线随求职者的人数与水平浮动。

  封闭式选择,可以避免人才浪费,这对我国招聘有参考意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