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对已逝去的人物,中国人熟知高官比了解学者容易。因为高官显赫的头衔足以使升斗小民产生兴趣而去了解他们的业绩;而学者所研究的学问,如果不是像爱迪生那样与生活息息相关,恐怕很少有人关心他们曾经存在并做出的卓绝贡献。

  昆山市千灯镇南端的“顾炎武故居”,是一座宽敞而精致的明式建筑,照壁、大厅、厢房、曲廊、天井,后边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花园,园旁围墙内是顾炎武的陵墓。这位明末清初漂泊半生的大学者,长眠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故乡沃土之中。

  千灯,原名“千墩”。据汉代《吴越春秋》记载,吴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个,第一千个土墩位于昆山南三十里,因此这里就被叫做“千墩”。小镇水秀桥雅,千灯浦从镇中心潺湲流过,北承波光粼粼的吴松江,南连烟波浩淼的淀山湖,七座明清式的拱形环龙石桥飞架古镇浦上。清人陈至阶写诗赞曰:

  淞水遥通万里船,轻帆凑集影联翩。

  乘风飞度云归岫,带雨中寒鹤昌烟。

  势急应教光乱月,潮平遥想浪掀天。

  长江送尽征篷去,几外氤氲翠嶂连。

  沿着小镇的石板街一路观赏,有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的延福寺、秦峰塔,还有首创江南丝竹的唐代陶岘居住过的陶家桥,昆曲开山祖师元代顾坚的纪念馆,他们都是千灯人的骄傲。名气最大的还数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还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在“顾炎武故居”,游人如织,人们只知道他是“抗清志士”,对其学术成就却知之甚少。

  其实,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伟大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在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字学、地理学、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建树,为后世开创了“经世致用”之学。人的一生只要对上述一个方面做出研究成果,已是了不起的成就。而顾炎武的学术研究,大至“治国平天下”的文韬武略,小到舍石鉴定、词章评点,几乎涉及人文科学的全部学科,而且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人们在深受震撼之余,情不自禁地高呼:“奇人!奇才!”

  顾炎武一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顾章志曾任明廷南京兵部侍郎,祖父顾绍芳为翰林院编修。顾炎武(1613~1682年)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人称“亭林先生”。他自幼被过继给叔祖顾绍苏为嗣孙,这是个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家庭,嗣母王氏通晓文理,她年轻守寡,抚养炎武,“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方息”。博学多闻的叔祖顾绍苏早就预感朱明政权如风中残烛,他指着庭前野草对嗣孙说:“有朝一日,你能吃到草根,就算大幸了。”他鼓励顾炎武求“实学”,道:“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都不可不读。”这正是后来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的渊源。

  顾炎武14岁考进县学,取得秀才资格,以后历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加入了政治性学术团体“复社”,抨击朝政,以天下为己任,考场受挫使他更加发愤研究实用之学。他遍览二十一史、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经文集等,抄摘资料四十本,编写成卷帙浩繁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地理书,集中反映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他略述各地山川形胜、物产资源、民俗风情,剖析农田水利、工矿交通、户口赋役等“利病”之所在,包括漕渠、仓廪、马政、草场、屯田、盐政、赋税等各个方面。例如,土地就涉及土地的分配、占有和使用,土地兼并的发展,进而归结到明代经济、政治的得失,堪称是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但他只留下未完成稿。

  甲申(1644年)之变,崇祯吊死煤山,清兵入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经人举荐,顾炎武被福王政权授予兵部司务的职务。清兵攻陷南京,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参加抗清斗争,昆山城陷,死难四万多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子叟和子武阵亡。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逃难到常熟,王氏听说昆山城陷,绝食十五天而死,临终前给顾炎武留下遗言:

  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顾炎武《先妣王顾人行状》)

  王氏遗言,成了以后顾炎武一生的行为准则,尽管漂泊潦倒,他坚持毕生不与清廷合作。以后,他多次参加江南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在江浙一带流转。他的五言诗《精卫》抒发了抗清复明的决心: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传说炎帝之女游东海溺死,化为小鸟,名精卫,衔木石填海不息。这首诗通过作者和精卫的问答表示自己复国决心至死不渝。最后一句是讽刺当时某些遗民似燕雀般忙于衔木,但只是为了经营个人的窠巢。顾炎武为腐败透顶已无药可救的朱明王朝的复国而牺牲一切并不值得。但他提出的“精卫填海”精神,却启迪和鼓舞后来的志士仁人为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

  带着国恨家仇,顾炎武剪发改装,隐姓埋名,奔走于水陆码头,倍尝艰辛。他先到镇江、南京,又北上清江浦、王家营,然后返回太湖洞庭东山,与抗清义军联络。在长期亡命生涯中,他屡次遭受迫害。昆山降清豪绅叶方恒,为了吞没顾家田产,以通海罪告发顾炎武,所谓“通海”就是与湖上、海上的义军联络相通。未等官府受理此案,叶家就逮捕了顾炎武,私设公堂,严刑逼供。后经朋友的多方奔走,才将顾炎武救出私狱。以后朋友又在官府审理此案中鼎力斡旋,顾炎武方告无罪释放。但叶家并不就此罢休,又派刺客盯梢,在南京太平门外击伤顾炎武,幸遇路人相救,才免于一死。

  顾炎武见江南已难容身,决定弃家北游,从事经世济民的实学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