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发展领域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高新技术部门的发展为依托,加快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升级与改造。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应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延伸,使我们的自主研发领域不断扩大,使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地位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2)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志,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还很是弱而不强,能源、原材料、汽车等产业的国产装备率仍有待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要依托现有基础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加大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合理开发煤炭、石油等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新上产能已经过剩的原材料项目,注重推广先进生产工艺,发展深加工产品,降低能源、原材料产业的物耗量与“三废”排放量。
(4)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降低民营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的门槛,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5)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投入,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全社会投资进入“三农”领域,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扭转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发展滞后的局面。
2.未来产业政策取向
在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应进一步放松政府的产业管制,合理界定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的边界、方式和方法,避免政府对产业发展格局的过度干预。应将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产业政策应逐渐由战略性的产业政策转向补充性的产业政策,由依靠强制性、行政性政策手段转向依靠指导性、市场化的政策手段。应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建立协调、配套机制,解决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区域分工合理、互补互促的产业政策体系,应避免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方面“各自为政”而导致地区之间的结构趋同、区域壁垒高、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此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制定必须充分考虑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体系调整为主导的全球产业转移趋势,注意在产业开放与产业安全保护之间达到有机结合。
总之,我国作为一个处于体制转轨期的、“追赶型”的工业化后发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也更具有挑战性。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产业政策的制定既要保持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又要“与时俱进”;既要达到纠正市场缺陷和失灵的目的,又要对政府以往本身的政策缺失进行纠偏;既要服务于“发展”,又要服务于“改革”,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全国和地方、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各种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贸易:《我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华论文资讯网2008年8月10日。
2.杨秀芝等:《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商业经济》2007 年第2期。
3.陶良虎:《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日。
4.李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和基本现状分析》,《财经界》2007 年第9期。
5.郭克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战略的演变》,维普资讯网。
6.原雪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优化》,《科学与管理》2004年第4期。
7.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章 投资空间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