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和经济增长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投资会形成直接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各产业间的联系产生波及效果,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的扩张。另一方面投资又扩大了经济的供给能力,通过新增固定资产的运营扩大了总产出。这一点在制造业投资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了研究制造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章将结合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投资的含义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在经济学家的论述中具有各自的含义。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国外基本上是放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研究和论述。在萨缪尔森看来,“对于经济学者而言,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业的生产”,“只有当物资资本形成产生时,才有投资”。曼昆认为,“当宏观经济学家用这个词时,投资是创造新资本”。多恩布什说,“投资是增加物质资本存量的支出流量”。斯蒂格利茨指出,“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所说的投资是指实物投资,而不是金融投资。”而在现代西方投资学的教材中,投资的概念是指金融证券投资。

  在中国的投资学教材中,投资的概念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现代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是计划经济时代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通称;改革开放之后,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比基本建设投资的内容丰富,但主要也是指实业投资,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投资概念基本含义相近,但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性。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股票交易所等资本市场之后,中国的投资学教材把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和金融投资全部纳入其中。如李昌清的定义,“所谓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得预期收益投入资本(或资金)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林丽琼将投资的概念表述为:“投资是一定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的不确定性的收益或效益,投入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用以不断转化为实物资产、人力资本或金融资产的行为和过程。”陈玲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投资的概念和物质生产紧密相联,与物质流动水乳交融,通常是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经济活动;有时也指购买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资金。”任淮秀认为,“在我国,投资的概念既包括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也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经济活动,有时也用来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包括股票等有价证券)的资金。”

  在综合性的辞典中,投资的含义则比较接近中国投资学中的概念。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中,投资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增加实际生产性资产的股票的过程,包括获得固定资产,比如建筑物、工厂或设备,这种投资是“凯恩斯式”的投资,指流量的含义;另一层是获得金融性资产的过程,比如公司的股份。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中,投资就是资本形成——获得或创造用于生产的资源。从企业的角度看,投资非常注重有形资本——建筑、设备和存货方面,而在政府以及家庭方面,投资不仅包括有形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的获得。因此,技术研发等支出,以及教育培训的费用,都是投资的内涵。

  固然,随着对经济生活认识的深化以及投资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的不断进展,对投资的概念也在深化,从学科研究的角度,基本概念的细化和体系化是学科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在上述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国外经济学概念中的投资和投资学学科中的投资含义差异比较大;我国投资的概念涵盖了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金融证券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内容,实质上反映了投资学研究范围的变化。我国的投资学研究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投资学和投资经济学几乎含义相同,90年代以后,投资学主要研究金融投资或虚拟资本投资,而投资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投资,但是在最近几年,投资学和投资经济学的研究中相互重叠的部分又在不断扩大。但是,从研究制造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我们认同经济学概念中的投资概念的含义,因此本书仍然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制造业投资的基本内涵,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理论线索,将流动资金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金融投资(融资)作为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几大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在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投资的统计数据也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因此,在本书中制造业投资的含义是指制造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建项目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

  二、中国制造业投资概况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1年以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增加,从1981年的279.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6576亿元,增长了95倍,年均增长率平均25%左右,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一方面说明制造业投资的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特征。但是,制造业投资的变化起伏比较大:1988年之前制造业投资稳步增加,到1988年是1524.9亿元,这个期间的持续增加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体制变革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新项目和新机会层出不穷,因此投资稳步攀升。1989年和1990年由于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要的行政干预),制约了地区间合理的经济分工与协作,不利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实现,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各地区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最终需求制造业和中间需求制造业反向增长。从长三角制造中心的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支柱产业的确定来看,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信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和化学原料及制品等行业是共同的支柱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纺织业分别是上海和江苏、江苏和浙江的共同的支柱产业;只有烟草加工业和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是上海和江苏所独有。另外,20世纪80~90年代,我国26个制造业工业行业总体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起了世界各国投资者的青睐,国外资本不断涌入我国市场。其中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制造业产业群,以加工组装产品满足国外产品需求为主。外商的投资带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制造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但是,这种“国际代工”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只是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不能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也决不是我国制造业投资的持续路径。中国制造业的投资,除了引领经济增长以外,还需要带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先进的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品质,不仅需要高技术的人才,还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因此,结合不同的制造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具有区域特点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不仅可以减少制造业投资的成本,形成一定区域的信息、人员和技术链的共享,还可以提升制造业投资的效果,实现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更大的带动作用。对于中西部而言,在加强制造业投资的同时,加快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带和板块,也是中西部制造业投资的发展方向之一。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投资实证研究——结构角度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