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圣旨的事情,李宁宇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可是这次圣旨很怪异,本来就算李宁宇自己被派到西南督军,可是李宁宇的父母为什么也有封赏,这其中到底有些什么含义呢?
其实这里面的东西不是很复杂,主要是因为李宁宇不知道过程,但是这一切都是李宁宇自己造成的,最早期,李宁宇告诉恭亲王奕法国人已经在图谋准备进入山西了,恭亲王奕一查之下发现和李宁宇所说的一样,随后便要求慈禧换掉现在军队的一些人,慈禧自然不同意,随后就展开交锋。
而慈禧老佛爷这边,连续两次收到上海知府许国栋的密报之后,慈禧心想老六恭亲王奕的手够长呀,都跟英德两国公使搭上关系了,他想干什么呀!难道想抢自己的位置吗?不行!我要好好打压他。
随后几次的朝堂上慈禧联合自己的手下向李鸿章他们,一起对恭亲王奕发难,可是恭亲王奕也不是吃素的,在几次的交锋中,慈禧都吃着亏,谁知有一次情急便说出了李宁宇在上海的事情,慈禧说你们恭亲王府家的奴才都是一个个不凡。
随后事情有点不好弥补,而这时李鸿章心生一计,连忙补充道,你恭亲王奕不是说不放心西南的事情吗?好呀!把你们家的人派出总可以了吧!你该放心了吧!
恭亲王奕无语,因为李宁宇的确是他这边人,随后慈禧也同意,因为他们心想一个10岁的毛孩子,到了西南有什么作用,就算出了事情,他们就一推说是你恭亲王府家的问题,可是有了功劳起码要分人家一大半。
对于慈禧和李鸿章的提议,恭亲王奕自然不同意,可是又反驳不了,随后郁闷的回到家中找到李味,叫其立即让李宁宇回来,而在当晚他竟然收到左宗棠的信函。
对于这位汉臣名流,恭亲王奕自然知道他和李鸿章是对立的,也就是说他和慈禧不是一伙的,在左宗棠的信函之中也提到了李宁宇,并对我一番赞赏,随后恭亲王奕便决定顺水推舟,他很想看看10岁的李宁宇究竟有多大本事。
接着便有回北京城后的恭亲王奕面试,在面试中,恭亲王奕觉得李宁宇有不凡之处,起码一个十岁的孩子,看见自己堂堂和硕恭亲王,大清朝权力中心的顶尖人物,对他有绝对生杀大权的人,竟然一丝丝的恐惧都没有。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李宁宇是个傻子,可是李宁宇显然不是;第二:李宁宇有恃无恐,恭亲王奕认为是后者,随后为了保护李宁宇的父母,恭亲王奕找慈禧多要了一道旨意,也算是对李味的一种褒奖。
而这一切都是李宁宇没有想到的事情,而此时李宁宇已经来到了西南汉军旗军营中,身为正军校,五品的我来到之后,并没有多少权力和手下,不过可能是我有密奏权,其他的军官也不敢欺负与李宁宇,可是在看到归李宁宇统领的300名士兵后,李宁宇的心再次的燃烧起来。
在安排众人集合后,站在练兵台上的李宁宇,知道眼前的士兵根本没有几个把他放在眼里,而李宁宇也不准备和他们一般见识,一番训话之后,李宁宇只是将规矩再一次强调,便宣布解散。
这次出来,李宁宇自然带来了自己的50名亲兵和50支步枪1000发子弹,虽然汉军旗军营也配有火铳营,作为第一代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军事战争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只在元朝和明朝发挥重大作用,如果面对李宁宇购买的步枪,火铳就是烧火棍,加上早就成了一群松散的士兵,毫无战斗力可言。
来到河内西南汉军旗中之后,李宁宇便立即将带来的50名亲兵编入到自己的一营兵之中,仍由他们自己来互相调教,李宁宇便进了自己的营帐,示意铁兵之后,一打白纸被递了过来。
李宁宇开始一张一张的翻看,光绪九年1883年6月,越南国王病死,7月法国进攻越南,随后侵入都城,以武力胁迫越南订立了《法越新订和约》,即第一次《顺化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法国变成越南的保护国,并控制越南的内政外交,当即贴出告示,声言越南全境属法国,并驱逐黑旗军出境。
“6月!6月!自己还有一个月时间!”看着白纸,李宁宇低声念道着,而就在这时李宁宇听见门口一阵喧哗,李宁宇便立即将白纸收了起来,大声问道帐外的铁兵:“发生了什么事情?”。
“已经打起来了!”铁兵干脆的回答道,一听这话李宁宇便笑了笑不语,便继续查看自己写的白纸资料,黑旗军是一支地方武装,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1867年进驻越南,后在抗击法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将领刘永福曾被越南国王授予副提督之职。
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刘永福返回后被清廷下令解散,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后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靠着部分记忆我只能想起这些了,可是这些已经足够了。
而这时,帐外已经是打杀声一片,心中早就有了结果的李宁宇自然不会出去,可是此时铁兵已经大声道:“副参领,鄂梨木大人到!”。
一听这话,李宁宇心一喜,随后立即将写的白纸放在桌案下,往营帐外走去,随后李宁宇便看到了自己的老熟人,父亲的好友,关心照顾自己的鄂梨木,副参领是个中等第二级的武官,从三品,一等参谋官,而自己的正军校,属于督队官,权力相当于连长。
清朝对职与衔的搭配、要求十分严格,叫做“以官配职,俾参差”,大将军和将军衔、都统均属上等第一级,清军官制改革以前,统治阶级重文轻武。