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兰州士人群体构成与明代一样,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外地来兰士人,包括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随官府而来的幕僚,为应试而来的士子等等。兰州设立甘肃省府、陕甘督府后,督、省、州府集于一地,各府均有不少士人。这些士人大部分居住在兰州城区,在这里经常切磋学问,从事编纂工作,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经济文化发达的南方,如左宗棠、杨昌浚等。左宗棠身带的将士几乎全是湖湘子弟,杨昌浚的《左公柳》诗曰:“上相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就说明了这一点。以后有些人定居在兰州,为兰州的经济文化事业继续做贡献。晚清时,兰州还有为接待应试举人设立的很多馆所,到省考取举人的士子和每科进京赶考的举人,大都要在兰州停留。未中举者或留省城或返乡,下次再来参加考试,再加上考中留兰待进京的举人、候补待分配的官员、各地来总督府和省府述职的官员士人,这就在兰州形成了以在兰任职的官员、准备进京应试的举子、来兰述职和等待安排的官员以及在兰入幕的士人等为主体的一个士人群体,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外来的知识社群。这个社群的成员与当地士人联系,这就形成了外来士人与地方士人的接触,从而推动了地方士人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据《兰州市志·教育志》及其他有关资料显示,清代,兰州学子登科甲者较明代有很大增长,据大略统计,计有荐辟11人,进士50人,举人231人,各类贡生445人。另有武进士数十人,武举人数百人。其中著名学者有循吏名儒、教育家秦维岳,思想家、文学家朱克敬,还有书画家唐琏,理学家卢政以及进士吴可读、张国常、王树中、刘尔炘等,也有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等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