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河纳百川的书法胜地

  令人自豪的书法渊源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书法艺术有深厚的基础。

  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祖国大西北中心的甘肃,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在这块黄土地上休养生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上千个遗址,遍布全省各地。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少典氏帝就是当时生活在黄河和渭河流域的最大部落,其子炎黄二帝是两个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甘肃书法源于陶文符号,滥觞于青铜刻辞,至战国而绚丽多彩。上古时期的成纪,即今秦安一带是伏羲氏、女娲氏的故里,伏羲文化的源头。伏羲实为文化超人,是华夏文化的始祖。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创造了文字,伏羲氏是甘肃也是中国最早的书画家。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北巡之荤粥,即到了崆峒山,虞舜迁巡之三苗,亦至于三危。距今三千年前,周朝的先祖就在陇东的泾河及陇中的渭河流域创造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始开了黄河流域灿烂历史文化的端绪。

  代周而统一中国的秦人先祖秦非子、秦仲就定居生活于犬丘、秦亭,即今天水礼县、清水地带。天水放马滩秦简成为研究先秦简牍书法的珍贵资料。定西出土的秦诏铭文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两汉时期是书法家时代,甘肃产生了重要的书法家。西汉名将李陵,其书有“神品”之誉。

  东汉仇靖所书《西狭颂》,为汉隶之精华,至今是临摹者的范本。赵壹的《非草书》是我国最早的书论篇章。张芝、张昶兄弟其书“独步无双”,书史称为“草圣”、“亚圣”。同时还出现了杰出的书法家梁鹄、梁竦、张越、傅玄、傅昭、傅咸、皇甫定,草书“亚圣”索靖,以及女书画家梁纳、皇甫规妻等。张芝、张昶、索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永恒的座标。

  汉唐以来,甘肃更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孔道,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贯穿全境,当时的敦煌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国际文化、贸易都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举世瞩目,为书学增添了宝贵的汉代墨书资料。尤其是丝路最繁荣的隋唐时期,甘肃的石窟艺术最具特色,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榆林窟、南石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石窟佛龛灿若群星,形成了我国西北独有的古石窟文化群落。敦煌石室面世的五万余卷经文,完整地反映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书法发展的脉络。

  “诗仙”李白雷惊电绕的行草,“诗鬼”李贺精捷的疾书。还涌现出敦煌的令狐涣、令狐楚、令狐澄、索允、索勋;天水的王仁裕、强琮、姜曦、姜协、姜皎;泾川的吕向、胡霈然、皇甫铺、胡翼等众多书法大家。

  敦煌遗书万余卷,其写卷为古代先民手抄之墨迹,写卷中的行草书法,最具有艺术魅力,反映了从公元四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宋时,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政权,统治河西走廊近二百年,但仍有吴骱、孟显、南简、田景、侯翼、许奕、霍适、张(金兹)等有影响的书画家。同时还有武威安仁裕、安仁祚等金石刻碑高手。元代时,有余阙、边武、徐鹏、杨世昌等书画家。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能临池挥毫,咏诗作画,书画家人数众多,但有一定影响的书画家显得较少,其中成就显著者有明代的李梦阳、胡缵宗、黄谏、张锦、边文进、边楚祥。明刻肃本《淳化阁帖》,刻工精良,存石完整,足为千代楷模。清代有张澍、邢澍、张美如、牛树梅、曾衍道、唐琏、刘尔炘、朱克敏、王了望、温虚舟、赵冲谷、白福龙、岳钟琪等。王了望的草书、唐琏的篆刻、朱克敏的隶书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高峰。民国时期,出现了如范振绪、赵西岩、窦景椿、水梓、杨思、孔寿彭、曹兆镜、裴建准、魏振皆、魏绍武、高雪风、马福祥、冯国瑞、张维、黄文中、康平侯等诸多名流。

  甘肃历代名人墨迹,遍布三陇,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一代又一代书法家星光灿烂。历代书法,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也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看,都留下了不少杰作和艺术珍品,留下了不容忽视的业绩,其中有许多人物及其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河纳百川的甘肃书法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书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新时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全国和甘肃都没有书法专业的学术组织和团体,甘肃书法呈现出一种民间的、自发的、松散的发展状态,但是由于书法艺术在民间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现代书写工具尚没有广泛使用之前,毛笔仍是主要的书写交流手段,因而书法家和书法艺术活动在校园和社会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著名书法家,他们文化功底深厚,书法艺术精湛,使我省的书法艺术发展一开始便显示出较高的水准和较高的层次。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魏振皆先生楷、隶、行功底平稳,结构严谨,笔笔精到,并能神思独运,将楷隶行熔于一炉,匠心独出,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魏体”,为现代中国书法史上所独创。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甘肃省文联在兰州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书法展览,展出书法、篆刻百余件。魏绍武、柯与参、杨同朴、吕郁哉、韩天眷、魏振皆、丁希农、李更生、李泽夫、金玉振、应中逸、牟紫东、徐祖蕃、蒙子军、华民等新老书法家首次聚会展厅,进行书艺交流,为甘肃书坛一大盛事。书法家们的作品师法各异,风格多样,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及灿烂的前景。

  随着甘肃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这个群体从数量上来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又比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宽泛,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继承广泛的书法家群体。新老书法家星光灿烂,争芳吐艳。

  1965年8月,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办,甘肃省文联协办的赴香港、日本书法展,魏振皆、牟月秋、柯与参、徐祖蕃的作品参展,这也是我省书法家较早地赴海外参加书法展览活动。

  甘肃省书法家康务学有感于解放后一段时间里,我国书法教育的相对薄弱的现实,于1961年底起,先后直接给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著名画家潘天寿写信,直言“中国书法若要后继有人,就必须号召中、小学生学写毛笔字,开设书法课。”此建议得到董必武、郭沫若、潘天寿等人的高度重视。康务学的这一举动,在我国书法史上被誉为“建国以来,最早的书法呐喊者”。

  书法家沈年润多年精心研究碑帖文献,他于1964年5月发表在《文物》杂志的长篇论文《东汉老赵杨碑考释》(即《赵宽碑》),全文8000余言,详细论述该碑渊源流变及书艺特点,并附有原碑拓片和赵氏世系表。这也是我省较早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我省书坛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艰辛努力不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为甘肃书法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大致是:

  魏绍武(1886—1982)甘肃甘谷县人。字鸿发,后以字行。解放后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政协甘肃省四届常务委员。甘肃知名书法家,擅书法,能歌赋。

  韩天眷(1894—1983)江苏镇江人。别号韩麻雀,斋名双天阁。当代著名画家,擅花鸟,长于小写意画法,亦擅书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魏振皆(1889—1974)甘肃皋兰县人。原名继祖,后以字行。号睫巢、洞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毕业。1953年被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国内知名书法家,“下笔古重,点画如妙,有金石味,自成一家”。他楷、隶、行功底平稳,结构严谨,笔笔精到,并能神思独运,将楷隶行熔于一炉,匠心独创,风格独特。

  牟月秋(1894—1973)甘肃临洮人。原名桂馨。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擅篆隶、章草,尤以钟鼎文见长。其书“用笔流畅,顿挫多姿,气势爽朗”。建国后,任兰州一中副校长,甘肃省人大会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常委、省民盟常委等职。

  丁希农(1891—1978)名原丁,字希农,别号老农,山东日照市人。民国时期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新中成立后任政协甘肃省委员,1963年被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他精于书画、篆刻。

  裴建准(1884—1969)字孟威,号南谷山人。原籍山西,寄籍甘肃渭源南谷乡。政协甘肃省委员,兰州市佛教协会副理事长。毕生主要从事武职,擅长书法、绘画。书法遒劲潇洒,意蕴丰富。

  陈伯希(1922—)山东潍坊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45年到八路军驻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从事美术工作。任甘肃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美术家协会主席,甘肃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兰州分校顾问,甘肃画院筹备组副组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顾问等职。长期从事版画、连环画、中国画和书法、篆刻创作,他的书法传统功底深厚,集大篆、石鼓、摹印、汉隶之优长为一体,独出新意,形成了浓郁的金石趣味和装饰性,既质朴深厚又飘逸流畅。

  应中逸(1922—2004)浙江鄞县人。字燮,别署寒香室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民进甘肃省主任委员,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名誉主席,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徐祖蕃(1935—)山西五台人。擅书法、篆刻、书法理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兰山印社顾问。

  沈年润(1910—1996)浙江平湖人,师范毕业,从教多年。长期以来致力于业余书法教育、在兰州开办了各类书法学班,学生达千余人。擅书法、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及全国书展,并在日本展出。他精心研究碑帖多年,书论《东汉三老赵杨碑考释》(即《赵宽碑》),于1964年5月发表在《文物》杂志的长篇论文,这也是甘肃省较早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

  何裕(1921—)字聚川,晚号竹节馆主。中共党员。1921年12月生于甘肃临洮县。兰州医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一、二届理事,甘肃书协名誉主席,政协甘肃省六届委员。他幼年受家庭熏陶,喜爱书法。在北京求学期间,深得黎锦熙、王汝弼等教授奖掖,得观汉魏诸碑拓及古今名人墨迹,又从刘盼遂、陆宗达两教授受文字、音韵训诂之学。1948年任教兰州大学中文系,得本省名家牟月秋、魏振皆先生请益,更广涉甲骨、金文、汉简、敦煌写经等,书艺视野更为宽广。其书作篆、隶、楷、行、草诸体皆能,喜作榜书,尤精用笔。结体古拙朴茂,汉魏相参,浑然一体,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顾子惠(1904—2005)江苏太仓人。中国书协会员。幼年受家庭熏陶喜好书法,碑帖兼学,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淳菁阁得王寿祺、李鼎遗等人授以执笔运腕之法,1941年在兰州结识魏振皆,互研书艺,有所进益。晚年作书出汉魏笔,师古而不沉古,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古朴俊逸,一笔不拘。其作品多次人选国内外大型书展及多种作品集,被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或刻石。

  赵正(1937—)别名黎泉,1937年生,甘肃省山丹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60年就职于甘肃省博物馆,曾任陈列部主任,副馆长。1990年调甘肃画院任副院长,现任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初临《九成宫醴泉铭》、《灵飞经》诸帖,及后长期攻习汉隶、魏碑。后来他选择了对汉简的深入研究,推出了汉简形式的书法创作,使人耳目一新,其书法产生着震撼力和启迪的作用。

  黎凡(1932—)字文屏,号积石山人,斋号风静楼。1934年生于青海循化县。西北民族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会员。他自幼学书临习柳、欧、陆润、左宗棠诸家法帖,后改草书,举凡孙过庭、张旭、怀素、于右任诸家草体无不潜心研习。擅真、行、草书,所作雄强逸荡、凝练多姿。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法作品展览,被多家文博单位、纪念馆、名胜地收藏或刻石。

  王创业(1932—)山西省永济市人。1949年5月入伍,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77年转业到甘肃文化部门任职。曾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法研究会副会长、甘肃书协筹备组组长、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顾问。他学书幼得父亲瑞明先生,继而受教于荆润玉、张国桢,后更随地留意,转益多师。结合工作,研习诸体,探涉源流,考察实物。其书艺端严庄重,于朴拙中见劲秀,方整中参变化,丰润流畅,间出奇逸,尤擅章草。

  郭扶正(1930—)笔名宋廓,甘肃兰州市人。甘肃书协会员,兰州市书协常务理事,兰州市文联委员,甘肃省特级教师。他自幼研习书法,上追汉魏,效法“二王”兼及孙过庭、李北海、颜真卿诸家。其书作注重神采气韵,运笔沉着遒劲。

  骆石华(1920—),甘肃兰州市人。兰山印社社长,兰州聚文社、甘肃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甘肃画院顾问、甘肃省文史馆员。他精于篆刻,其作品入选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及日本、香港等地书法展评活动,并获奖。

  蒙子军(1939—)斋名山风堂。生于陕西泾阳。1954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58年入伍,在兰州军区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四十余年。兰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文联委员。他注重广泛吸取,集众长而独运,以行草见长,喜用鸡毛作书,结体险奇峻峭,用笔雄强而酣畅,风貌别具。

  肖弟(1935—),上海市人,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书法、版画,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海外大型书展,并应邀在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展出。

  张邦彦(1914—1988)字壑翁,甘肃天水人。甘肃省博物馆考古副研究员。他自幼临习历代名家碑帖,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后,着意于甘肃出土汉简,心追手摹,书风由此一变,融合碑帖简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参加甘肃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文艺作品评奖,获书法二等奖。另有许多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

  金玉振(1907—1983)字醒如,甘肃榆中人。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委员,兰州飞天书画家协会顾问等。他一生追求书法艺术,工各体,善诗文,尤精楷书、小篆等。建国后,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获得书法一等奖。

  新时期书法姹紫嫣红

  文革以后,随着甘肃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这个群体从数量上来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又比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宽泛,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继承广泛的书法家群体。新老书法家星光灿烂,争芳吐艳。甘肃书法事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7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周年,由甘肃省群众文艺工作室举办了“甘肃书法艺术展览”。这次展览展出作品233件,篆刻230方,展示了甘肃书坛的复苏气象。

  进入新时期之后,甘肃书法事业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揭开了新的篇章,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发展阶段,果实累累,丰富多彩。1977年国庆,由甘肃省群众文艺工作室举办了“甘肃书法艺术展览”,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迹(复制品),还有郭沫若副委员长1971年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时的诗作、墨迹和北京、上海、广州、江苏、陕西、青海等部分书法家的作品。这次规模宏大的书法展览充分显示了陇上书法河纳百川的气象。

  1980年8月,中国书协甘肃分会筹备组的成立,则标志着甘肃省的专业书法学术团体和组织机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书法事业的支持和重视。筹备组由王创业任组长,应中逸、陈伯希、尹建鼎、朱德忻、赵正、蒙子军、何裕、肖弟等人为筹备组成员。甘肃书协(筹)自成立至1990年召开全省第一次书法家代表大会,宣告甘肃书协正式成立的十年间,在联系和团结广大书法艺术创作者和爱好者,开展各种书法展评活动,进行海内外书艺交流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为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书法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甘肃书协的正式成立,甘肃省的书法艺术事业也步入了一个全面的发展繁荣时期。各级各类行业的、民间的书法艺术研究组织、机构和团体纷纷组建,各自拥有一大批热爱书法事业、潜心书法创作的书法爱好者,他们积极开展各种规模和层次的书法展评活动,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培养和壮大书法艺术队伍,提高书法艺术水平,适应时代要求,探索如何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宣传和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促进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由于影响巨大,成绩显著,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省书法出版方兴未艾,日渐兴旺,年年都有各种版本的书法作品集和论著面世,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的各种书艺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赵正的《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徐祖蕃选编、马负书编辑的《汉简书法选》的先后出版,既为我们揭示了比较完整的简牍书法艺术演变史,也构筑了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简牍书法艺术的系统工程,并为世人展示出简牍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马负书编辑的《魏振皆书法艺术》的出版,首次集中表现了魏振皆先生令人震撼的艺术神韵。徐祖蕃、秦明智、荣恩奇选编,马负书编辑的《敦煌遗书书法选》,敦煌研究院编的《敦煌书法库》等则向读者打开了世所罕见的一座灿烂的敦煌书法艺术宝库。马负书、秦明智、徐祖蕃编辑的明肃本《淳化阁帖》再现了中国书法的经典范本,惠及后人,影响深广。甘肃省书法家赵正、马啸、翟万益、王林宝等的论文入选或获得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充分表明了甘肃省书法家的理论素养和勇于探索书艺理论的热情。甘肃省书协组织书法家各携作品,互相切磋,当面评议,研讨书艺,直言得失,并将交流情况刊布发表,对书法创作和理论研讨的学术化、正常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甘肃省兰州市一直活跃着一只生机勃勃的书法家队伍。如黄汉卿、景维新、王大钧、魏万堃、张改琴、王国礼、鲁克俊、张敬群、魏福孔、徐尚义等。在他们旺盛的书法创作与艺术研究风气的带动下,建立起了一个较完备健全的书法研究、教育、创作体系和一个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活动多样的书法艺术队伍,对全省书法艺术的创作、展览、组织、教育、出版、编辑等各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发展的甘肃书法队伍中,又脱颖而出一批艺术新秀和越来越多的书法艺术新人,这支老、中、青团结和谐的造型艺术队伍,撑起了当今书法艺术的一片晴空。

  §§碑刻

  碑刻是凝固的墨色精灵之舞。

  它在冰冷沉默的石块上用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波折多变的刻线不仅留驻了一种叫中国书法的国粹,也留驻了西部一梦千年的兴衰往事、悲欢离合、风雨晴晦。它一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步入世界艺术之林,那单纯的墨色辉耀着悠远历史中多彩与灿烂;它静默的喧响掀起黄金大吕般的长河涛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