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泓湖水,包孕着烟波浩渺的七十二峰,伫立湖畔极目远眺,碧波无垠,山影朦胧,缕缕雾霭飘弋湖面,阵阵烟雾萦绕着远近群峰,点点风帆,翩翩水鸥。身后是平畴绿野,烟村花树,小桥流水,枕河人家。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从西子湖畔来到太湖之滨。他泛舟湖上,流连忘返,这位享誉千年的大诗人留下了《宿湖中》一诗: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苍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这首诗涵括了太湖的灵秀、丰饶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太湖水哺育了膏腴肥沃、旱涝保收的江南农田,铸就了一群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的名城名镇。太湖钟灵毓秀,是造化的得意之作!

  太湖草木深,苏锡财富多。

  商代末年,泰伯在梅里建立句吴都城,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筑造了“姑苏大城”。到了战国后期,秦将王翦驻军锡山,发现古碑,上刻:“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从此有了无锡这个地名。在汉代,吴县和无锡都属会稽郡。

  吴中地区向称“鱼米之乡”,先辈们胼手胝足在太湖和江海间辟田开河。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描绘古代的江南说:“无法形容的丰饶,使欧洲人获得了这个辽阔的国度幸福繁荣的观念。”早在唐代以前,苏锡一带已是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日本引进江南稻种和耕作技术,是在弥生时代,正值中国秦汉之交。斜风细雨,千里稻浪;丰衣足食,物阜民康。锦绣江南的根基是深深根植于黑色土壤中的吴稻吴米。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苏锡常和杭嘉湖被称为“天下粮仓”。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明清两代更是将“江南漕粮”看作王朝帝国统治的“命根子”。宋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饿殍遍野,苏轼途经无锡,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写下了《无锡道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年干旱古所罕见,湖心岛屿飞沙,扬子鳄在穴中鸣吼,宛若衙门前的击鼓声,但首尾相衔的龙骨水车,昼夜不停地飞转,稻秧新绿,田禾茁壮,老天爷看不得老农民流眼泪,连忙命令雷公雨师行云布雨。东坡的诗,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江南农业和江南农民——引以自豪的江南土地和令后人崇敬的太湖祖先。

  自隋唐以后,苏锡一带一直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苏州从北宋起,就成为中国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宋元时期“风物雄丽为东南冠”的苏州,给曾经漫游于此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著述《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苏州城市漂亮得惊人,方圆有三十二公里。居民生产大量生丝制成的绸缎,而且还行销其他市场。他们之中,有些已成为富商大贾。”明清时期的苏州,“金阊之列肆,锦绣成堆”,“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号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苏州,每年都要对外输出缎、绸、绫、绢、纱等大量丝织物,从而使苏州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苏锡的远海航运从很早就开始了。春秋吴国,已经有了渡海作战的戈船、旗船;到了三国,吴主孙权建造青龙战舰远至夷洲(台湾),开拓航海事业。历代政府在太仓浏河设立舶司,办理与日本、朝鲜和南洋、阿拉伯诸国通商事宜。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东渡五次失败,第六次从黄泗浦(今苏州所属的张家港市)起航,终于一帆风顺抵达日本奈良。明代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也从苏州刘家河(浏河镇)出发,经闽、粤至东南亚、阿拉伯和东非各国。

  万商云集的无锡,是历史上粮食、布纱、蚕丝、银钱的四大码头。从隋唐开始,无锡就是著名的稻米集散地,除了因为是主要产米区外,更由于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它位处太湖、南运河和长江水运的联结点,周围地区的漕粮也都在此集中北运,无锡很自然地成了江南官粮漕运的重要码头。元代“置仓无锡州,以便海漕(海上漕运)”;明代一半税赋取之于江南,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

  明清时期的无锡更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风水宝地,有“布码头”之称的无锡,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无锡粮商,以诚信蜚声朝野。从清雍正年间起,清廷指定江浙两省漕粮在无锡购运。到了清末,全城上规模的粮行就有三百余家,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同时也带动了仓储、碾米、面粉加工和酒肆、茶楼、旅馆等行业的繁荣。在粮行集中的北塘,灯红酒绿,笙歌达旦,俨然是座不夜城。

  栽桑养蚕是苏锡乡村的传统副业。无锡丝市的每年营业额达数十万两白银,丝商将土丝经过整理远销外地,形成其他城市不多见的丝茧市场。而流通的活跃又促使金融发展。明代末叶无锡就有了“钱肆”、“钱铺”,使无锡成为“银钱码头”。19世纪欧风东渐,苏锡一带是最早感受到这股清新气息的地区之一,兼收并蓄的古老文明和活泼开朗的文化氛围,在这里造就了经世致用的近代“实学”,苏锡以后又成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这两座江南名城开内地风气之先,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中,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纺织、缫丝、制粉、碾米、榨油等行业中破土而出。鸦片战争以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产物的纱缎庄(俗称“账房”),逐渐成为丝织业中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这种商业资本渗入丝绸生产领域的方式,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种典型形态。

  在历经两千多年火与血的洗礼、风和雨的磨砺之后,苏州和无锡两座古城脱胎换骨,重振雄风,一跃成为江南工商业重镇,并率先以丝织业为龙头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冻土,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新的贡献。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