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投资主体决策与管理水平,减少自筹资金的投资风险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约束下,才能不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机制,股权多元化是一种科学合理的产权结构安排,来源于投资者结构的改变,即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竞争和制衡,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西方企业演化的动态规律表明,产权的多元化是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经济趋势,是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产权多元化是指由诸多要素所有者将其产权分解组合之后形成的产权集合。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意味着企业财产不再由单一出资者投资而成,而是众多出资者投资的组合。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是企业制度的一种重大创新。在企业发展史上,由古典的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到现代企业制定,实质上就是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过程。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两种法律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它们的典型特征是产权的多元化以及所有者的外在化和责任的有限性。产权的多元化及所有者责任的有限性为资本集中提供了可能,企业经营借此可以达到规模经济。而所有者的外在化则保证了企业财产的独立性和正常营运,它可以避免和防范其他任何主体对企业财产的支配和侵害。多元的产权主体通过外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健全的组织结构来监督经营者的日常经营活动,以使经营者的经营不至于过大地偏离所有者的目标。这种机制是现代公司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命力之所在。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制造业企业投资的决策主体更加理性,在新投资体制下,投资人将自主决策项目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市场定位以及投资控制等具体的决策和经营环节,政府管理的重点放在改善市场环境以及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上,并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方向,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为此,在制造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与金融理论中的一般结论是吻合的,体现出企业投资越来越追求低成本,而且从资金约束的角度理性考虑投资行为。在自筹的资金来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投资决策机构,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筛选,科学决策,理性决策。法人治理结构在制度上保证了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分层,提高了专业分工和监督,对保障决策投资方向和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也要规避在股权结构上的不合理,尤其是一股独大带来的决策扭曲现象,这种逆选择的背后是决策监督机制乏力。因此,利用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以及独立董事,是防范这种逆选择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制造业投资中,尤其是在自筹资金比较充分时,不仅要避免追风投资,盲目跟踪投资热点,不切实际的暴利思想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以及低水平扩张,在整个产业层次上加大结构扭曲程度,最后也影响投资效益;而且还要谨慎多元化投资,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国际化、市场化加快的背景下,面临行业利润摊薄、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因此,寻求投资多元化,介入新行业,是一种现实的思考。但是,多元化投资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需要平衡好不同行业的资源配置,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专业团队,有新的发展机会,也有较大投资风险。利用投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主业,可能是不断提升市场竞争位势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减少建设成本,保障投资项目质量,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无论是技改项目还是基建项目,项目建设期间的管理与控制,对投资完成后的运营和回收投资,都有很大关系。科学高效的投资项目管理,能减少“跑冒滴漏”,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及时发现并整改潜在的问题。在此期间,利用监理公司等社会化专业机构,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建设过程中财务成本控制、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全面审计等,从而奠定全面提高投资效益的微观基础。
二、硬化信贷资金约束,提高投资效益
银行贷款作为制造业投资的传统渠道,在保持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方面,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短期内无法代替的,鉴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定国情,总体富裕水平不高,区域和行业以及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大力发展制造业是较长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一定量的信贷资金继续投放到制造业投资中;而且随着制造业投资效益的持续好转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银行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第二,根据制造业投资效益的分析和投资结构的研究发现,制造业的技改投资效益较好,而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这固然由于技改投资减少了前期的基建时间以及员工的培训时间,还可以利用原有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可以较快地完成投资投入使用。一般而言,企业技改投资后的技术水平会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得以改善,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会加强,有利于制造业整体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因此,对于重大装备以及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重大制造业投资或特定区域的制造业投资,应该提供专项技改贷款,加速传统制造业的改造进程。
第三,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目标是建立具有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金融企业。因此,提供制造业投资贷款就需要从自身的经营效益出发,加强审贷全过程的监管。减少对信贷资金的行政干预,不仅可以提高投资效益,还能减少金融风险。这在客观上是加大了对制造业投资的约束程度,加大了制造业投资获得贷款的难度。但是,由于银行的独立审贷,加强贷中检查和贷后监督,也会敦促企业提高投资效益,控制投资风险,控制投资规模,从而提高制造业的投资质量。我国已在2004年出台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在新型投资体制下,银行独立审贷的力度均不断加强,必然逐步硬化对需要银行贷款的制造业企业投资效益的约束。制造业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才能够与不断增加的货币量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少投入、高产出的结果。
第四,加大对高科技制造业投资的支持,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制造业中的高科技产业,不仅自身技术含量高,比如电子信息产业,而且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都有影响。因此,加快支持这类产业的投资可以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另外,制造业高级化的方向之一就是高加工化,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分布中,装备制造业处于基础产业地位,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工具。在制造业投资中,利用信贷资金加大对装备产业的高技术改造,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投资效果。还有就是商业银行要根据有关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目录等信息,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的研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要严格审核,避免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对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制造业投资,需要限制贷款发放,限制其发展,即使短期经济效益较好,也要从行业发展和社会效益出发,不再支持它低水平扩张。
第五,从扩大就业的角度重视对中小制造业的支持。现实中,中小企业由于产品产量规模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差以及不太符合信贷条件等因素,特别是银行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主要关注高端客户,造成了中小制造业投资贷款相对较难。但是,中小制造业对拓展现阶段中国就业渠道有重要作用,随着制造业投资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趋势,制造业投资的就业带动作用是下降的,而且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其结果是制造业吸纳就业的力度在衰减。中小制造业基本上劳动密集的居多(也有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可能相对较低,这类制造业投资的自给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格外需要信贷支持。只要其产品市场前景好,管理科学,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它们尽快发展壮大。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制造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制造业要提高投资效益,必须使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发展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只靠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人员与设备的方式发展,投资的经济效益往往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而集约型(内涵型)发展是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与设备的效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扩大企业的产出规模,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加强管理,尽量降低成本费用,包括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才能取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在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中,投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第一推动力,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结构、投资量、基础装备率、管理水平、劳动者的素质等。一般而言,企业投资效益的好坏是以企业项目建成投产的经济效益来评定的。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企业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因此,评价经济效益除了要运用财务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包括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评价经济效益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企业的股东(机构投资人和社会公众股东)、经理人、社会中介和政府机构、借款人以及合作伙伴,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都需要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不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产业形态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定,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现有的几种指标体系如下:
1.财政部的指标体系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了综合、全面评价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财政部从1995年起采用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上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计算公式: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
其中:产品销售净收入指扣除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和销售退回之后的销售净额。
(2)总资产报酬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计算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评价标准:总资产报酬率表示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3)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评价标准:一般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果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务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4)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计算公式: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资本增值。
(5)资产负债率: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高低情况。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评价标准:资产负债率是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根据当前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不同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各不相同,交通运输、电力等基础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平均为50%左右,加工业为65%左右、商贸业为80%。实际分析时,应结合国家总体经济状况进行客观判定。
(6)流动比率: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又称短期偿债能力比。计算公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7)应收账款周转率:也称收账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快慢。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
其中:赊销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由于企业赊销资料作为商业机密不对外公布,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用赊销和现销总额,即销售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期初应收账款余额 +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
(8)存货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效率的一种尺度。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其中:平均存货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 期末存货成本)÷2
(9)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计算公式: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即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缴所得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
(10)社会积累率: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交国家财政。计算公式:
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其中: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缴增值税、应缴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缴所得税、其他税收等。
该体系对纠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以及片面强调单一利润,忽视企业长期发展问题,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体系的缺陷也是明显的:①不能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业绩,缺乏评价成长性的指标,不能避免短期行为。②将增值税作为经济效益的考核内容之一,有明显的行政特点,因而缺乏从投资者和所有者的角度的评价内容。③评价指标中行业差距不明显,应用条件受限制。
2.比较法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经济效益时,以比较法为基础是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一般是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通常进行五种比较:一是企业现实指标与上一年同期实际水平相比较;二是与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相比较;三是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四是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较;五是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较。上述由低到高一共五个档次,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起来评价。分析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有三类,即:生产经营成果的指标、消耗及消耗效果指标、资金占用及占用效果指标。每类指标包括若干具体指标和相对值指标。
(1)生产经营成果指标。包括:资产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税金及其增长率、人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人均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人均税金及其增长率。
(2)消耗及消耗效果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品单位成本、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率、单位产品材料成本率、单位产品费用成本率等。
(3)资金占用及占用效果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产报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在前面的分析中,虽然可以了解企业在偿债能力、资金周转状况及获利能力方面的财务状况,但并不能反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各种财务比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时应该把企业的财务状况看做一个系统,分析人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全貌。通过杜邦图,它就是利用几种财务比率之间的主要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的。
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净利润/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总额=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资产总额=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最有代表性的比率,它是杜邦系统的核心。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权益报酬率正是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因此,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筹资、投资等各项活动的效率。总资产报酬率是销售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销售利润率实际上也反映了企业的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关系,销售收入增加,企业的净利润自然增加,但要想提高销售利润率必须一方面提高销售收入,另一方面降低各种成本费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提高销售收入也提高了总资产周转率,这样自然会使资产报酬率升高。从中也可以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是否合理,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如果企业承担的利息费用较多,就要考虑企业的权益乘数或负债比率是否合理,不合理的筹资结构自然会影响到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在资产方面,应当分析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体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也关系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所占的比重过大,就应该分析企业现金持有量是否合理,因为过量的现金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流动资产中存货或应收款项过多,就应该分析企业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如何。
杜邦体系也有一定的缺陷:①杜邦分析仅限于财务领域,是一种对结果的评价。②重视内部经营,而忽视了外部市场的变化。③分析所用的数据仅限于会计报表,反映的问题有片面性。④在分析盈利能力时,没有考虑收益的质量。
3.上市公司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通知的要求,各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包括以下各项的经营状况:
利润总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营业费用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净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净资本、自营权益类证券比例、长期投资比例、固定资本比率、代买卖证券款、受托资金。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年末净资产×100%
净资本负债率=净资本/负债总额×100%
自营权益类证券比例=自营权益类证券账面成本/年末净资产×100%
长期投资比例=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年末净资产×100%
固定资本比例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 在建工程账面价值)/年末净资产×100%
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年初资产总额 + 年末资产总额)/2×100%
总之,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这种体系在具体的企业形态和产权结构下,又有特定的具体要求。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趋势要求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考核和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时,重视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分析,无疑是必然的要求。但是,无论多科学的指标体系,也是对企业的既定经营行为的一种事后的、不完全的定量分析。需要综合相关不能定量的和不宜指标化的因素进行考虑。在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时,还需要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重视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代价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扩大制造业融资来源
十余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场规模和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在将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并转化为大额的长期资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国有企业股票发行上市,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为制造业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1999年7月1日,规范证券市场的《证券法》开始实施,推动了证券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我国证券市场十余年的发展表明,大胆地借鉴包括股份制、股票市场等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资金融通方式,是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证券市场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体制的转换进程,并使两种体制间的平稳过渡成为现实。十多年来,借助于证券市场,多个大型国有企业陆续成功实现了改制。由于此种根据市场规则进行的改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也普遍地带动了中小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最关键的体制性问题因而得以解决。对于国民而言,储蓄存款不再是唯一的理财方式,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
优化制造业投资的融资方式,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开辟更多的渠道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因为制造业的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部门,为形成经济生产规模需要巨额资金。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来银行为主的资金融通方式正逐步为银行与资本市场共同发展所取代。中国的证券市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积累的矛盾尤其是制度性的矛盾(股权分置)问题已经解决,证券市场作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融资来源,是大有作为的。具体来说,还需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健全证券市场体系,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证券市场在提供资金时,需要资金的企业通过证券发行体系,向特定或非特定的投资人募集资金。根据发行条件以及交易方式不同,在不同的证券市场中获得投资所需的资金。主板市场,一般是比价成熟和发达的全国性市场,为大型制造业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提供响应的服务,上市条件要求严格,对拟上市公司的产业、规模、盈利能力、经营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都有明确的严格要求,上市后接受证券市场的监管并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经营信息。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大型制造业上市谋求发展和投资资金,应该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发行股票当然只是选择之一);因此,完善和发展主板市场,优化交易流程,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对大型制造业筹资服务是很必要的。对于创业板市场,主要针对高科技类的中小企业的募资需要而设立,在上市条件上放松许多,强调企业的成长性而不是盈利能力和经营历史,关注其市场前景以及管理团队的潜质,因此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选择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时,应该重点关注创业板市场,很多高科技公司是在创业板孵化壮大后又转到主板市场。目前,我们在深圳虽然有了中小板市场,限于中国的国情,其遴选上市公司的条件基本上是主板市场的条件,只是在企业规模上要求略低,没有体现创业板市场的激励创新和成长的本质要求。无论何时,上市公司的数量都是相对少数,因此除了上述两类市场外,还有三板市场存在,提供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证券市场除了给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外,还有一个功能是约束上市公司的投资和经营行为,为了圈钱而上市,是上市的误区,也不是证券市场的服务目的。制造业投资通过证券市场上市来筹资,就要接受市场监督以及信息披露,为公众投资人提供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能借大股东地位盘剥小股东和恶意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
其次,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市场不仅发展滞后,而且内部失衡,主要表现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展较快,企业债券发展缓慢,因而没有满足企业筹集资金的需求。今后,需要加强债券市场的规模化建设,完善交易制度和流程,增加公司债的发行,取消对发行主体的限制性约束。因此,对于制造业投资而言,通过市场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大型的投资项目,仅从满足投资资金需求的角度来讲,企业没有必要一定要上市,可以针对具体投资项目公开发行债券筹资即可。
再次,规范和壮大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否则没有办法高效地完成交易行为。对于投资银行等终极机构而言,不仅要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还需要诚信守法,不能违法和造假。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不断壮大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经营实力和规模,改变目前散、小、乱的局面,形成若干不仅规模大而且竞争力强的中介机构,为制造业筹资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扩展服务内容,围绕上市募集资金这个核心业务前伸后延,提供全过程、深层次、新领域的增值服务,帮助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的同时,转变经营理念,完善经营机制。
最后,利用证券市场创造并购重组的条件,推动制造业投资的规模化发展,实现通过增量投资优化存量资产的目的。证券市场的股权流动和交易活跃,为制造业选择新的投资方式提供了便利。除了通过募集资金投资建设以外,在证券市场上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可以低成本地快速形成产能,节约了建设时间,而且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设施、技术团队、市场客户资源和营销渠道,尽早实现投资收益。另外,这种便利条件也给经营者带来压力,那就是如果投资失误、经营不善,后果就是被并购,因而能减少投资决策的主观盲动,提高决策审慎程度,提高投资效益。
§§第七章 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因素——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